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中心医院 118200
摘要:目的:观察消化内科规范性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3月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规范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规范组给予消化内科规范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规范组患者症状总积分、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泌素17(G17)水平与对照组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规范组治疗总有效率、PGⅠ、G17均高于对照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消化内科规范性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后,可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内科;规范性治疗;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常见于消化内科临床中,胃黏膜萎缩性改变为主要的发病原因,上腹疼痛或不适、腹胀、嗳气等为主要症状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临床中一直十分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工作,因传统疗法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积极地探索更为有效的方法。研究指出,给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规范性治疗时,获得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本院消化内科即采用规范性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疗效较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3月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2例,男58例,女44例;年龄23~77岁,平均(52.4±3.3)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5.8±1.5)年;病情严重程度:轻度47例,中度34例,重度21例。纳入及排除标准:(1)符合慢性萎缩性为炎诊断标准;(2)经胃镜、影像学、血清学等检查确诊;(3)1个月内未接受相关治疗;(4)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5)排除药物过敏、伴有严重并发症患者。随机分为规范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给予养胃冲剂,每次1包,温开水冲服,每天3次,连续治疗2周。
规范组采用消化内科规范性疗法,具体如下:(1)基础治疗:给予患者饮食指导,以易消化、清淡为主,忌食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嘱咐患者戒烟戒酒,不服用可刺激胃黏膜的药物,如红霉素、阿司匹林;(2)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患者如幽门螺杆菌阳性,给予羟氨苄青霉素500mg,口服,每天3次,三钾二橼络120mg,口服,每天3次;(3)弱酸治疗:患者若缺乏胃酸,1匙米醋晨起空腹饮用,如果无胃酸,每次2匙米醋,每天3次,必要时,给予患者胃蛋白酶合剂;(4)保护胃黏膜治疗:合欢香叶酯50mg,口服,每天3次;(5)抑制胆汁反流治疗:如患者并发胆汁反流,给予硫酸铝500mg,口服,每天3次,胃复安5mg,口服,每天3次。上述方法连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均评价患者症状总积分,包含上腹胀痛、嗳气、反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5种,每种0~6分评分,总分30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治疗前后均检测PGⅠ、G17水平。
1.4疗效判定
显效:基本消除临床症状及体征,胃镜检查显示无胃黏膜炎症,与正常无异,消除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有效:消除部分临床症状及体征,胃镜检查显示减轻胃黏膜炎症,改善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程度;无效:并未达到上述治疗效果,甚至患者症状及体征、胃黏膜炎症等加重[1]。
1.5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利用SPSS20.0,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比较时,分别利用t、 检验,若P<0.05,说明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规范组51例患者中,治疗显效32例,占62.7%;有效16例,占31.4%;无效3例,占5.9%;治疗总有效率94.1%(48/51)。对照组51例患者中,治疗显效27例,占52.9%;有效14例,占27.5%;无效10例,占19.6%;治疗总有效率80.4%(41/51)。规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2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规范组患者症状总积分、PGⅠ、G17水平与对照组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规范组治疗PGⅠ、G17均高于对照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规范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 ±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临床常见病,其发生相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等多种因素。现阶段,并未完全的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在肠型胃癌癌前病变中,占据较高比例的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研究指出,与同年龄段健康者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会提高18倍胃癌发生几率,因此,临床中一直十分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有效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胃癌发生率[2]。
以往,临床主要采用养胃冲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尽管可一定程度的缓解患者症状,但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病情易出现反复,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近年来,提出消化内科规范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念,在规范性治疗中,针对可能引发该疾病的因素制定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如严格控制饮食、解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弱酸治疗、抗胆汁反流治疗、并发症治疗等,提升治疗的全面性,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3]。本研究中,规范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规范性治疗的有效性。
在消化内科规范性治疗中,通过综合性治疗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上腹胀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并避免症状反复,促进患者康复。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反映指标中,常见的为PGⅠ、G17,PGⅠ水平可将胃泌素分泌量反应出来,当PGⅠ水平较低时,表示患者的胃酸分泌过少,应积极的改善患者胃酸分泌状况;G17可对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合成发挥刺激作用,促进黏膜生长,但因病理性改变存在于患者胃体细胞种,会降低G17水平[4]。治疗方案有效情况下,应能明显的提升G17及PGⅠ水平,而本研究治疗后的结果显示,规范组患者PGⅠ、G17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规范性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消化内科以规范性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时,可明显的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胃部功能,促进疾病痊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平,彭凤梅.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规范治疗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6(01):93.
[2]王胜球,陈柏荣,梁子彬,等.益生菌联合序贯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5,29(02):88-90.
[3]孔令梅.叶酸联合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20(05):70-72.
[4]吴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检测与治疗方法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7):95-96.
论文作者:王云成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4
标签:患者论文; 萎缩性胃炎论文; 规范性论文; 对照组论文; 内科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症状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