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安徽铜陵 244000)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2-0277-02
1.临终关怀的概念、目的以及意义
现代的临终关怀的建立是以英国桑德斯博士及其创办圣克里斯托弗临终关怀院为标志的,对世界各国开展临终关怀运动产生重大影响。自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法国、荷兰、挪威、以色列,甚至南非等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展了临终关怀的工作。1967年,在伦敦的郊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化兼医疗科技及爱心照顾的“圣克利斯朵夫临终关怀院”—HOSPICE;1976年美国成立了一座New Haven Hospice;如今正在运行和计划之中的临终关怀计划超过3100个;1990年后亚洲的日本、新加坡、我国的香港、台湾相继成立了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1988年在天津医学院成立了临终关怀研究中心;1998年在汕大成立了第一家宁养院;我国的22家宁养院是由香港长江集团李嘉诚先生出资建设的。
资料表明,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外登载有关临终关怀和死亡问题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等的期刊杂志就有300余种。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项目和研究项目,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具有指导价值的科研成果,这一切确实给晚期癌症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福音。
1.1 临终关怀(hospicecare),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安息所等。临终关怀是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1]。
1.2 临终关怀的目的: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对症为主的照料,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转变为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尊重临终病人的尊严和权利,注重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支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临终关怀是一项符合人类利益的崇高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临终关怀符合人类追求高生命质量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生存质量和死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迎接新生命、翻开人生历程的第一页一样;送走、合上人生历程的最后一页,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以便让患者在死亡时获得安宁、平静、舒适,让家属在病人死亡后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和阴影。
(2)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每一个都希望生的顺利,死的安详。临终关怀正是为让患者尊严、并完成最后心愿、安心到达人生彼岸,而开展的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3)临终关怀体现了医护职业道德的崇高医护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患者的价值,包括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临终关怀则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用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法、高超精湛的临床护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医护人员作为具体实施者,充分体现了以提高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高尚医护职业道德。
(4)如有宗教信仰的病患,可依临终者意愿帮助其忏悔,平静心态,助其完成最后的灵魂升华甚至往更高的生命层次迈进。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作为一种新兴的缓和疗护项目和新兴学科,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但是关怀照顾临终患者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在我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以佛教的临终关怀体系方法最为完备[2]。祖国医学主张治未病,不治已病。道家老、庄视人的生与死为自然规律,老庄道家的死亡观有着广泛的死亡教育作用,使人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强烈的生死反差。佛教,有久远的临终关怀传统,长期以来自觉进行临终关怀工作,形成了甚为丰富的临终关怀操作体系。佛教的生死观念最重要的是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但是灵魂不死,而且还可以再生人世,具体体现就是因果报应和轮回观念。
3.现在医学对于临终关怀的研究
近现代科学的发达,对人的生命和死亡的认识更多地脱离了原始社会以至中古社会的蒙昧和膜拜,更加凸显其物理特性。尤其随着无神论、唯物论的普及和得到更多人的认同,生命以及死亡亦逐渐回归其自身面目。但是,死亡对于死者本人,丧葬对于其亲属,依然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其痛苦和恐惧的过程和感受。现代医学的发达,尤其是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对死者及其亲属进行心理抚慰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其意义重大,使死者安得其所,使生者心境回归正常。
现代医学发现,人临终之际陷入无意识,只有听觉可以保持到最后,证明临终关怀法,软言慰喻确能令亡者听到,起码起到精神安慰的作用。并且通过临终关怀亡人会在去世后出现面色光润祥和。
临终关怀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亡者的家属提供“全家照顾”,进行咨询,协助他们减轻哀痛[3]。其方法,是对亡者家属进行安慰,讲清人死不可复生、死亡乃自然规律,过度的悲伤只会损伤自己的身心,劝导他们节哀。这种做法,适应了人们追怀亡故亲属的感情需要,能起抚慰失去亲人的痛苦心灵之作用,尤其在具有深长孝亲祭祖传统的中土,与本有的丧葬礼俗结合。
4.临终病人各阶段的心理、生理反应及护理
第一阶段:恐惧猜疑心理。表现:许多老人住院接受各项医疗详细检查和治疗时,心理上首先产生一种可怕的预感和猜测。主要护理:(1)做好辅助检查功能的解释;(2)倾听老人的主诉,使用鼓励的语言给予安慰。
第二阶段:否认侥幸心理。表现:许多老人住院接受各项医疗详细检查和治疗时,心理上首先产生一种可怕的预感和猜测。主要护理:(1)不要揭穿老人的防卫,但也不要对他撒谎;(2)进行生命历程(生老病死)教育;(3)适当维护老人的知情权,以便及时选择恰当的治疗。
第三阶段:愤怒发泄心理。表现:因生命即将逝去而恼怒。主要护理:(1)尽可能创造条件达到患者最大满足;(2)当患者发脾气时,表示理解;(3)在病人情绪稍稳定后主动关心患者;(4)努力避免患者拒绝治疗、逃避生命历程的做法。
第四阶段:积极应对心理。表现:寻找名医生、名医院、奇药偏方,期望奇迹发生,扭转生命。主要护理:(1)医护人员应鼓励引导患者正确治疗保健;(2)认真观察病情,做好基础护理。
第五阶段:忧郁伤心心理。表现:老人病情逐渐加重难以逆转,体力衰竭,哭泣、忧郁,交待后事。主要护理:(1)有系统的协助老人以一种崭新的观点去回忆其生命中以往的种种旧痛或快乐的过程;(2)协助老人未完成事物的心理处理;(3)协助老人向亲朋好友道别;(4)尽可能将患者打扮漂亮,环境美化。
第六阶段:平静接受心理。表现:老人恐惧、焦虑和痛苦已经消失,机体极度衰弱,常处于嗜睡或昏迷状态,面临死亡。主要护理:(1)允许患者安静地接受死亡;(2)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大小便护理、清洁、温度、避痛及给氧的基础护理,尽可能地提高生活质量,让其在安祥中死亡。
5.总结
临终关怀对消除临终者对于死亡与未知的恐惧,获得心理安慰从而内心平和的迈向人生彼岸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对于于社会净化人心,启迪智慧,劝导世人行善修德、善度人生上有着重大的作用!其深厚的社会基础,适应了人们的心理需要,也有安慰人心、“敦人伦、厚风俗”的教化作用,故直到如今,仍颇有市场。就临终关怀、“全家照顾”、解除亡者家属的痛苦而言,这种作用,大概非一般的咨询安慰所能代替。因此临终关怀方法对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巨大借鉴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崔以泰,黄天中.临终关怀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6-67.
[2]孟宪武.话说临终关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21-39.
[3]崔以泰,孟宪武,史宝欣.中国临终关怀研究[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26.
论文作者:周洁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
标签:临终关怀论文; 生命论文; 临终论文; 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病人论文; 家属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