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为临床中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之一,极易造成新生儿运动与智力功能障碍,致残率与致死极高,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威胁,也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该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细胞调节过程异常、脑组织代谢过程异常、二次损伤影响、脑血管功能异常、炎症因子影响等内容。目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以综合治疗方法为主,包括高压氧、药物以及亚低温等治疗方式,本研究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治疗方式;研究进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为新生儿时期的高危疾病,是由于新生儿在围产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窒息,进而造成脑组织出现部分或者完全缺氧状态,引起血流量急剧减少,导致新生儿脑组织的不同损伤[2]。HIE一旦发生,会造成新生儿神经系统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引发机体出现急性或慢性损伤,甚至出现终身伤残,是造成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以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HIE以呼吸骤停、肌张力不足、反射异常、意识不清等为主要发病症状[3]。临床治疗HIE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避免后遗症的发生以及加少患儿死亡率。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快速发展,对HIE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就HIE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进展进行分析讨论,旨在为HIE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现总结如下。
1 HIE发病机制
1.1 细胞调节过程异常
外周调节性T细胞(Treg)具有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Treg与Th17为CD4+T细胞家族中重要成员,参与Treg/Th17平衡,而Th1/Th2与Treg/Th17为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平衡过程,一旦平衡紊乱容易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失常。有研究表明,Th1/Th2与Treg/Th17平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在感染性疾病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4]。另外,Th17能够促进细胞内IL-17与IL-23的分泌,IL-17作为一种炎症因子,能够激发趋化因子以及炎性细胞产生侵润作用。有研究发现,IL-17与IL-23参与了HIE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导致脑缺血后的损伤形成,尤其是急性疾病的发作。Treg能够分泌IL-10与TGF-β因子,因而参与了HIE疾病的发生过程[5]。相关资料显示,HIE患儿体内的CD3+、CD4+与CD8+水平相比正常新生儿有明显减少,说明缺氧缺血可造成新生儿体内的T细胞亚群平衡紊乱,进而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免疫系统释放相关的细胞因子参与HIE疾病的发病过程。
1.2 脑组织代谢过程异常
机体脑组织中的糖原含量相对较少,主要通过葡萄糖代谢产生的能量来供给脑组织利用。在正常的机体脑组织中,脑组织中85%以上的能量来自于机体的葡萄糖代谢过程。当组织缺氧产生时,机体出现无氧呼吸状态,进而产生大量乳酸,进一步造成机体能量衰竭[6]。而持续的缺氧状态会加重脑组织的损伤程度,甚至引起脑细胞的死亡。具体发生机制为:①缺氧造成钠钾泵功能异常,引发脑水肿;②钙通道失效,造成钙离子内流,引起脑组织损伤,细胞膜的完整性也受到破坏;③持续的缺氧状态会造成能量衰竭,细胞外部的兴奋性氨基酸大量堆积,进而产生细胞毒性,引发脑组织坏死、凋亡以及组织水肿;④当出现灌注时,脑组织中会出现大量的氧自由基,对脑组织造成持续损伤[7]。
1.3 二次损伤影响
当缺氧缺血较为轻微时,机体为了保证正常的血供,会启动相应的调节机制,使机体血液实现重新分配;当缺氧缺血发生时,由于心脏功能受损、机体血压持续下降,造成脑部血流量急剧减少,此时为了维持正常的机体代谢过程,机体会出现再次血液分配,进一步造成脑中新鲜血液的减少[8]。当机体复苏后,机体氧含量和血流量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但脑组织中会产生一定的继发性损伤,是因为此时钙离子通道恢复正常,造成大量钙离子内流入细胞,细胞内氧自由基水平也相应增加,会进一步对内皮细胞造成损伤,最终加重机体能量衰竭。
1.4 脑血管功能异常
新生儿自身的脑血管自主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而早产儿表现更为明显。当机体出现缺氧缺血甚至高碳酸血症时,会使脑血管的自主调节过程出现异常,造成脑血管被动压力性血流。当大脑内压力持续升高时,会造成脑血管不同程度的破裂与出血;当压力逐渐下降后,脑部血流也会随之减少,进而造成脑部缺血性损伤[9]。
1.5炎症因子影响
研究发现,炎症因子与HIE的发生密切相关,IL-18因子的水平与HIE的严重程度有关[10]。HIE患儿体内IL-β1 、TNF-α因子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有正相关,而IL-β1 、TNF-α因子在细胞的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HIE疾病产生后,机体血脑屏障被打破,细胞通透性增强,促使神经组织细胞内的炎性因子增多,造成神经髓鞘受到不同程度损伤,胶质细胞被逐渐溶解,进而引起细胞死亡[11]。
1.6其他
相关的研究显示,当缺氧缺血状态形成后,机体内的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会明显上升[12]。sICAM-1可以通过激发炎性细胞、促进毒性物质释放等造成脑组织受损;血清中NSE的增多,会对神经细胞造成损害,进而引发HIE发生;PAF会激活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等,造成体内炎性细胞因子释放,造成细胞毒性,与HIE发病有关。另外,一氧化碳损伤以及神经细胞凋亡过程都与HIE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关联[1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HIE治疗进展
2.1常规治疗
HIE的常规疗法包括以下几方面:保持患儿的呼吸通畅,恢复呼吸系统正常功能,重症患儿使用复苏气囊,适当给予氧疗处理,缓解酸中毒症状;维持患儿正常的血压与心率,促进循环系统的稳定,必要时给予多巴胺治疗;维持机体热量、血糖以及水电解质的平衡状态,定时进行测量;使用苯巴比妥钠进行静脉滴注,完成抗惊厥治疗。
2.2药物治疗
2.2.1能量代谢激活剂 ①脑活素:作为临床治疗HIE的常用药物,可以明显改善脑组织中的能量代谢过程,达到有效的抗缺氧的作用;②胞二磷胆碱:能够促进体内卵磷脂的合成过程,提高细胞膜的完整性,有效改善脑组织中的能量代谢;③6-二磷酸果糖:可以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中,具有改善脑细胞代谢功能的效果。
2.2.2修复神经系统类药物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为典型药物,对神经细胞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治疗HIE的效果明显,还可减少机体的继发性损伤[14]。
2.2.3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 缺氧缺血环境中,兴奋性氨基酸大量产生,对神经细胞表现出强烈毒副作用,该类药物能够明显缓解这种细胞毒性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
2.2.4神经生长因子 HIE患儿体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明显降低,造成神经元细胞损伤,该类药物为有效的神经营养因子,对脑组织损伤有明显修复效果[15]。
2.3高压氧治疗
窒息环境下造成新生儿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组织损伤,导致体内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严重时会产生酸中毒的症状,从而导致组织液渗出胞外,造成脑组织间质性水肿;由于脑组织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下,造成ATP酶功能障碍,细胞膜的渗透性改变,导致细胞外的水分子与多种离子内流至细胞,引起脑水肿症状;由于各种因素导致颅内压明显升高,进一步出现脑缺氧的恶性循环,造成新生儿脑组织的持续损伤。使用高压氧治疗能够快速缓解患儿脑组织的缺氧状态,提高氧分压,同时促进脑血管的收缩作用,改善血液渗出,及时纠正酸中毒;颅内压逐渐下降后,脑水肿恶性循环被打破,脑组织损伤得到改善[16]。另外,高压氧治疗能够提高ATP酶活性,促进ATP的合成,恢复脑组织的正常功能。严汀华等研究显示,采用高压氧治疗HIE患儿的疗效显著,且患儿的神经评分有明显改善,因此提出高压氧治疗可有效提高HIE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儿的预后[17]。
2.4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手段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手段,具有安全、可靠的优势,临床应用过程中经常与选择性头部降温方法联合应用,临床效果比较明显。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亚低温疗法治疗HIE,可促进患儿神经系统恢复正常功能,患儿病情有明显好转,且未发现明显后遗症[18]。可以见得,合理采用亚低温疗法治疗HIE的可行性较好,表现出效果明显、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等优势,对于患儿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明显作用。随着目前医疗水平的不断改进,压低温疗法在疾病治疗中逐渐推广,操作方法也不断完善。相信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以后,压低温疗法的优势会逐渐发挥,从而显著提高HIE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3 小结
HIE严重危害患儿的身体健康,是造成儿童残疾与脑瘫等严重病症的重要原因。HIE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通常是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因此对于HIE疾病的认识要进行多角度、全方面的客观理解。目前,临床中尚没有十分完善的HIE治疗手段,治疗过程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不断加强HIE的治疗方式、提高治疗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明确HIE患儿的发病原因,并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手段给予对症治疗是HIE治疗的原则所在。HIE疾病治疗过程中,应该从整体角度考虑确定治疗方案,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并且应不断完善与改进治疗措施,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促进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林慧萍,马维红.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
2016,14(8):768-770.
[2]郑少茹.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现状及进展[J]. 中国医药科学,2015,5(1):72-74.
[3]王文晶,付旷.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MRI新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5):493-495.
[4]鲁旭,姜泓,张渊韬.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33(10):927-929.
[5]黄海川.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5):2826-2827.
[6]崔一帆,肖绪武.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产前相关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3):4085-4088.
[7]刘华,李芳,张坤,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实验研究进展[J]. 2017,4(1):73-76.
[8]朱洁,赵金华,洪菲,等.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2):323-324.
[9]张又红. 脑血流改变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及预后的评价[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14(4):387-389.
[10]石晶,母得志. 宫内感染与新生儿脑损伤[J]. 临床儿科杂志,2015,33(9):767-770.
[11]黄鹏飞.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新进展[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1):2902-2904.
[12]彭华.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探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3):83-84.
[13]张怡,蒋迎佳.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西医诊疗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0):5297-5230.
[14]王艳. 神经节苷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7,12(6):127-128.
[15]米佳,曹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药物治疗探索[J]. 中国临床研究,2015,28(3):389-392.
[16]杨锦明.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6):36-38.
[17]严汀华,张经义,林慧芳,等. 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预后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9):24-26.
[18]王洁洁.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进展[J]. 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2):2026-2029.
论文作者:蓝睿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下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5
标签:新生儿论文; 缺血性论文; 组织论文; 机体论文; 损伤论文; 脑病论文; 细胞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下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