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犹太人永远被感动的地方--采访黑龙江社科院院长瞿维先生_中国犹太人论文

哈尔滨:犹太人永远被感动的地方--采访黑龙江社科院院长瞿维先生_中国犹太人论文

哈尔滨:让犹太人永远感动的地方——兼访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曲伟先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院论文,黑龙江省论文,哈尔滨论文,犹太人论文,院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6)05-0139-04

哈尔滨是一座深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当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不仅有大量的俄罗斯人涌入哈尔滨,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犹太人。在后来,许多犹太人纷纷从俄罗斯及德国、波兰、奥地利等许多国家慕名来到了后来被他们视为第二故乡的哈尔滨。他们不仅留下了大量的遗址和遗迹,还带来了异域的文化和风情,在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上作出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

一、哈尔滨——善待异国游子的地方

19世纪末以来,随着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东部支线在中国境内的兴建和通车,大批的犹太人由于多种原因,纷纷从俄罗斯、欧洲和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来到了哈尔滨,来到了这个没有歧视和虐待他们的地方。及至他们在哈尔滨达到鼎盛时期的1920年,其人口总数已达到20000多人,占据当地人口5%以上,占俄、美、英、法、日等诸国侨民总数的10%以上。这样,一个相当完备的犹太人的社会体系,随着教堂、商场、银行、医院、剧场、图书馆、卷烟厂、啤酒厂、慈善会、保险公司、贫病救济院、报刊出版社的建立而得以很快形成。

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犹太人也不愧是传播西方文明的优秀使者,都有着不菲的建树。据统计,在20世纪20年代,在哈尔滨犹太人中,从事教育、律师、记者、工程技术、文化艺术等高智商人才,竟占其人口比例的33.8%。这种比例,即使在今天,也不低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在这些才华横溢的犹太人中,有不少世界一流的钢琴大师和小提琴演奏家。他们久负盛名,享誉中外。这些世界级的超一流音乐巨子的竞相出现,使得哈尔滨音乐舞台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他们并不以此为满足,出于对音乐的酷爱,还创办了音乐学校,使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和发展。以今天的目光来看,后来诞生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且又历40多年不衰,与当年犹太人在音乐上的建树是分不开的。很多从事“哈夏”这一文化现象研究的专家学者,对当年犹太人作出的贡献都有一致的结论。不仅如此,犹太民族还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早期的哈尔滨之所以能快速繁荣和崛起,就在于这里云集了来自俄、美、德、日等20多个国家的商人和侨民。用现在的话说,他们使哈尔滨走向世界,也使世界了解了哈尔滨。在这支经商的劲旅中,犹太人所占比例达40%之多。哈尔滨的首批大豆出口欧洲、欧洲商品的率先问津哈尔滨,都是他们一手策划和成就的。从今天看,这一骄人业绩更是哈尔滨人决心创办国际经贸洽谈会的一个重要成因。

从1898年第一位来华的别尔采里算起,到1985年最后一位名叫阿哥列的犹太人在华逝世,共同跨越了有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其间,我们两个民族除了相扶相搀外,也还有不少在天成比翼、在地成连理的佳话在这里流传,从一个更深广的层面上印证了我们两个民族的亲密友好关系。这样,他们有的完成了原始积累返回祖国或前往欧美等国去寻求发展去了;有的“生于斯长于斯”,最后又长眠在“斯”。哈尔滨就这样成为了他们永远难忘的第二故里。

“哈尔滨人民所做的一切,无不使以色列政府和全世界的犹太人所感动。”正如现任以中友好协会会长特迪·考夫曼先生在来华时所说:“在那难忘的年代,无论是政权更迭,还是时局变幻,在哈尔滨的犹太人都没有受到中国人民的歧视。我们是在中华民族崇高情谊呵护下生存发展的。”

二、哈尔滨——让犹太人怀念的地方

前面所引述的以中友好协会会长特迪·考夫曼先生那段发自心底的肺腑之言,就是他在1994年重返哈尔滨为亲人扫墓时说过的一段话。他出生在哈尔滨,父亲亚·考夫曼当年曾是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会长,在哈尔滨生活了33年,建有著名的哈尔滨犹太医院(今道里区哈尔滨市眼科医院),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医生和医学博士。1885年生于俄国,1908年毕业于瑞士伯尔尼大学。1912年从俄国来到哈尔滨积极从事犹太社会活动,创办了《犹太之声》月刊,1919年以绝对优势当选为哈尔滨犹太教公会主席。1920年他发起成立了哈尔滨及居住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贫困犹太人提供免费服务的医疗基金会,1934年基金会得到捐款创建了哈尔滨犹太医院。当时医院有内科、外科、放射线科、口腔科及具有先进设备的化验室。犹太医院集中了当时哈尔滨最有名的医生、专家,考夫曼本人作为主治医生,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

现任以色列驻华公使欧慕然先生,2001年以来,先后三次拜谒了在哈尔滨犹太人公墓的祖父的墓葬。每一次到来时都在祖父墓前拍照留念,对祖父和对哈尔滨的深情更是溢于言表。欧慕然先生是一位以方的高级官员,他的胞弟奥尔默特现在是以色列政府的总理。他父亲曾在哈尔滨生活过16年,是在哈尔滨这块黑土地上工作、生活、恋爱和结婚的。他祖父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期间,由俄罗斯乘火车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哈尔滨。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哈尔滨。由于会说一口流利的俄国话,很快在哈尔滨铁路部门找到了一份工作。生活稳定了下来,祖父把家人也都接到了哈尔滨。父亲后来在哈尔滨的一所技术学校学习电力技术,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父亲的毕业证书副本至今还珍藏在他的身边。

因为世界大战,哈尔滨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他父亲决定离开中国去以色列,祖父已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哈尔滨人,虽然哈尔滨也陷入了战乱,但他扔不肯离开。祖父去世后,家人根据遗嘱把他安葬在了哈尔滨。随后,祖母和母亲一起回到了以色列。他们也同父亲一样非常怀念在哈尔滨的日子,想念在哈尔滨的朋友。虽然父亲离开了哈尔滨,但他保留了很多从哈尔滨带回来的东西,甚至几页的纸张都舍不得仍掉。他有一些和哈尔滨朋友的合影,经常拿出来翻看,时而抬起头来,凝视着遥远的东方。

他父亲回来后,才开始学习使用希伯来语,后来用希伯来语写了一本自传,用很大篇幅介绍了自己在哈尔滨的经历和见闻,讲述了对那段岁月难以割舍的情怀。他父亲晚年时有些神志不清,又说起了多年不说的汉语,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代。在弥留之际,说起话时使用的仍然是汉语。

何以至此呢?曲伟先生介绍说:“我曾去过十几个国家,我发现全世界我所见到的犹太人都有哈尔滨情结,老哈尔滨犹太人有,哈尔滨犹太人的后裔有,连根本没来过哈尔滨的犹太人在听说过哈尔滨犹太人的经历后,也对哈尔滨心驰神往。”

三、哈尔滨——研究犹太学的好地方

如上所述,犹太人在哈尔滨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了。但是,真正把它当成一项事业、一个学科、一种资源来对待的,还得从曲伟先生说起。

曲伟,1999年10月出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一职。到任之时,有关犹太人研究工作,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其规模、地位和水平,也无从谈起。熟悉工作后,他意识道:“搞好犹太人研究是出精品、创名牌、争当一流地方社科院的希望之所在;是促进黑龙江省与世界上十大科技强国之一的以色列进行友好往来的需要之所在;是我们民族吸纳犹太民族和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途径之所在;尤其是横向比较起来,在近代历史上,犹太人在哈尔滨的时间最长,遗址、遗迹也最多,没有理由不加以充分的研究和利用。”于是,在黑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曲伟先生不失时机地将犹太人研究从原有部门内独立了出来,组建了有固定经费、固定编制的专门机构。为了突出其地位和作用,又将其擢升为“局级”部门,并亲自担任其主任一职。该项工作受到如此重视,在该院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的、上海社科院知名学者汪之成先生对此评价说:“全国当时还没有固定的机构,即使是上海市(该市曾是历史同期接纳犹太人的两个中国城市之一)也是非正式的。”

是年底,在曲伟盛情邀请下,汪之成先生不顾年迈、不顾哈尔滨少有的“冷冬”,毅然千里迢迢飞抵了哈尔滨,就有关犹太人研究一事,接受了曲伟先生的访谈。他的观点是:“哈尔滨犹太人研究是世界犹太学和中国犹太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新兴学科,即哈尔滨犹太学。哈尔滨犹太学是世界性的。同时,又具有地方特色,黑龙江省社科院完全有条件以犹太人研究为突破口,在短时间内成为全世界有一定知名度,带有地方特色的犹太学研究机构。”

在此期间,曲伟先生还以开放精神推进了这一工作。第一步是2000年9月专程飞往了北京,与以色列第三任驻华大使沙雷夫先生建立了联系。沙雷夫先生对曲伟先生的到来,感到格外的高兴,说:“曲伟先生是我到任后正式会见的第一个中国人。”并就哈尔滨犹太人研究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使曲伟先生等受益匪浅。在办事认真的沙雷夫先生积极推动下,在黑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由曲伟、庄严先生联合组成的赴以色列考察团也很快成行。

时间虽然是短短的8天(2001年5月12-20日),但给曲伟先生一行留下的印象是终身难忘的。一是受到了以方的破格接待。像以色列外交部、以中友协、以色列国家社科院都派出了要员会见、宴请了曲伟先生等代表团全体成员。还有以中友好协会会长考夫曼先生不但全程陪同了访问,还亲自驾车200多公里迎送了代表团,使曲伟先生等一行深受感动。二是以方安排的内容异常丰富。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市市长、与哈尔滨结为友好城市的吉夫塔阿伊姆市市长都会见和宴请了代表团;代表团参观了以方4个主要城市、4所著名大学和“二战”时惨遭屠杀的犹太人纪念馆,以及以色列历史博物馆;以前驻华大使南月明女士会见并宴请了中方人员;以中友协组织了大型酒会,哈尔滨犹太人代表尽皆作陪。三是以色列科技事业异常发达。以色列人口600万,土地面积仅是黑龙江的1/20,但人均GDP却排名世界前列,高新技术产值所占比重达60%以上。没有钻石的以色列却加工出了世界上60%以上的钻石产品;没有石油的以色列在石油加工和节能技术方面却居世界领先地位;没有多少土地的以色列却出口大量蔬菜,成为了欧洲的“菜篮子”。四是访问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主要标志是结识了一大批新朋友。时任耶路撒冷市长奥尔默特是哈尔滨犹太人,他对哈尔滨更是一往情深,并希望有机会来哈尔滨访问。考夫曼先生还明确表示,愿意为中方研究工作提供各种支持;聘请了一批知名人士为名誉研究员;同以方科技、经贸、教育等方面建立了联系并达成了合作共识。搜集到20多幅历史照片和数万字历史资料。随即,他们以最快速度写出了长达7000字的考察报告,上报给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省委副书记杨光洪同志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次考察在时间这样短的情况下,能够取得如此深刻的印象和较大收获,证明考察是认真的,也证明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决策是正确的。所提几点建议,也都切实可行,照这样的思路和步骤抓好落实,将会大大促进我省、哈尔滨市和以色列的科经贸合作与交流。”

曲伟先生还组建了一支专兼职人员结合的科研队伍,对现存的有关犹太人在哈尔滨整整60年的历史档案和报章材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编辑出版了大型画册《犹太人在哈尔滨》、结集出版了24万字的《哈尔滨犹太人》研究文集,其中有多篇论文分获省和国家优秀成果奖;2004年9月份召开了首届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文化研究国际年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关论文50多篇,现已结集出版;同年,在省市通力合作下,有着巨大影响的犹太人新会堂也得以修复一新。

四、哈尔滨——拓展两个民族友谊的地方

如前所言,我们两个民族的友谊有了上百年历史了。然而,我们两个民族友好往来远非如此。早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一部分犹太人的分支来到了中国。他们先是到了西安,后来又在开封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社区。由于他们入乡随俗,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互帮互助,互通有无,久而久之,就在中国茫茫人海中彻底地没了踪影。不仅如此,我们两个民族友好的交往还可以上溯到更远的“丝绸之路”时期。当时,从中国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正好路过中东地区,阿拉伯人贩运的很多货物要由他们负责储存和代管。这条道路长达2万多公里,途中要经过许多个国家和民族区域。由于希伯来语是通用的语言,其间发生的经济纠纷,也都是依靠使用希伯来语的犹太教的法庭来解决的(至今,希伯来语仍然是以色列的官方用语)。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两个民族的友谊更是十分久远了。

对此,曲伟先生更是深有感触。他说:“有史以来,我们两个民族间只有友谊没有仇隙,只有佳话没有悲剧,更没有任何恩怨问题。更何况,在这个世界上,在受益方面,不但哈尔滨是受益最多的城市之一,连我们的国家也是受益最多的国家之一。因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就是犹太人,列宁也有犹太血统。这两位革命导师的伟大学说,无论过去和未来,都是指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加之在30多年前,在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作出卓越贡献的基辛格博士,也是犹太人;还有世界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也是犹太人;另外,据统计,在世界上犹太人口占世界1/300,而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三分之一是犹太人。因此,犹太民族就更是一个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民族,我们对犹太民族的友好感情更是由来已久和不容置疑的。”说到此处,曲伟先生意犹未尽。这位完成过近百万字著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俄罗斯三家权威研究机构院士和名誉博士称号的知名专家接着说:“我坚信,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的友谊是长存的。今天,如果把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比做鲜花的话,为了这一鲜花的盛开,就需要我们加倍辛勤地去浇水、施肥,加倍地为她付出我们的心血和智慧。”

是的,“为了这一鲜花盛开”,2001年7月31日这天,黑龙江省社科院迎来了建院以来第一位大使级的外国客人。作为老朋友,他还以商务代表团长的身份带来了10多名企业家、科学家对哈尔滨作了实地考察;还就共同关心的犹太人研究问题达成了许多共识;2002年11月,曲伟先生又前往北京会见了以色列第四任驻华大使海逸达先生。海逸达先生对哈尔滨犹太人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愉快地接受了关于担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的聘任,并主动承担了宣传和推荐大型画册《犹太人在哈尔滨》的重任,同意帮助有关研究人员赴以进修考察;2004年6月,作为哈尔滨犹太人最有成就的后裔奥尔默特先生,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在整整一天的访问中,他参观了《犹太人在哈尔滨》图片展,拜祭了他祖父的墓地,出席了黑龙江和以色列经贸联席会议,受到了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领导的热烈欢迎。

“为了这一鲜花盛开”,黑龙江省社科院在办公用房十分紧张情况下,辟建了一个面积达500多平方米《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展厅。几年来,该展厅仅接待以色列、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际友人就达十几批,博得了一致的好评。2003年8月13日,美国国会22名议员临时改变活动日程,要求参观这一展览。看完图片展后,他们在留言簿上写道:“非常感谢你们在保存犹太人对哈尔滨发展的贡献以及中犹人民之间的友谊方面所做的工作。”“非常感谢保存了对哈尔滨经济、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犹太人的纪念。谢谢!”“一个令人激动的展览!这是你们为犹太人民和中国人民准备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当然,这一事关两个民族友好关系大事的图片展,也受到了国内各界的高度重视。中宣部领导、原省级诸位老领导、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等也都纷纷前来观展。令人欣喜的是,这一图片展还接到了以色列、俄罗斯、美国等国家有关机构的去如上国家巡展的邀请,这使得他们备受鼓舞。

“为了这一鲜花盛开”,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由曲伟先生率领的黑龙江省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及北京长河影视公司一行,于2005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专程赴美国、以色列、奥地利等国拍摄“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口述资料及其电影电视纪录片。此间,他们会见并采访了美国、以色列、奥地利原居哈尔滨犹太人多达上百人,拍摄口述历史资料60多盘。拜会并采访了犹太裔政界高层人士——原国务卿基辛格、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原贸易总代表查琳·巴尔舍夫斯基;在以色列,拜会并采访了现任总理奥尔默特,前任劳工部长、驻华大使南月明,现任外交部亚太司司长;在奥地利,拜会并采访了奥地利联邦议会常务副议长哈舍尔巴彻。这些相关国家政界要人对哈尔滨善待犹太人的历史给予了高度评价。基辛格说:“听到曲伟先生介绍这段中国哈尔滨人善待犹太人的历史,送给我你们编辑的《犹太人在哈尔滨》画册,我感到很激动。我非常愿意接受这样的信息,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我非常关注犹太民族的命运。我的父母是从德国来到美国的犹太移民。我知道在历史上中国人一直是善待犹太人的,因此我对你们在研究、宣传中国善待犹太人,促进发展中美两个国家、中华民族和犹太两个民族友谊合作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感谢你们邀请我参加你们定于2006年6月召开的‘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文化国际论坛’和国际贸易洽谈会。我会在安排明年的日程时尽量考虑。”不仅如此,在这次出访中,以中友好协会还向曲伟先生一行赠送了他们近20年编辑出版的150册图文并茂的《原居中国犹太人会刊》,其中有不少是介绍哈尔滨犹太人的资料图片。会长特迪·考夫曼表示,将把他们创刊50年以来的会刊全部找到后寄送给我方。这对深入研究哈尔滨犹太人的历史是非常难得的历史资料,对举办犹太人在哈尔滨展览也是一批珍贵的展品。

收稿日期:2006-05-22

标签:;  ;  ;  ;  

哈尔滨:犹太人永远被感动的地方--采访黑龙江社科院院长瞿维先生_中国犹太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