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附属医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目的: 探讨同伴教育在妇科护理人员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6—12月,选择一病区的12名妇科护理人员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演示加讲解的方法进行培训;二病区的13名妇科护理人员设为观察组,在传统演示加讲解的基础上增加同伴教育方法进行培训。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对培训的满意度,培训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两组妇科护理人员对培训的满意度分别为(3.92±0.67)分和(4.15±0.69)分,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872,P=0.392)。结论:同伴教育培训法有利于提高妇科护理人员的培训效果,该方法值得在其他科室和医院推广并接受进一步对检验和修正。
【关键词】 妇科 同伴教育 培训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1-0245-02
同伴教育是利用人们的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教育背景、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聚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1]。在国外,同伴教育广泛应用在教师、学生、消防、护士群体中。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6月-12月一病区的12名妇科护理人员设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9.83±4.04)岁;将同期二病区的13名妇科护理人员设为观察组,也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9.61±4.86)岁。两组护理人员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研究内容 同伴教育在妇科护理人员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1.2.2研究方法 (1)对照组采用传统演示加讲解的方法进行培训,每月安排规范化操作知识讲座一次,进行循序渐进的知识学习,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每周进行操作示范培训一次,通过实际操作加深规范化操作培训的学习效果,如此持续六个月的培训。
(2)观察组除传统演示加讲解的方法外,引入同伴教育干预,具体操作为:
①制定同伴教育计划。其计划包括理论知识目标和实际操作目标②选择同伴教育者并进行培训。同伴教育者的选择标准:遵循自愿参加的原则;平时基本及专科理论考核、急救技能考核平均成绩95分以上;乐于助人,有奉献精神,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乐于助人,有奉献精神,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必须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选择对照组中满足以上标准的两位护理人员担任同伴教育者,负责平时的训练和指导。其中理论知识学习的同伴教育者,针对每月讲座宣讲的重点内容进行PPT制作,并通过举行小型报告会解答同伴问题,并由课题研究人员监督,保证培训结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如此持续六个月培训。
1.3 评价方法
(1)培训满意度:两组人员通过对培训无记名评分调查,进行培训满意度统计,满分为5分,分值为0~5的整数。
(2)培训效果:通过为期六个月的培训后,对两组人员的理论及操作分别进行测试,考核成绩总分为100分,理论和操作考核分别占比50%,取两项成绩相加为最后得分。
(3)病患满意度:分别对两个病区的20位病患进行满意度调查,两组的同序号病患需在相同时间入院,调查满意度满分为5分,分值为-的整数。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培训满意度和培训考核得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培训满意度和培训考核结果比较(x-±s,分)
3.讨论
同伴教育最初在澳大利亚及西方得到广泛应用,对青少年的生殖教育等具有良好等效果。后在社会发展领域内被作为一种广泛等培训方法,在防艾滋病、反对毒品、戒烟等均有很高等应用价值。本研究将这种教育方法应用于妇科护理人员规范化操作,数据显示,用此方法进行的培训中护理人员满意度,考核成绩较高,且病患满意度也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是采用此方法培训的护士中,同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有共同的生活环境、语言及学习目标,有利于相互沟通,交流学习[3]。
【参考文献】
[1]董梅德,吴玲,马红.急诊科轮转护士系统培训的实践与效果.护理管理杂志,2012,12(2):126-128.
[2]崔秋霞,单君,郁红霞,陈小燕,吉云兰.同伴教育在急诊科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54.
[3]刘丽英,王建荣,吴丹,李进,李因茵,张悦,闫涛,张秀,张昕.同伴教育在塞拉利昂护士埃博拉出血热防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10.
论文作者:赵斌,张海娇,孙晓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6
标签:同伴论文; 满意度论文; 妇科论文; 方法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两组论文; 病区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