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的遗存与见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扶持,社会各界给予非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共识。本文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整个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的遗存与见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预示着非遗保护工作将从“抢救保护、建章立制”的基础工作阶段转入“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纵深发展阶段。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注重保留原态及对文化的物质载体进行保护
文化的发展过程既是不断积淀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并且这种变化随着时代发展以及历史条件的变化自然而然的体现出来,文化不能受到商品化过多控制,诸如不同地区的民俗民风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具有上百上千年的历史,这些习俗活动在特定时间和地点,按照流传下来的方式举行,饱含了历史的味道。对于这种文化进行保护的时候,应该努力保留其本身具有的原始状态,这样才能够使其具有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一般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体现出来,例如,古琴音乐需要通过古琴进行表现,石雕、竹板书以及木版年画也都需要通过特有的物质载体彰显出实际具有的独特性强的艺术价值。但是,能够体现这些艺术的物质载体例如石头、竹子以及木材等都是再生速度非常慢或者不可以再生的资源,假设这些资源由于不合理的利用被消耗尽,依靠这些进行体现的文化遗产也将会随之消失,所以,要想更好的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首先应该重视可以将文化呈现出来的物质载体的保护,对物质载体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保护其成长的生态环境,将非物质同物质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进行保护。
二、搭建展示合作平台
1.做好阵地展示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通过非遗展示馆、民俗馆,或在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中设立专门的展室确保非遗展演的固定场所。陈展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谱系为脉络,以历代传承人为核心。需要强调的是:非遗的展示方式一定是一种活态的展示。因此,除陈展外,还需要以代表性传承人为主体进行现场表演或制作,展示其动态过程,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提高中保护、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三大非遗保护理念。
2.与文化产业相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丰富性,决定了其保护方式的多样性。当前,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将其转化为可供物质消费或精神消费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是进一步增强非遗的存续力的重要途径。其中,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的非遗要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实践,有条件的可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尤其要注重推进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城乡面貌、彰显地域魅力结合起来,依托非遗资源优势,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需要强调的是:原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因此,必须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原则。
三、合理使用科技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手段越来越先进,合理的应用科技的手段能够使得保护工作更加有效。非物质文化本身体现出明显的分散性和无形性的基本特征,直接导致其保护的资料以及信息呈现出稀缺、分散的状态,无法为文化保护相关工作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资料。所以,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信息保护系统,使得保护工作能够顺利的展开。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方法、文化保护的具体办法、划分的类别、图片、代码、历史信息以及传承人等资料输入到系统内,形成档案资料,使人们可以翻看和查阅。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非遗数字化标准体系的构建,让数字化有效助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四、强化队伍建设
1.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都是依靠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天的,属于活态文化,人们对其进行传递使其生命得以延续,倘若失去了传承人,技艺以及文化也就名存实亡了。所以,必须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例如,政府可以设定传承人等级,为其发放津贴,并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于非物质文化创作和表演以及培养后继人等。
2.针对性实施培育计划。目前,传承“后继无人”已经成为相当比例非遗项目发展的难题。明确非遗传承人才培育的目标、措施、步骤及管理制度,同时对非遗传承的重点项目提出有区别、分层次的人才培育计划,整体性、系统性推进至关重要。一是针对传承人群普遍存在文化素养不高、知识面较窄等现状实施提高传承人群传承能力计划;二是指导传承人完善实施“科学选徒带徒”计划,尤其要引导传承人树立更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毫无保留无私地传授经验,将非遗项目发扬光大;三是针对相关机构业务人员基础薄弱和专职管理人员缺乏的问题,实施文化系统专业人才选拔培养计划,配齐人员,加快建设一支专业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工作队伍,全面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五、提升民众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意识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专门设立了文化遗产日,但是,仍然有很多民众对于文化遗产日不知晓,要想更好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就必须全民共同参与,让民众都能建立起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意识,比如,可以使用媒体网络等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让人们产生对于文化的认识,可以在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学习课堂,让学生对非物质文化产生一定的认识,从小建立起文化保护的意识,在社区内开展一些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认识和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开放各地的资料馆与博物馆,使人们可以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欣赏和参观,让人们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展文化遗产宣传日活动,使得人们都能够建立起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意识。
结语
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新形势下,广大非遗从业者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抓住重要环节,让非遗更多地融入现代生活,为现代人服务,让遗产真正“活”起来,努力开创新时期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林琰.浅谈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大众文艺,2016(12).
[2]苏草.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 大众文艺,2015(8).
[3]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论文作者:张建丽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7/5
标签:文化遗产论文; 物质论文; 文化论文; 物质文化论文; 工作论文; 载体论文; 历史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