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351(2008)01-0015-07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因此,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我们重温一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指导又具有理论创新精神的党。要了解我们党的这一鲜明特点和优良传统,必须深入研究三个问题: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主线是什么?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成果有哪些?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主题是什么?

(一)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主线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们所讲的理论创新,简而言之,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内在规律的新论断。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为我们党创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毛泽东,不仅领导党在极其复杂的革命环境下,进行了杰出的理论创新,而且提出了理论创新的任务,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8年10月,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长篇报告。在这一著名报告中,他以我们党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经历的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历史经验和抗日战争初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出现的右倾错误为鉴戒,深刻地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命题。首先,这一命题强调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其次,这一命题强调要把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上升为理论;再次,这一命题强调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解放思想,形成符合新的实践的新理论;最后,这一命题还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使之通过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达出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成果。刘少奇在党的七大论述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的时候,明确指出:毛泽东“成功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工作”。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在全国解放后,我们很少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一般只是使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提法。其原因是,1948年6月共产党情报局通过决议,批评南斯拉夫共产党的所谓民族主义、反苏和亲资本主义倾向。我们党考虑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可能会被误解为民族主义倾向,而我们又面临着夺取全国政权后需要苏联的支持和援助,所以不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后来在《毛泽东选集》出版时,也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即使如此,后来在中苏论战的时候,苏共还是对我们党在历史上使用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进行了指责。

但是,实践证明,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是正确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认真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探索和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重新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提法。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首次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同年9月26日,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党的十六大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成为我们党经常使用的提法。2003年6月22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通知中,强调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7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同年12月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时,2005年1月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2006年8月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同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以及在其它一系列重要活动的讲话中,多次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特别是在2006年5月31日,胡锦涛在为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所写的序言中,明确提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心内容,着力引导广大干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过程中,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重大战略思想

首先,我们对“当代中国”要有一个界定。有人把它确定为1949年以来的中国,我认为定为1956年以来的中国更好。尽管1949年中国出现了政权更迭,但是从1949年到1956年解决的问题仍然是旧政权遗留下来的问题;直到1956年中国建立新制度以后,社会主要矛盾才发生根本变化,解决的问题也转换为新制度下的问题。事实上,在党史上,1949年到1956年的中国也是被称为“过渡时期”的。“当代中国”就是1956年以来的社会主义中国。

这样,就可以确定“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就是社会主义时期的共产党人。

要研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成果,就要了解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即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中国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八大前后,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并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可惜后来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没有如愿以偿。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在理论创新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进展。因此,我们党在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在坚持和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党的十六大把这一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了解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这一历史过程,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的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创新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按理论主要创立者来划分,包括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按理论内容及其主题来划分,就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理论成果。

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形成的两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始于毛泽东1956年中期“以苏为鉴”,从中国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但是后来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没有成功,只是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思想遗产。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他继承毛泽东的未竟之业和思想财富,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纪之交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实际出发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三大理论创新成果,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尚处在实践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将继续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今天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为党和人民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应该全面理解和把握。在这里,我们重点强调两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之所以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因为这一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这些新变化新要求,有来自国际的,也有来自国内的,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党内的。最大的或者说最突出的问题有四个:

一是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东剧变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冲击及其引起的国际格局的新变化。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在意识形态方面,在全党加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教育,特别是提出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在国际关系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谋略,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

二是上一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九十年代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态势及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对抗的形势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趋利避害、互利共赢”的方针,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果敢地加入世贸组织,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通过世界市场平等互利的交换获得中国现代化所需要的大量资金、资源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另一方面,进一步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世贸组织谈判中维护国家利益,在发展中引导科技与经济相结合,走自主创新道路,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防止和反对“西化”、“分化”。

三是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推动中国发生的巨大进步及其提出的新问题,包括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的新变化提出的许多新问题。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对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在完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其他各种要素市场的同时,加强和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改进计划、财税、金融等各方面管理机制;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并以股份制等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改革公有经济的同时,大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肯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力量的同时,明确指出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另一方面,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了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四是党的历史方位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在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而党的干部队伍又处于整体性新老更替之际(即打天下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全国解放后党培养的老干部在世纪之交都要离开领导岗位),新党员数量大幅度增加,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挑战。面对党的历史方位的这种根本性变化和党情的新特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坚持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提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加强对政权的领导;另一方面,进一步创新执政党建设理论,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指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是党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强调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要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确定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综上所述,面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带来的新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由此可见,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深化了执政党建设理论。所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之初,江泽民就强调:“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地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所以,党的十六大强调,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为之,党就要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正如党的十六大强调的,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比如,我们党在1989年曾经有过一个文件,强调不是党员的私营企业主不吸收入党。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这样的做法在政治上对我们党是不利的,在政策上也是有矛盾的。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过程中,我们根据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价值理论,一方面确认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另一方面明确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也可以经过考验发展入党。党的十六大通过党章修改的形式解决了这一难题。

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都是为了坚持执政为民。也就是要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加切实地做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正如党的十六大强调的,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执政为民。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其总的要求,就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中国共产党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一样,是来自实践,是对实践中的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认识。具体地讲,科学发展观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有一系列重大事情引起党中央的思考。

一件事情是,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经过20年努力,建设一个能够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要看到,经过前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虽然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小康社会,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如前所说,到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时,原定的16项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有三项没有达到。一是农民的人均收入,指标是人均1200元,实际达到1066元;二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指标是人均75克,实际达到73克;三是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指标是100%,实际上建成80%。这三项未完成的任务,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而且,进入21世纪后,农民收入增长率连续3年下降,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中的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此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指导方针。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

第二件事情是,2003年4月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前后只有两个多月,地区也只涉及个别省份,但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旅游业、商业服务业、航空业、运输业、建筑业和部分制造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降到6.2%,正常的经济和政治社会生活都因疫情而被打乱。疫情的发生和抗击疫情的艰苦努力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就是:在推动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要搞好公共卫生、教育等各方面工作,要把对人的关爱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因此,在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党中央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可见,抗击非典斗争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因素。

第三件事情是,2003年下半年,群众上访事件增多。其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城市拆迁和农村大量征地,包括违法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尤其是有些地方出现了“三无农民”:无土地、无就业岗位、无社会保障。全国“三无农民”,据统计达4000万人。这是造成社会动荡的很危险的因素。而且,党中央注意到世界上一些国家,在人均1000-3000美元的这个阶段,由于社会需求升级而引发的矛盾特别多。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发生各种社会冲突,甚至导致政局动荡。拉丁美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在这一阶段出现经济停滞甚至社会动荡、政权更迭。而中国目前正处在这样的阶段。因此,党中央提出,在下一步发展中,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要求能够做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做到可持续发展。这就必须考虑要牢固树立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使经济能够发展,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社会能够全面进步。

当然,还有一些事也引起党中央的重视,至少是上面三件事情促使人们对发展问题给予认真的反思。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党中央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仅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加深了认识,而且对于“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也深化了认识,中国的发展理论又前进了一大步。

科学发展观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出,又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新的理论命题。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本质要求呢?

首先,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要义是强调发展,强调科学发展

没有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纵观历史,人类社会在近代以来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早期的发展观反映了工业革命的要求,强调的是物质生产资料的增长,那个时期把经济发展看做经济增长。到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人们已经看到它的弊端和不足。因为光有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所以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观的一个中心问题提了出来。其代表人物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把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种新认识。7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他的著作《新发展观》中,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在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进一步把经济增长、城市化同人口和资源等环境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性的生态、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人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以积极的姿态来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也不仅要重视人的发展,而是要把人与自然的协调以及子孙后代的发展都作为发展观的问题来考虑。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等文件,表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还出现了人类发展理论,把整个人类的发展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来,认为人类发展的目标就是为创造一个能够享受长寿、健康和尊严生活的充满活力的环境。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发展问题有许多研究,这些研究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兴起和现代化的推进,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而逐步加深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发展理论。这些发展理论都是围绕发展的现实而展开的。

至于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中国更要讲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自己,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此同时,中国人又注意吸取人类文明的成果,认真研究这些发展理论,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发展问题认识的新成果,也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第二,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要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筹兼顾就是要全面地协调各种利益群体、各方面利益关系,使之能达到相对平衡。统筹兼顾是中国的语言,或者说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语言,是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来的。在这之前,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就强调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1956年提出了“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又提出了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问题。1957年2月,他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著名报告。报告的第七部分就是讲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问题。这个方针,由于后来搞以阶级斗争为纲没能很好贯彻。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才继续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江泽民在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问题。

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这一思想的要求,进一步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根本要求提出来,拓展了统筹兼顾的内容和范围,提出了五个统筹。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分析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找到协调、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正确的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得社会能够协调发展。

第三,要认识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

我们讲发展也好,讲统筹兼顾也好,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人们不能为生产而生产,为发展而发展。我们搞好生产、促进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我们对人要尊重,要关爱,要讲人道主义,还要维护和保障公民的人权,等等。简而言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以人为本”。

当然,由于中国今天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在讲以人为本的时候,作为一种理念,要清醒地认识到,执政党必须时刻确立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要不忘人民群众疾苦,不脱离人民群众,不能做使人民群众痛心的事情;作为一种实践,执政党同样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和资源少,十几亿人的利益在发展中不可能一下子都得到满足,要分阶段、有层次地逐步使各部分群众利益得到满足,这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现实途径。人的利益和各方面需求是有层次的。千万不要把群众的胃口吊得很高,结果口惠而实不至;否则,出发点是要取信于民,结果是失信于民。所以,在实践中一定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具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等各种关系,并且使人民群众也明白这个道理。

第四,要认识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为什么要提出和坚持科学发展观?2005年秋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回答得十分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六中全会进一步把“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所谓“又好又快”,一是指发展的速度要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避免走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和效益的老路;二是指快速发展要与平稳发展相统一,以避免大起大落、经济波动过大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做法;三是指经济快速发展要与加大社会建设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相统一,以克服“经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等问题,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之,科学发展观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继承和发展。我们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注:本文是作者2007年5月19日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演讲,发表时作者作了修改。

标签:;  ;  ;  ;  ;  ;  ;  ;  ;  ;  ;  ;  ;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