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成为我们的生活情趣论文_陆静蕾

让艺术成为我们的生活情趣论文_陆静蕾

——我们的生态艺术课程故事

◆ 陆静蕾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226100 

生态式艺术课程是一门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联系贯通的课程,是在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技之间建立密切联系的课程。这不是各种艺术的机械相加,而是一种使各门艺术互补互生的和谐的生态关系。这是一种将艺术学习必须建立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贯通为一体的艺术教育,是使学生把握由艺术形式、文化符号含义和个性构成的艺术整体的课程,是培养既有艺术能力又有人文素养的创造性人才的课程。学生的任何创造和表现必须有感知与体验之处,而感知与体验必须有一个创造和表现的任务作为驱动力。这是一种将艺术与人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认识联通一体的教育。

生态艺术教育注重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结,重视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并把它作为总体追求目标。艺术能力是艺术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相互渗透和补充的产物,主要包括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创造与想象能力、艺术批评或评论能力,通过艺术学习形成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以及多种艺术综合发展能力。

作为生态艺术课程的实践者,我们构建了“一百首名曲”和“一百幅名画”艺术课程。每位老师以“百首名曲、百幅名画”为主题进行教学研究,或在艺术课前的5至10分钟,或利用整课的时间,将本学期曲目、名画给孩子们欣赏、创作。我们不仅会对这段音乐或这幅画进行讲解,介绍乐曲、画作的背景资料,介绍作者,还可以给孩子们讲讲音乐家、画家的小故事、趣闻轶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这样的作品也可以作为课堂中的拓展训练,可以让低年级的孩子随音乐律动,根据画面创编故事,用其中最具特点的色彩、线条等手段进行创作。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们是快乐的,更能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让孩子的艺术思维能多元发展。老师们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寻找既经典又适合孩子们聆听的优秀曲目,懂得了如何整合优秀的课外资源,使孩子们受益。

我们的生态艺术课堂以戏剧表演为特色,我们的戏剧课程着重在于每一个孩子的参与、对孩子艺术能力的培养。每个年级都有一个剧目,在艺术课上,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合作,每个班级、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就像《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老师说到:“我们的目的是学习语言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乐趣。”比如一年级的《小蝌蚪找妈妈》、二年级的《白雪公主》、三年级的《小熊的一家》、四年级的《龟兔赛跑》、五年级的《守株待兔》、六年级的《幸运星》。我们的戏剧社团利用每周两节社团课的时间排练了《你好,格拉兹》、《史尼奇的故事》、《鼹鼠的月亮河》、《宝贝呵,宝贝》等剧目。在孩子们和老师的努力下,戏剧课程风生水起,每个年级都形成了固定的剧目。

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剧本问题。从哪里找那么多适合孩子们的剧本呢?我们团队从网络、书店、联系和我们合作过的导演,终于找到部分适合孩子又优秀的剧本。还有部分剧本来自于老师们的创作,比如《宝贝呵,宝贝》、《鼹鼠的月亮河》、《你好,格拉兹》、《史尼奇的故事》等等。我们还邀请了专业从事剧本创作的专家给我们量身定做剧本,比如《我要飞得更高》。剧本问题解决了,我们老师发现,自身的专业素养有点跟不上了。我们师范里的课程中并没有戏剧演出的科目,怎么办?老师们买书,跟书本学,开网络,跟视频学……就这样,一点点,一步步,我们带领着孩子们在综合艺术的道路上迈进。

每个班级人数多,给戏剧课程的实践带来了难度。一般的剧本中只有几个人物,如何让五六十个孩子在剧中都能找到合适的定位,是个不小的难题。我们也在尽力地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光彩。

我们构建这样一个综合、生态的艺术课堂,通过时间的积累,孩子们对艺术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通过艺术学习形成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让每一个孩子在艺术的殿堂中接受艺术的熏染,拥有音乐的耳朵、美术的眼睛、审美的心灵。

论文作者:陆静蕾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4月总第1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9

标签:;  ;  ;  ;  ;  ;  ;  ;  

让艺术成为我们的生活情趣论文_陆静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