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质利益问题是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问题是论文,物质论文,利益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4)02-0080-0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问 题开始凸显出来,这就是物质利益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利益结构发生了重大变 化,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与此同时,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如何在新的利益格局 条件下,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好地去实现、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实际上也是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 ”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判断 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彰显和突出了利益问题的重要性。对如此重要的利益问题 进行多维度研究,固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又是极不够的。要概括利益多元化的现实,要 掌握利益问题的实质及利益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就必须从哲学的维度尤其是从唯物史观 的维度进行研究。然而当我们翻开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对 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时,却很难发现利益范畴的踪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重视利 益问题,才使得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出现利益“空白”,还是他们从另一个角度阐述利 益问题,从而使利益问题成为唯物史观中的核心问题?研究并弄清这一问题,对正确理 解唯物史观的实质,特别是正确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笔者认为,物质利益问题是唯物史观中的核心问题,并试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物质利益问题是唯物史观研究的契机和起点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主持《莱茵报》之前基本上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而在主持《莱茵 报》之后却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根本转变。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转变呢? 是马克思对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的关注。通过对莱茵河地区农民物质利益问题的关注, 马克思才发现了被黑格尔颠倒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才从纯政治研究走向经济 研究,才告别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开始走向了唯物主义。德法年鉴时期由于马克思真正 找到完成哲学与现实的结合,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现实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强调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 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页。),从此,马 克思才彻底摆脱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影响,坚定地转向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既然马克思告别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使自己的世界观发生根本转变的现实契机是他对现 实物质利益问题的关注,那么,对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则是马克思创立唯 物史观的研究起点。
首先,通过对现实的人的物质利益问题的关切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彻底超越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和费尔巴哈 的人本主义异化观,标志着马克思向唯物史观的过渡。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的利益 既不是纯逻辑的思维活动的表现,也不是人生而有之的东西,而是人在现实活动中产生 并通过人的现实的社会劳动才能够实现的东西。从人的劳动的角度而不是从其他角度揭 示异化现象就成了对现实的人的利益问题进行研究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马克思认为 ,人们奋斗争取的利益既有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肯定性一面,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 又有统治人、摧残人的否定性一面。所谓“异化”,无非是指利益本身应该是人的利益 ,而在私有制条件下,利益却成了人的统治者,人都成了利益的奴隶。由此可见,异化 劳动理论所批判的正是私有制条件下利益的“反人性”,张扬的则是利益的“属人性” 。
其次,通过对“普遍利益”理论的批判初步论证了唯物史观的物质利益原理。以往的 理论要么把自己吹嘘成抽象的人类普遍利益的唯一代表,要么反复强调自己的理论不受 任何利益因素的干扰,是纯而又纯的科学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世界上既不存在 脱离人的现实利益的纯粹的思想,也不存在所谓的完全抽象的“普遍利益”理论。任何 思想都是从一定的利益出发,建立在一定的现实的利益基础之上并为一定的利益服务的 。不受任何利益因素干扰的理论是不存在的。用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 的话说就是:“‘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注:《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2页。)因此,理论必须与人类社会的现 实利益相结合,既要把人的利益的全面实现作为自己理论的奋斗目标,又要始终站在劳 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从现实的人的利益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就科学地解答了《莱 茵报》时期所遇到的利益难题,从而使马克思的利益理论从根本上超越了前人的利益理 论。
再次,通过对人类劳动的最根本的动因的研究得出了“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 他们的利益有关”的重要结论。利益既是人与社会的连接纽带,是人类思想意识的基础 ,又是人类社会中统治、支配着其他一切原则的基本原则,正是利益把人与他人、与社 会连接起来。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看来,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 程。而人劳动的最根本动因就是为了获取利益。追求利益是人类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或 者说,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利益。人们在追求利益的 同时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利益矛盾,正是这些利益冲突和利益矛盾构成了 人类社会形形色色矛盾和冲突的实质性内容,从而也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本质上就是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根本的利益冲突。正是在追求 利益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才呈现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唯物史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物质利益 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没有对物质利益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很 难想象的。物质利益问题是唯物史观研究的真正起点。
二、物质利益问题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范畴的实质
既然物质利益问题是唯物史观的研究起点,那么,在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中就应有利 益范畴的地位。然而,无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作集中表述时却没有提到利益范畴。这是为什 么呢?是不是马克思放弃了利益问题的研究,或不再关心利益问题了呢?不是。经过对唯 物史观各范畴的研究,我们发现,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等核心范 畴都与利益问题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利益问题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等范畴 的实质所在。
1.生产力的实质就是生产创造利益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就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显然,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只是手段,改造与利用自然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物质生活 资料。这种物质生活资料对于具体人来讲就是指各种具体的物质利益。简单地说,生产 力就是人类生产创造物质利益的能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生产力的三要素得到进一步说 明。首先,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是生产创造利益的作用中介。没有劳动工具的利用 ,人类的利益是没有办法生产创造出来的。一般来说,劳动工具越落后,生产的利益就 越少;劳动工具越先进,生产的利益就越多。正因此,劳动工具往往成为人类文明进步 的重要标志。其次,劳动对象是生产创造利益的作用客体。没有劳动对象,再好的劳动 工具也是枉然,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劳动对象不同就决定了利益形式的不同。 再次,劳动者是生产创造利益的作用主体。没有劳动者就没有利益可言,劳动者参加生 产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简言之就是为了获取利益。
由于生产力直接生产创造利益,因而发展生产力就成为人类自始至终的一项根本任务 。任何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统治最终都将被淘汰、被取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 所以是发展生产力,其中既包含有必然性,也意味着一种自觉性。即是说,社会主义应 更自觉地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一切问题特别是提高人民利益水 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生产关系的实质是占有、分配利益
生产关系是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性社会关系。简单地说,生产关系就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 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也可称之为经济关系,法律上的用语就是财产关系 (马克思语),而“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因此,生产关系说到底 就是一种利益关系。我们不妨对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作进一步的分析。首先,生产资料 的所有制形式。所有制也就是利益占有制。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所有制主要是两种,即公 有制与私有制。说白了,公有制即由大家共同占有社会的物质利益,私有制就是由个人 占有社会的物质利益。可见,所有制与物质利益密切相关,对物质利益占有方式不同就 决定了不同的社会性质。其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这实际上是说人们在 生产过程中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是主人翁还是奴隶。生产过程中的平等与不平等, 主人翁与奴隶都是与其是否占有各种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平等的主人翁就能占有较多的 利益,而不平等的奴隶则不能或很少占有利益。因此,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同样反映的是一种利益关系。再次,产品分配形式。这更是与利益直接相关。与其说产 品如何分配,还不如说利益如何分配。产品分配的形式就是利益分配形式。如按劳分配 就是按劳动分配各种利益,按资分配就是根据资本的多少来分配各种利益,等等。不难 看出,生产关系的实质就是一种利益关系,其中主要是指对利益的分配与占有。
3.上层建筑的实质是维护、调节与实现利益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 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院、监狱及政府部 门、党团等设施和组织。上层建筑一般分为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说 到底就是维护、调节各种利益。首先,维护利益是上层建筑的基本职能。维护利益主要 包括维护统治者自身的利益和维护人民的利益。要使既得的利益不受侵犯,就必须有军 队、警察、监狱、法院及政府部门等政治上层建筑,没有政治上层建筑的存在,是没有 办法维护各种利益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上层建筑主要是维护自身的利益,为了维护自身 的利益往往肆意侵害人民的利益,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但这并不是说,剥削阶级 就不维护人民的利益,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看,剥削阶级对人民的利益也是有所维护 的。无产阶级的政治上层建筑,特别是执政党由于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因而主要是维 护人民的利益,使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凡侵害人民利益的人或组织都会受到严厉制裁 。思想上层建筑也在维护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调节利益是上层建筑的重 要职能。由于社会生活中利益的初次分配因主观能力、客观条件等不同而出现利益差距 悬殊等不公平现象。这种不公平现象如不能进行有效调节,极易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危 害社会稳定。于是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府部门、党群团体等就要自觉地去调节利益, 如通过所得税调节、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调节、通过政府开发政策调节、通过再生产调节 、通过慈善调节等等。政府只有自觉地去调节利益,社会才会趋于稳定,而稳定是发展 的前提。再次,实现与发展利益也是上层建筑的重要职能。马克思指出:政治权力不过 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特别是现代政治上层建筑,如何引导人 民群众不断实现与发展利益,直接关系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先进与否,也直接关系到政治 上层建筑自身的巩固。总之,上层建筑若能正确有力地去维护、调节并实现与发展利益 ,就具有生命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由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实质就是利益的生产、分配、占有与维护、调节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归结为人类利益的产生、分配 、占有及其维护与调节的规律。
三、人民群众是唯一的真正的利益主体
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历史证明,最终决定 历史发展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而人民群众的主体,始终是劳动群众,包括广 大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创造的主体,更是唯一的真正的利益 主体。为什么这样说呢?
1.人民群众是生产创造物质与精神利益的主要力量
人民群众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 生活资料及各种利益都是由劳动者创造的,没有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其他一切社会活 动都不可能进行,社会也不可能存在。同时,人民群众在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不断 积累生产经验,改进劳动工具,促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一句话,人民群众创造生产 物质资料的活动本身,也就是生产创造各种利益,而这种利益的创造生产活动就是人类 最基本的历史活动。
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和物质利益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及精神文化利益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生产社会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文化利益,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民 群众为人类精神财富及精神文化利益的创造提供物质前提。正如恩格斯指出:一个很明 显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 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没有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基 础,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精神生产,也不可能产生社会精神财富及精神文化利益。二是人 民群众直接生产创造了精神财富及精神文化利益本身。无数优秀的精神成果都是人民群 众创造出来的,如优秀的建筑、雕塑、绘画、诗歌等,无一不是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 的生动体现和有力证据。
2.人民群众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是因为 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多样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既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又有个人利 益;既有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又有文化利益;既有长远利益,又有近期利益;既有既 得利益,又有未得利益,等等。如此众多的利益,除了人民群众自己外,是没有谁能包 办代替得了的。作为先进的政治上层建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正 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凝聚起来,动员和组织人 民群众为实现自身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以恢复自己的利益主体地位的决定力量
列宁说过,社会革命只有在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人民群众不能照旧生存的条件下 才是可能的。社会革命是解除生产力的桎梏,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 统治的过程。一般来说,在剥削阶级社会,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往往被颠倒和异化 ,利益的生产创造者不是利益的所有者。随着剥削阶级腐朽统治的加剧,利益更加严重 地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人民群众成为赤贫,无法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通过社 会革命来推翻旧的统治,从而恢复自己的利益主体地位。这应是每一个时代人民群众积 极参加社会革命,以及每一个新的朝代之初都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之一。在社会 革命过程中,主力军始终是人民群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句格 言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作用。
在无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执政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 地位得到真正确立。共产党之所以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非是要进一步确定人 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成为真正的利益主体。 一旦把利益主体地位颠倒了,共产党将不再是共产党,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不可避免地 受到动摇。
列宁曾经明确指出:经济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者整个世界观的基础。这说明利益问 题确实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占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地位。本文论述物质利益问题是唯物 史观的核心问题,就是想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自始至终都在关注现实的物质利益 问题,同时想说明,唯物史观不能不关注物质利益问题,不能缺少物质利益范畴。人类 追求利益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历史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的唯物史观,若不重 视利益问题的探讨,在理论体系中不恢复利益范畴的地位,就难免不脱离实际,不脱离 群众,从而降低亲和力,同时也不利于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有力的理论根据。 这是构建新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时所务必注意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唯物史观关注物质利益问题,与历史上的功利主义是有显著区别的。 功利主义也强调利益,但过分强调的是个人利益,唯物史观则更多地强调人民群众集体 的利益。也就是说,唯物史观强调利益与功利主义在其立场、出发点、利益内涵等方面 都有区别,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