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要为农村社会转型和劳动力转移服务_农民论文

成人教育要为农村社会转型和劳动力转移服务_农民论文

成人教育要为农村社会转型和劳动力转移服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要为论文,劳动力转移论文,社会转型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的环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就目前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社会转型将会加快农村城镇化,大批农村劳动力将有序快速转移。因此,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劳动力素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量的农民工已进入城市打工。这些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他们对城市的建设可以说功不可没。但应该看到,这些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并非全是城市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力,大量的劳动力流入城市,有的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流回到农村,即便是留在城市也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并没有与城市实现产业的对接。结果是,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农村中却积压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关键的环节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以文化素质为核心的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实现劳动力转移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流动。通常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主要是生产效率较高的非农产业。而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并且采用先进的生产手段,而掌握和使用这些技术和生产手段需要相应的劳动者素质。因此,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专长和技术,提高其素质,有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出去,顺利实现乡村到城市的转移。

2.扩大就业范围,增加就业机会。目前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多数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业、餐饮业以及工厂等从事简单劳动。这并不是城市对农民工的歧视,而是由农民自身的素质决定的。有学者测算,如果将目前农民工的素质由初中提高到高中(或相当于高中的职中)水平,那么他们的择业范围将增加85%,就业机会将增加63%;如果提高到大专水平,择业范围将增加2倍以上,就业机会也相应增加。不仅如此,高素质的劳动者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能力高,这也增加了劳动者再就业的能力。

3.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就业能力。根据教育投资理论,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关系是正向相关关系,即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越高。收入的增加,也增加了个人的抗风险能力和投资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又会促使其转岗或创业,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成果《2002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调查显示的数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并且每个转移劳动力的平均寄、带回现金与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之间呈高度线性正相关。

4.有助于形成永久性的转移。在我国目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队伍中,真正脱离农业而从事非农产业的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适应能力。有学者认为,非农产业对教育的回报率一般高于传统农业的回报率,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在非农产业获得高收入的机会也相对高。此外,高教育水平也提高了劳动者参与非农产业的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一定技术的产业更是如此。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从生活习惯和价值理念上融入非农产业,以实现永久性的转移。

二、我国农村教育体系的现状与不足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体系日益完善,促进了农村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农村人才、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农村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1.同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存在全方位的差距。首先,表现在目前的农村教育在低水平中维持,在严重“贫血”的状况中运行。根据教育部统计,全国仍有10%的县的农村教育经费严重偏低。如今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停止了集资和征收教育附加费,原来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被打破,弥补教育经费不足的渠道自然也因此而发生淤塞,而威胁农村教育生存的“经济瓶颈”就显得越发突出了。其次,现有的财政管理体制并不能保证给农村教育“输血”。因为时下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上下级政府在公共财政上实施“分灶吃饭”,故而有支付能力的上级财政宁肯为富足的城市教育“锦上添花”,也不肯给失血的农村教育“雪中送炭”。再者,优秀生源和高素质师资的纷纷流失,使本就不景气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此外,低质量的农村教育再加上贫困恶魔的围攻,导致一些地方辍学率有增无减。

2.农村教育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错位。在我国,衡量一个地方教育水平的核心指标仍然是以基础教育(中小学,包括幼儿园)为主,而衡量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升学率。在这一目标指导下,尽管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还是处于次要地位,并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之农村的基础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应试教育把学生升学作为唯一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农民迫切需要的从事二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却无处可学。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行素质教育,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要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用技术,为农村培养高质量的劳动力。

3.农民教育投资能力低且意愿不足。目前,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持续扩大,而城乡居民的教育投资成本却在一个平台上。同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由于收入水平低,投资教育的能力相应也低。加之现在农村基础教育目标的不合理,增加了教育投资的风险,使农民投资教育的意愿明显不足。农村青少年在家庭中承担部分工作,其受教育的机会成本大于城市青年,在收入偏低的家庭中还有辍学的可能。

三、完善农村教育体制,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好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对策

1.抓好义务教育和建立健全职业培训体系。舒尔茨认为学校教育包括两个内容: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和知识;继续学习先进技术、知识和做出创造性决策的能力。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和知识的传授,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基础,要继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巩固率,进一步下降农村青壮年文盲率。对于目前还比较困难的地区,应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以完成义务教育,逐步提高当地义务教育普及率。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尤其要加强16~40岁这个年龄段农村劳动力的再教育工作。在条件具备的地区,要坚持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专业技术培训班、职业高中、远程教育、函授和农民夜校等形式,使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广大群众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与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做好农村科技普及工作。扩大“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技电波入户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要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

2.依托农业院校,逐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营造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良好环境。农业院校是农业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知识密集的机构,它不仅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农业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而且也是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力量。多年来,农业院校通过各种方式为提高农民素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学校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参加“三下乡”活动,进行科技服务;有的则有选择地确定一批有带头作用的县、乡在科技上实行定向、定点支持,使其成为向周围农村扩散科学技术的基地;有的积极协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办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帮助其提高培训水平,增强农民接受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有的主动加强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乡镇农民文化学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农村中学、职业高中的联系,依靠这些力量逐步形成向农村辐射科学技术的网络。

各级地方政府要提高对农业院校在发展经济中重要性的认识,要舍得花钱派人到农业院校去学习深造,要主动请农业专家学者来本地培训教学,要善于利用大专院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来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要建立和完善乡村科技文化传播的基础设施,营造农村科技和文化知识宣传普及的良好氛围。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渐创建村级广播站、图书馆、文化站、科技活动中心、报刊发行网点和各类文化活动场所。暂时无条件的地区也要创造条件,保证乡一级的各种科技文化传播设施的齐备和服务宣传活动的正常进行,努力提高科技文化宣传活动的覆盖范围和效益。

3.以城镇带动乡村,以先进地区帮助后进地区,实现贫困县市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劳动力素质状况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实施以城镇带动乡村,以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也是迅速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中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方面这里人口比较集中,交通比较便捷,市场比较发达,文化娱乐等机构设施相对比较齐全,人们受教育机会多,思想观念更新快,人们的整体文化知识、科技水平比较高;另一方面,这里同农村、农民有广泛的联系,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强烈的农村色彩和乡土气息,农民也总是先从这里感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所以,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利用这些城镇带动周围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同时,广大农村地区也要充分利用靠近城镇的便利条件,就地取材,通过工业品下乡,城镇为乡村提供经济技术上的支援,城镇为乡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空间等途径,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4.在农村社会转型的发展中,要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完善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坚持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的相互沟通,这是农村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确保农村稳定和发展以实现农村社会化终身教育的必然选择。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努力做好工作,切实搞好“三教统筹”,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通过这个体系,广泛开展以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及新的管理知识为中心的农民教育培训。要依靠多部门的合理配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要求。

标签:;  ;  ;  ;  ;  ;  ;  ;  

成人教育要为农村社会转型和劳动力转移服务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