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幼儿元认知监控发展特点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元认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4.12
1 前言
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包括:制定计划、实际控制、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措施等具体环节[1]。元认知监控也叫自我监控,研究表明自我监控影响认知操作的速度与准确性,对加工速度有非常显著的正效应[2];较高的自我监控水平对学业成绩如物理、数学和阅读理解成绩有促进作用[3,7];同时,源监控与记忆能力关系密切[8,11];一般监控技能与认知的不同成分如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存在高相关[12];可见元认知监控在人的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查明元认知监控的发展特点及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在认知发展研究中,关于元认知监控发展特点及机制的研究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13,15]。沃建中、林崇德研究了7~11岁儿童及青少年的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特点和机制,研究发现,儿童及青少年的自我监控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同时自我监控中的计划性和监视性影响认知操作的速度和准确性。 Wolfgang Schneider等利用学习判断任务(judgment-of-learning task)测查了幼儿园、二年级和四年级儿童记忆监控的发展特点,研究发现年龄较大的儿童的记忆监控模式与成人相似,并且程序性元记忆的发展不是取决于一般的监控技能,而是取决于监控和自我调节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身上,对幼儿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发展特点仍缺乏探讨,幼儿是否具有元认知监控能力,元认知监控能力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仍然是困惑研究者的一个问题。并且,以往有关元认知的研究往往采用口语报告法、出声思维法及对自发的个人语言进行观察等方法[16]。考虑到这些方法往往受到语言能力的限制,很难用于评定幼儿的元认知能力,本研究试图以拼图任务作为认知操作的材料,以注视次数、悔步次数、停顿次数、操作时间和成功个数为指标,探讨3~5岁幼儿元认知监控的发展特点。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采用横断研究设计,在北京市某幼儿园随机抽取5个班98名3、4、5岁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岁组被试33人(M=43.36个月,SD=2.382,男17人,女16人),4岁组33人(M=52.52个月,SD=3.383,男14人,女19人),5岁组32人(M=65.75个月,SD=3.162,男21人,女11人)。施测方式为个别施测,施测地点在幼儿园活动室。
2.2 实验任务及工具
2.2.1 拼图
拼图测验主要用来测查被试的元认知监控过程。拼图由幼儿动手操作材料和目标状态材料两部分组成。
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由8个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的天线宝宝拼图组成,如图1所示。目标状态的材料如图2和图3所示,是两张已经拼接好的拼图。幼儿的任务是对照目标状态图在另一张拼图板上拼出与目标状态一模一样的图形,两种目标状态代表两种难度的拼图任务,在简单目标图形中,同一天线宝宝身体各部分的颜色相同,而在复杂目标图形中,中间两个天线宝宝的头部、躯体和腿部的颜色不同。
图1 拼图操作材料
图2 简单目标图形
图3 复杂目标图形
图4 拼图的操作情境
2.2.2 辅助设备及记录工具
1张矮桌、3张小板凳、秒表、实验记录纸、记录笔。
2.3 施测过程
测验在幼儿园的一间活动室进行,两名主试参与,具体施测时,一名主试与被试并排坐在矮桌前,另外一名主试坐在被试的正前方,面对被试。两名主试同时对儿童元认知监控各个指标进行记录。
每个幼儿先后完成两种难度的拼图,为了消除学习效应,将两种难度的拼图任务的顺序进行平衡。一半被试先施测简单拼图任务,后施测复杂拼图任务;另一半被试则与之相反。
拼图任务的操作情境如图4所示(操作卡片随机放在木框中),主试对儿童说:“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你看这是天线宝宝,我已经摆好了。你现在以最好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在这块空白的拼板上拼出上面这样的图形好吗?”如果儿童不能理解任务要求,主试对其进行解释,直到儿童明白为止。在儿童拼图的过程中,两名主试同时记录儿童的操作时间、注视目标图形的次数、停顿次数、悔步次数和儿童成功的拼接块数。两种拼图任务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目标图形的不同。
2.4 元认知监控的评定
本研究以拼图作为幼儿认知操作的任务,以操作的总时间、停顿次数、注视次数、悔步次数和成功个数作为幼儿元认知监控的评定指标。在被试拼图的过程中,主试在记录纸上记录如下指标。以下次(个)数指标用“1”表示一次,用“0”表示没有。
① 总时间:被试从开始操作到结束所需的时间;或者从开始操作到主试提示(被试操作时间超过180秒,仍不见有能完成任务的迹象)被试所需的时间。
② 停顿次数:被试在进行操作过程中,其中间隔2秒或2秒以上没有操作的次数。
③ 注视次数:在拼图过程中,被试看目标图形的次数。
④ 悔步次数:将卡片拼上又拿开,或者移动一张卡片后又退回的次数,移动卡片不算悔步。
⑤ 成功个数:操作完成之后拼图正确的个数。
2.5 实验设计
采用2×3的混合设计,因素一为年龄,三个水平,分别是3、4、5岁,属于组间变量;因素二为任务难度,分别是简单拼图任务和复杂拼图任务,属于组内变量。
3 结果
3.1 元认知监控过程的描述统计
本研究从幼儿在拼图操作过程中的注视次数、悔步次数、停顿次数、正确个数和操作时间五个方面考察了其元认知监控的过程和效果,两个评分者的评分者一致性信度是0.94,用两评分者评分的平均数作为最后评分,初步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到,从3岁到4岁再到5岁,在简单拼图操作过程中注视次数上升又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悔步次数、正确个数在增加,而停顿次数和操作的时间都在稳步减少。同时,在复杂拼图操作过程中注视次数和正确的个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增多的趋势,操作时间缩短;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悔步次数和停顿次数都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
表1 在两类拼图任务中幼儿元认知监控过程及效果的描述统计
年龄N 平均数标准差
简单任务 复杂任务 简单任务 复杂任务
注视次数 3岁33
5.454 8.8484.316 6.629
4岁33
7.848 12.393
5.596 7.249
5岁32
5.531 12.718
4.227 5.832
合计
98
6.285 11.306
4.841 6.769
悔步次数 3岁33
1.515 1.6061.416 1.712
4岁33
2.090 1.3932.661 1.712
5岁32
2.718 1.9373.682 2.675
合计
98
2.102 1.6422.752 2.067
停顿次数 3岁33
1.272 1.2721.972 1.546
4岁33
1.484 2.1511.679 2.195
5岁32
0.812 1.6561.281 1.770
合计
98
1.193 1.6931.678 1.874
正确个数 3岁33
8.787 8.8482.678 3.606
4岁33
10.000 10.454
2.806 2.611
5岁32
10.312 11.156
2.681 2.841
合计
98
9.693 10.142
2.774 3.172
操作时间 3岁32
333.595295.586 162.093
102.286
4岁33
249.631242.151 120.732
104.382
5岁32
153.404152.050 59.28051.172
合计
97
245.585230.485 141.060
106.809
3.2 元认知监控各个指标上的方差分析
分别对幼儿元认知监控的各个指标进行了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在注视次数上,任务的主效应显著,F(1,95)=50.235,p<0.01;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2,95)=3.633,p<0.05;年龄和任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95)=2.471,p>0.05。这说明幼儿在拼图任务上的注视次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任务复杂度的增加而增多。
在悔步次数上,任务的主效应不显著,F(1,95)=2.868,p>0.05;年龄的主效应不显著,F(2,95)=1.318,p>0.05;年龄和任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95)=0.972,p>0.05。这说明幼儿在拼图任务上的悔步次数随着年龄和任务的变化差异不显著。
在停顿次数上,任务的主效应显著,F(1,95)=7.877,p<0.01;年龄的主效应不显著,F(2,95)=1.497,p>0.05;年龄和任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95)=2.053,p>0.05。这说明幼儿在拼图任务上的停顿次数随着年龄的变化差异不显著,但在复杂任务中,停顿次数显著的多于简单任务中的停顿次数。
在正确个数上,任务的主效应不显著,F(1,95)=2.398,p>0.05; 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2,95)=5.137,p<0.01;年龄和任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95)=0.642,p>0.05。这说明不论是在简单拼图还是在复杂拼图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拼图任务上的正确个数都显著地增多,表现出显著的发展差异。
在操作时间上,任务的主效应不显著,F(1,94)=1.613,p>0.05;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2,94)=28.766,p<0.01;年龄和任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94)=0.683,p>0.05。这说明不论是在简单拼图还是在复杂拼图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拼图任务上所用的时间都显著地减少,表现出显著的发展差异。
3.3 元认知监控各个指标上的相关分析
为了分析各具体监控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两种难度任务中的各种指标进行同类合并,其相关关系见表2。
表2 元认知监控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注视次数 悔步次数 停顿次数 成功个数
悔步次数 -0.162
停顿次数 0.462**
0.130
成功个数 0.510**
0.030 0.190
操作时间 -0.0570.207*0.208*-0.375**
注:*p<0.05,**p<0.01。
从表2可以见到,注视次数作为一种具体表现监控行为的指标,与停顿次数、成功的个数都有较高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2**和0.510**。具体而言,即注视次数的多少直接反映操作任务完成的情况。而悔步次数与操作时间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07*,说明悔步次数越少,操作时间就越短。停顿次数和操作时间是一种显著的正相关,r=0.208*。成功个数和操作时间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r=-0.375**,即成功个数越多的幼儿在操作时间上所用的时间越少。
4 讨论
4.1 幼儿元认知监控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表明,从3岁到4岁再到5岁, 在简单拼图操作过程中注视次数上升又下降,这说明年龄太小的幼儿还不太会通过注视目标图形来监控自己的操作行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4岁的儿童开始使用这种策略来监控自己的行为,5岁的儿童又由于任务太简单,而不需要通过注视目标图形这种行为来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在监视行为上的进步。随着年龄的增长,正确个数在增加,停顿次数和操作的时间都在稳步减少。
在复杂拼图操作过程中,注视次数和正确的个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悔步次数和停顿次数都在4岁时减少,但到5岁的时候又增加,这可能是由于5岁儿童已经产生了更明显的监控意识, 因此倾向于对自己的操作进行反复调整。其确切原因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总之,本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注视目标图形的次数在增长,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监视的水平有所提高;但在悔步次数和停顿次数上,随年龄变化的差异不显著,这表明幼儿在元认知监控的计划性上还有所欠缺;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操作速度越来越快,成功的个数也越来越多,表明幼儿的元认知监控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增长的趋势。
4.2 幼儿元认知监控的指标
本研究对幼儿的拼图操作任务进行了全程观察和记录,用操作过程中的注视次数、悔步次数、停顿次数、正确个数和操作时间作为指标,考察了幼儿元认知监控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注视次数与成功的个数有较高的正相关,悔步次数、停顿次数和操作时间有较高的正相关,成功个数与操作时间有较高的负相关。这说明注视次数越多,成功个数亦越多;停顿次数和悔步次数越多,操作时间越长;成功个数越少,操作时间越短。显然,通过这些指标我们能够有效地预测幼儿认知操作的结果,它们是评价幼儿元认知监控的较好指标。
5 结论
3~5岁幼儿在认知活动操作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注视目标的次数增多,完成任务的总时间在缩短,正确率在提高,但是悔步次数和停顿次数随着年龄变化的差异不显著;同时,注视目标的次数和停顿次数随着任务难度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了一定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收稿日期:200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