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张雨浩
(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132013)
摘 要: 费老在1939年的中国经过一系列机遇,采访了江村,描述了当时中国农村最真实的状况,作为一个小样本,从而来映射整个中国农村的样貌。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 江村;女性地位;教育
首先,谈谈我自己的对这篇文章的看法,该书的作者在创作此书时,遭遇了丧妻之痛,一个人可以在经历家庭变故之下还可以心平气和的写下此等著作,真的是实属不易,在文章之中,时间点距离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十分久远,故事发生在一九三几年的中国长江三角洲这片繁荣之地下的一个农村,取了一个小小的农村来详尽的描写,作为一个小样本,从而来映射整个中国农村的样貌,当时的中国,女人的地位是卑微低贱的,但反观今日,女性地位已经与男性地位基本持平,虽然少数偏远与世隔绝地区,还在忽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但是那也只是少数,我们正在逐渐变好,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社会关系不断的细化,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女性不再是依附品,而是拥有了更多的地位和身份,这是中国社会文明的一大发展与进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意识,人生而平等,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我们不应该看待他人带上有色眼镜,男女之间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共同发展。
有关与当时的教育也是令人堪忧,如果是男孩子从14岁开始,就要去学习农业技术,因为农业是当时农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孩子早早的就需要继承这项责任,由父亲亲自指导,学习相关的农业技术,学习如何使用工具,学习如何分清节气,学会应该在何时恰当的去种植,等到了20岁左右,男孩子就需要完全承担父亲的劳动,而女孩子则全天候的母亲学习,学习蚕丝技术、缝纫技术、和相应的家庭劳务,虽然总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但是当时的情况却截然相反,那时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当时真正上过学的人都特别少,父母都如此,孩子就也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机会,如果6岁开始上学,到12岁接受完小学教育,但是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养羊作为家庭副业,孩童需要去摘草喂养,这就与上学产生了冲突,家长们并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没有家长的支持是没法完成学业的,再加上农活好多东西要去学习,农忙的时间基本上与学校开课的时间重叠,家长们就会避轻就重,选择让孩子来帮忙农活,学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完全认为教育没有用,所以很少有孩子可以顺利的完成学业。
当时对待科学的态度是愚昧的,虽然千百年来的农耕经验教会了农民如何安排、灌溉、排水、翻土、平地、插秧、除草等专业知识,但是他们对待超自然现象也是束手无策的,就如遇到了旱灾、水灾、蝗灾等,这时就产生了巫术等很封建的东西,当时有一套传统的礼仪来唤起超自然的干预,最后还有一些神话来维护这种礼仪和巫术师的能力,甚至还有灶王神、刘黄、张大帝等供奉对象,各个祭祀节日庆典、结婚纪念、庙宇、等重大的日子,人们都会去祭拜神像,人们遇到了事情不是想着解决,而是向天求助,相信迷信。这是很封建的行为,也是愚昧的行为。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封建迷信被逐步纠正,人们的思想也逐渐科学主见,人们会用科学的思想去解决事情,而不是束手无策,仰天长叹,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也是学术的一种革新,对我们社会的发展起了导向作用。
结束本书的阅读,它带给我们的东西远不止这些,再审视本书对于中国社会、学术及忐忑中的中国人的意义。从学术方面来看,他向我们展示了村庄蚕丝技术的革新换代,是如何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产生蜕变的,正如马克思的经典论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现代化的工业冲击之下,中国并没有一开始就迈入其中的队列,但是我们可以汲取别人丰富的经验教训,在这个村庄里,我们能看到小型工厂的发展是以合作为原则的实验,与西方相对照,我们避免了生产资料权利的集中,尽管它遇到了很多困难甚至失败,但在中国乡村工业未来的发展问题上,这样一个实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也注定了此书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甘阳.《江村经济》再认识[J].读书,1994(10).
[2] 全京秀.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3]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 张雨浩(1995- ),男,北华大学,农村发展专业,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