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当代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对外开放
古代社会由于以自然自给经济为主,科技不发达,交通不方便,各国之间交往不多。为了防御外来侵袭,各国大多对外封闭。即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如果对外开放,依然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起到积极作用。例如我国汉唐盛世,通西域,联东瀛,迎来一片繁荣景象。宋代输南洋,元朝达中欧,明朝下西洋,也都取得成就。但是我们的老祖宗也吃过闭关锁国的苦头。“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①
近代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和科技、交通、通讯的大发展才结束了闭关锁国的旧时代,开创对外开放的新时代。资本主义的对外开放大体上经历了从16世纪至18世纪的初步开放,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蓬勃开放,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全面开放以及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全盛开放四个时期。资本主义的对外开放一方面增强了各国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世界统一市场的建立与扩大,加速了科技的发展与传播;另一方面也制造了宗立国与殖民地附属国的对立,加深了资本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矛盾,带来了掠夺、欺压和战争的灾难。当代史无前例的日新月异的新科技革命促使世界进入全盛开放的新时期,世界一体、全球一村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正在逐步进展,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在伸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人员交往正日益紧密和增多。世界上绝大多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近几十年来已纷纷建立独立国家,新的世界大战可能避免而且必须避免。但是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各发达国家之间争夺世界市场的抗争依然很激烈。在全盛开放的当代,世界依然充满矛盾、动荡与纷争。
社会主义要继承资本主义对外开放的积极成果,同时要克服资本主义对外开放的种种弊病。社会主义要发展和改造资本主义开辟的世界商品市场,要实现全世界无产者和人民大众的联合和解放,所以它本质上理应是对外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但是,20世纪社会主义首先在欠发达、不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面临众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资本主义列强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要消灭、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不免受到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的限制,往往时闭时开,半闭半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东欧开放。以后关起门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说来没有多大发展。当然这有内外许多因素,包括我们的错误。”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对我国进行封锁、禁运,连正常的贸易往来也受到很大限制。在60-70年代,我国“左”的指导思想占上风,误认为苏联东欧都变修了,资本主义都复辟了,对苏联东欧也不开放了。1972年以后中美、中日关系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更多的是从外交斗争需要联合各种力量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出发,还并没有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60-70年代,正是西方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期。在这样关键时刻,对外封闭又一次使我国错过了引进新科技、发展新科技的大好时机,使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和社会生产力方面的差距又拉大了。当时,对内实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方针政策,加上对外封闭,使我国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僵化与封闭真使我们吃了大苦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路线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开放可以说是对外体制的改革,改革可以说是对内体制的开放。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关起门来有两种,一种是对外;还有一种是对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两种关门都不行。”③“为了搞建设,需要实行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④他又说:“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而对外开放,我们还有一些人没有弄清楚,以为只是对西方开放,其实是三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这也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所以,对外开放是三个方面,不是一个方面。”⑤对这三类国家的开放,不仅限于经济方面,而且也包括政治方面和文化方面。我们的对外开放不仅限于沿海和沿边地区,而且也包括内地和内陆地区。我们的对外开放不是单向的引进,而是双向的反馈,即互相交流,有进有出。这种对外开放既是全方位的,又是双方向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呢?第一,世界各国,不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富国穷国,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都值得我们借鉴,都有可供我们取长补短之处,都有可与我们互通有无之物。我们不仅要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还要博采外国文化和世界文明之花,这样才能精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蜜。第二,当代这一场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科技革命,已经使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我国还自我封闭,是无法自力更生的;如果一切白手起家、从头做起,只会更加拉大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陷进死胡同。只有对外开放,通过外交、外贸、外援、外资、外贷(款)等渠道,引进高新科技、先进设备、稀缺产品、高效管理、卓越人才,才能加速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急起直追、迎头赶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潮流。第三,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使我们开阔眼界,扩大视野,真切认清当今世界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所发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以及未来世界的走向,促进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旧观念,克服故步自封、思想僵化的毛病,加快国内体制的改革,顺应世界历史的潮流,更加鲜明地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近十多年来,我们能够自觉地主动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到市场经济体制,除了基于国内改革实践的经验之外,应该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正是对外开放促使我们纠正了对市场经济的传统偏见,认清了我国的经济应该如何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与世界经济更好地接轨。第四,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使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为世界所了解,为世界所接受;破除外部世界对中国的种种误解,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与合作,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与情谊;把中国人民的成果和创造奉献给世界。只有对外开放,才便于我们在与世界各国交往中以国际水平的尺度来衡量自己,找出差距,发现我们的弱点和缺点,借鉴别人的强点和优点,奋力拼搏,大力改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争取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多做贡献。第五,从理论高度来看,依据现代系统科学原理,系统必须是非平衡态,即远离平衡状态,才能不断从外界吸收负熵流,即信息流,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促进整个系统协同发展。熵是物理学的名词,用以表示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量度。物质系统的熵是一个状态函数。孤立系统实际发生的过程必然使它的熵增大,从而从有序趋向无序,变为混乱。耗散结构理论指明,只有各系统之间是开放的体系,能够吸收负熵流,能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才能从无序变为有序。把这原理运用于社会运动,可以看出整个世界是一个大系统,各国即各个系统之间只有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才能互相吸取信息流,互相取长补短,以保持整个系统的有序协同发展。如果横向隔绝,纵向封闭,那么必然造成无序与混乱,导致停滞与窒息。
十几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先从1979年7月确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开始,给予两省在对外经贸方面较大的自主权,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取得经验后又陆续决定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等等。对外开放已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出现在沿海、沿江、沿边、沿路的全方位、多层面的格局。对外开放已经取得越来越大的成效。当然,对处开放不免也渗进污泥浊水。只要善于兴利除弊,依靠民主与法治,是完全能够尽量减少其祸害的。当今,还有人受“左”的传统观念影响,把对外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多一份外资就多一份资本主义;也有人从右的方面来理解对外开放,主张全盘西化。只有警惕右,同时主要防止“左”,才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使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二、实现和平共处,扩大国际合作,防止和平演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实行对外开放,面临着如何同世界各国相处的问题。
自古以来,不论什么性质的国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外三种状态,即热战冲突、冷战对峙与和平共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的第一个法令就是和平法令。这表明社会主义国家愿意同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列宁于1918-1920年,多次声明苏维埃俄国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然而长期实践经验证明: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以往很难持久地和平共处。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不论意识形态或社会制度都是根本对立的。资本主义豺狼总想用武装入侵来消灭社会主义牛犊。而社会主义国家以往为了推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也总是把自己当作策动世界革命的基地,大力支援世界革命,难以同资本主义列强长期和平共处。列宁于1920年12月6日在莫斯科党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曾经指出:“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它们就不能和平相处,最后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不是为苏维埃共和国唱挽歌,就是为世界资本主义唱挽歌。这是战争的延期。资本家是会找借口来打仗的。”⑥历史上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四次遭到资本主义列强武装入侵:1918-1920年十四国武装干涉苏俄;1941-1945年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武装进攻苏联;1950-1953年美国盗用联合国名义武装打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5-1954年和1961-1975年法、美帝国主义先后在印度支那半岛对越南民主共和国发动武装侵略。在热战冲突失败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与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对峙,通常采用外交抵制、经济封锁、舆论攻击等手段企图压服、困死社会主义国家。早在20-30年代,西方就对苏联搞过冷战;1946年以后更是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进行冷战,经常剑拔弩张,唇枪舌戟,不断摩擦,互相对峙。其间也有过一段时间,双方和平共处,局势有所缓和,关系有所改善,经贸有所发展,协作有所推进。但是和平共处为期不长,交往不深,往往又被热战冲突或冷战对峙所取代。
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也经历了热战冲突、冷战对峙与和平共处这三种形式和状态。我国曾派出人民志愿军参与抗美援朝战争,还派出军事人员参与抗法援越和抗美援越战争,克尽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义务,有力地打击并且挫败了帝国主义武装颠覆的阴谋。西方国家还对我国长期进行冷战。1954年我国同印度、缅甸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处理国与国之间争端的基本原则。尽管这些原则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和支持,但是在50-70年代的国际背景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很难得到全面贯彻和遵守。我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直到1972年中日建交、中美政府首脑会谈后双方才转为和平共处。我国同某些民族独立国家也发生过武装冲突(如1959年中印边境保卫战)和思想论战(如1959年发表《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1962年发表《从中印边界问题再论尼赫鲁的哲学》)。在霸权主义抬头的情况下,甚至同某些社会主义国家也未能友好地和平共处(如1963-1964年的中苏大论战和1969年的中苏边境武装冲突,还有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1978年底我们党端正了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实践经验,调整了对内对外方针政策。这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科技革命的显赫成果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有力斗争,使世界大战的危险降低,国际形势有所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各国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都把维护和平、避免战争作为稳步发展本国经济的首要条件,都把注意力转向高新科技的发展和竞争。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非常必要而且可能争取较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我们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也就是要同所有国家和平共处。当今奉行和平共处方针同以往有很多、很大的区别:第一,以往和平共处是短期的,时常被热战冲突和冷战对峙所打断,当今可能较长时期和平共处;第二,以往和平共处只是外交斗争的一种策略,当今和平共处进而成为对外关系的战略方针;第三,以往和平共处是针对西方发达国家,当今和平共处的对象包括三类国家,即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面向世界上所有国家;第四,以往和平共处只是作为国际阶级斗争的另一种形式,当今和平共处是以国际协作为主,协作中有竞争和斗争,竞争要遵循国际法规、协议和惯例,斗争要有理有利有节;第五,以往和平共处偏重于一般的原则,当今和平共处要以五项原则作为具体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与主权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这四个“互”包含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多方面的协作);第六,以往和平共处强调处理好国与国间的关系,国与国间的矛盾不诉诸武力解决,当今的和平共处进而要求各国协同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众多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人口增长、国际性犯罪等等。
近十几年来,我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世界各国广泛建立并且发展了多种协作关系,协调解决了一系列国际争端和全球性的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了最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争得了多方面的国际支持和援助,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信任和赞扬。当今还有人认为同资本主义国家只有斗争,不能合作;也有人只讲合作,不要斗争。必须警惕右,同时主要防止“左”,力争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样才可能加快国内经济的发展,力争实现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国争取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复关”之后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多边贸易合作关系将更加有保障,更能捍卫我国的正当权益,更易于处理好有关外贸的摩擦和纠纷,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引进和利用外资将从侧重加工业和小项目转向以能源和基础设施等大项目为主。出口商品将由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以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我们要充分利用地缘经济的优势,着力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区域性的活动,如东亚经济集团、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日本海经济圈、图们江开发区等等,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和双边合作。到海外发行债券和股票,到海外投资和创办企业,参与企业跨国经营,这也是扩大国际合作的新举措。我国还参与国际环境与生态保护,参与国际文化、教育、出版、卫生、体育等合作,与各国联手反对国际性贩毒,反对国际性走私,反对国际性恐怖活动,反对国际性刑事犯罪,促进通过和平谈判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等等。这些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
在对外开放、和平共处、国际合作中,还有一个反对和平演变的问题。“和平演变”本是美国国务卿约翰·杜勒斯于1953年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提出的战略方针。帝国主义在武装入侵社会主义国家硬的一手屡遭失败之后,想改用软的一手来瓦解社会主义国家,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当东西方超越热战冲突和冷战对峙、处于和平共处状态时,尤其是要警惕其和平演变的战略。1985年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为强调缓和国际形势,同西方和平共处,对西方的压力步步退让,一味迁就,终于被西方和平演变过去,导致1989年东欧的剧变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这个深刻的教训值得重视。邓小平同志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⑦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早在50年代就已提出,为什么到80年代末才发展为“世界大战”,并且应验奏效呢?和平演变并不是只依靠广播攻势和文字宣传,主要是以新科技革命的成果作为物质后盾,向社会主义国家显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高新科技还能得到很快很大发展,从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比之社会主义国家改善得更快更多。和平演变战略之所以能够得逞,除了依靠新科技革命成果作为物质基础之外,西方还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原有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病长期难以改掉的情况,集中火力使用三个武器,即市场经济、多党制和自由、人权等观念,发起猛烈的和平攻势。因此为了有效地挫败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不仅要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反和平演变的思想教育,而且更带根本性的是要加快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急起直追、迎头赶上世界的科技革命的潮流。为此就要加快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自觉地主动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自觉地主动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发展共产党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根本端正党风,彻底惩治腐败;自觉地主动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自由与人权,真正形成既有自由又有纪律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如果体制改革长期滞后或者没有配套协调进行,如果科技和生产力长期发展缓慢,势必引起党内外广大人民群众不满。这样就会给西方施展和实现和平演变以可乘之机。
人们经常引用西欧英、法等国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过程中多次出现封建王朝复辟的历史事例,以此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必然也是曲折的、有反复的。殊不知,欧洲封建势力能够复辟都是在新兴资本主义尚未创造出新科技和新生产力之时,到18世纪末至19世中叶,英、法资产阶级实现了体制改革、蒸汽化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之后,封建势力再也不可能复辟了。而且,德、意、俄、日等国的封建统治阶级还被迫主动从上而下进行体制改革,自觉地去发展资本主义和新科技,以适应世界的新潮流。由此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新科技和进行体制改革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真可谓早改早主动,晚改陷被动,不改无出路。
三、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立国际新秩序
世界主题随着世界矛盾和形势的发展而常有变化。自从资本主义于16世纪在西欧各国兴起之后,就充满着资本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和平往往只是两次战争之间的短暂间歇。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这个阶段的转折点就是以三次战争为标志的,即1898-1902年英国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对南非布尔人发动的英布战争,1989年美国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对西班牙发动的美西战争,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重新瓜分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而进行的日俄战争。正是这次日俄战争引发了1905年俄国人民革命,从而结束了1871年第一个无产阶级民主政权巴黎公社失败之后长达25年之久的和平发展时期,开始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可以说,从本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战争与革命长期成为世界的主题。特别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发动了给人类带来空前浩劫的两次世界大战,即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革命未能制止战争,战争却引起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加深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促进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增强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力量,激发了两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初期的革命高潮,赢得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随后还爆发了德国革命、匈牙利革命等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还有过亚洲民族民主革命的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东欧和东亚人民民主革命的高潮,其成果是有十二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战后持续不断的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洪流使亚非拉一百多个国家获得独立。而从50年代到70年代,美、法等国入侵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的战争却屡遭失败。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的主题显然已经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这主要是由于:第一,50年代以来西方带头掀起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科技革命,使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结构、产业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新产业异军突起,第三产业(服务性产业)和第四产业(信息产业)的产值及人员超过了传统的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脑力劳动者和中间阶级日益壮大。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国家的决策转向和平发展新科技和经济,国际上的竞争也从以武力争夺领土转向以高新科技产品争夺市场。第二,到80年代,超级大国已拥有5万颗核弹头,总当量达260亿吨,世界上人均大约要承受3吨TNT当量的核威胁。核战争将给人类造成“核冬天”的灭绝性灾难。所以新的世界大战必须避免,而且可能避免。第三,世界人民掀起了一浪高于一浪的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运动。广大人民强烈要求裁军,禁止核试验,销毁核武器。世界各种保卫和平的组织已达数千个,参加和平运动的群众越来越广泛。第四,不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发展,众多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因南北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而迫切需要在和平的环境中加快发展。第三世界国家不仅是维护和平的坚强支柱,而且是促进发展的雄厚力量。第五,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有所缓和,难以出现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发展中国家因面临加快发展的紧迫民族任务,绝大多数国家革命形势也难以形成。
邓小平同志及时洞察到世界形势和主题的重大变化,于1984年5月指出:“现在世界上的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二是南北问题。这个问题在目前十分突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⑧1985年3月他进而讲到:“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⑨
既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就不能只限于在国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必须对外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国际性质的表现,又是这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方面,我国主要致力于:第一,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主张裁减军备,禁止核武器。1985年我国主动把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一百万。我国政府多次表明:要求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一切核武器,中国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搞核扩散,不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并且建议所有核国家就不使用核武器、停止核试验、停止核生产达成协议。第二,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要警惕极少数人复活军国主义,同时表明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主张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支持联合国及其安全理事会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反对少数几个国家垄断和操纵国际事务。第三,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应当遵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应当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谈判协商求得和平解决,不得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或者以经济制裁等手段施加压力,中国作为政治大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为和平解决争端进行不懈的努力。第四,中国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愿意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决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尊重各国人民对本国社会制度的选择,不输出革命,不搞意识形态的论战,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共同致力于全球的协调发展。第五,特别重视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有关世界领土争端等问题坚持通过谈判协商,争取双方互相让步,求得和平解决;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搁置起来,搞共同开发,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和友谊。与周边国家协同发展的重大深远意义还在于为我国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和友谊。与周边国家协同发展的重大深远意义还在于为我国真正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关系树立良好榜样,并且使东亚成为和平稳定、共同发展的地区,为振兴亚洲、使亚洲腾飞世界,迎接“亚洲太平洋世纪”的到来多作贡献。第六,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南北对话和南北关系的解决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中国从1992年9月起已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同七十七国家集团也已建立了密切联系,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从长远来看,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最重要之点在于建立国际新秩序。在以往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主题的条件下,国际旧秩序就是由大国或大国集团依靠军事实力主宰世界、统治世界,通过战争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那时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只有准备发动世界革命,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力求建立没有帝国主义、没有战争的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立国际新秩序就要重新考虑、重新探索了。
邓小平同志早于1974年在联合国大会的发言中就讲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问题,1982年又提出要解决南北关系和加强南南合作以“改变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⑩1988年他进而精辟地指明:“世界总的局势在变,各国都在考虑相应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霸权主义、集团政治或条约集团是行不通了,那末应当用什么原则来指导新的国际关系呢?最近,我同一些外国领导人和朋友都谈到这个问题。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我认为,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经得住考验的。……我们应当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11)1990年又重申:“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这两条要反复讲。”(12)“现在确实需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准则。现在出现的新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不能长久维持的。”(13)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一些领导人近几年也曾经提出关于“世界新秩序”的种种主张,说穿了实质上都还是维护美、日和欧洲几个大国主宰世界旧秩序的修补。
我们并不否认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肩负重大的特殊作用。但是,第一,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已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新时代,必须做到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要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每国都有一票平等的表决权;第二,要使大国严格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各项国际法规办事,坚决反对并有效防止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三,尊重各国人民对本国社会制度的选择,尊重各国的主权,反对任何外国、尤其是大国干涉别国内政;第四,各种国际分歧和争端要通过谈判协商求得和平解决,反对某些大国插手施加压力和用武力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以保障世界持久和平和全球协调发展。中国人民将同各国人民一起,为实现这个长期的任务进行不懈的努力。我们深信,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得到发展、人民普遍觉醒并坚持斗争之下,这个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
③④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65、232、98-99页。
⑥《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0卷,第78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4页。
⑧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6、105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页。
(11)(12)(1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2-283、353、300页。
标签:和平演变论文; 和平与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