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娟芝 单文红 金福花
山东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266000
【摘 要】目的:探讨公共卫生护理干预改善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生活方式的效果。方法:以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为时间范围,采用抽样方法对大型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建立健康档案的240例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行调查,通过护理干预措施对其生活方式进行改善,分析护理干预改善研究对象生活方式的效果。结果:与护理干预前相比,护理干预后高脂饮食、吸烟、饮酒者人数减少,体育锻炼、情绪稳定人数增加,护理干预前后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公共卫生护理干预能够帮助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对此类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善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生活方式;公共卫生护理干预
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们针对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特点,在综合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公共卫生护理干预,并对此类人群的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结果表明公共卫生护理干预的实施对患者及高危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善具有显著效果,且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现就有关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采用抽样方法对本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建立健康档案的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展开调查[1]。根据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筛选高危人群[2]:①心血管病遗传史:父母至少一方患有心血管疾病;②高脂饮食:受试者根据自己的脂肪摄入情况进行确定;③肥胖:体质指数≥28kg/m2;④缺乏运动:运动次数<1次/周;⑤饮酒:啤酒>1L/d,白酒>100g/d;⑥吸烟:每天吸烟量超过10支。本研究纳入调查对象共240例,男122例(50.8%),女118例(49.2%);心血管疾病患者68例(28.3%),疾病高危人群172例(71.7%);年龄35-82岁,平均(62.5±5.7)岁;大专及以上学历38例(15.8%),高中学历66例(27.5%),初中及以下学历136例(56.7%);不在职85(35.4%),在职155例(64.6%)。
1.2方法
开展培训工作,加强护理人员对公共卫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根据心血管病患者的特点制定调查问卷和干预措施。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给予疾病患者及家属科学的健康教育,并对心血管病患者的用药进行指导。大型综合医院的研究对象均回顾病例资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研究对象均建立有健康档案,每3个月进行1次随访。公共卫生护理干预的具体措施:①护理人员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研究对象讲解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告知健康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通过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等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②给予研究对象心理疏导和安慰,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使其身心保持愉悦,从而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③指导研究对象合理膳食,控制热量及脂肪的摄入,低脂肪、低盐、低胆固醇饮食;饮食以清淡为主,摄入蛋白、维生素、纤维素,食用含锌、含碘的食物;少吃动物油,选择植物油,饮食定量,勿暴饮暴食。④指导研究对象加强体育锻炼,锻炼方式及强度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并督促家属对其锻炼情况进行监督,运动锻炼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避免竞争性、剧烈性运动。
1.3观察指标
自行制定调查问卷,以高脂饮食、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情绪稳定5个项目对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数据,x2检验,P<0.05说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研究对象在高脂饮食、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情绪稳定方面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指涉及循环系统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全身性动脉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脂病、颈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3]。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疾病负担,而我国疾病患者的死因也主要为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缺乏锻炼、情绪急躁等均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情绪激动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出现紊乱,氧自由基、肾上腺素等有害物质释放,引起成冠状动脉血管收缩,可加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而多盐、多油腻、多脂饮食,吸烟饮酒,缺乏锻炼等也会进一步影响病情加重。因此,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上述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减少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卫生护理干预是运用预防护理学理论及技能,将临床辅助护理工作转变为在家庭、社区中实施的一种护理模式和方法,旨在维护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安定[4]。其通过医学模式的转变,组织护理人员走向社区开展公共卫生护理干预,逐渐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公共卫生护理干预后,研究对象吸烟、饮酒、高脂饮食人数明显减少,体育锻炼、情绪稳定人数明显增加,且与护理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公共卫生护理干预后,研究对象的生活方式明显改善,进一步表明公共卫生护理干预的实施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的健康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公共卫生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且对此类人群健康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值得综合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张瑶,孙淑龄,刘春梅等.舒适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满意度及焦虑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2(19):43-44.
[2]张岚,陈海花,高秀娟等.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回归社区后连续护理的SWOT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4):57-60,74.
[3]李洋阳,李沙,陈苏明等.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心电监护下微创拔牙护理安全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4):115-116.
[4]孙丽,吴瑛.解读《欧洲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中护士的重要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2):253-256.
论文作者:郝娟芝,单文红,金福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1
标签:公共卫生论文; 生活方式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人群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 心血管论文; 患者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