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 陕西 延安 716000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总结
1.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
(1)淡薄的文化意识。由于区域性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比照城市学生,还是存在着家庭环境、学校设施、师资水平等生存环境的相对较差的客观因素,所以,造成了大部分学生知识面狭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创新意识和精神。另外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特殊培养生,都是降分录取,还要按国家要求统一毕业,就造成学生很沉重的心理压力,产生很多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产生很多消极态度。(2)弱化的竞争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的信心不强、主动性不够等不良情绪的累积就会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导致就业意识和开放意识相对滞后,大大弱化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该有的锐意进取的竞争意识。(3)错误的宗教意识。敌对势力已将部分宗教意识不够成熟的青年学生作为他们拉拢腐蚀的重要范围,那么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宗教信仰相对于汉族学生的差异,成了各种反动势力开展各种妄图危害民族统一活动的契入点。(4)落后的心理健康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源地基本都是在贫困落后的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背景,决定了他们在心理素质方面同那些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有一定的差异,在思想意识和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保守、散漫、封闭、自我意识强等特点,并不自觉地滋生出许多负面情绪。
2.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1)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加上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全面客观综合地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相关各种背景情况,简单照搬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没有顾及学生的特殊性质,常常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的不良后果。(2)原因分析。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概括地总结起来有两点:①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不能兼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具有特殊性的这一特点。②目前我国社会的环境与过去对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总结
1.完善在民族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教育缺失。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良好认知。
2.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展览、民族知识答题竞赛,以及各民族的文艺演出等各种民族主题活动,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五十六个民族的了解,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客观认同,也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了解,使各民族文化传统在最大范围内得到更好的交流与分享,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建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加大理想信念教育。要着力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学校要有规划地制定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计划,定期总结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做有效的工作分析,总结经验,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的特殊问题。
4.加深心理健康教育。各类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除需开展常规的心理咨询工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正常的心理卫生普及教育之外,还要系统地研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与辅导员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努力针对有特殊问题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分层规划,逐步教会他们掌握自我调节和驾驭自己心理的知识,增强自身抵抗能力。
5.拓宽创业和就业教育。要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筹计划为依托,加大少数民族学生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归纳,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使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少数民族学生处;提前做好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遵循自身特点,提早培养职业责任感,有助于毕业后顺利就业;积极探索各种教育模式,例如讲座、报告会、专场招聘等形式,多角度地实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帮扶。
6.强化舆情激化事件中的思想教育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消除舆情激化事件的根本原因。(2)灵活选择政治教育的载体,积极消除舆情激化事件的现实因素。(3)创建较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分析舆情激化事件存在的内在因素,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从根本上预防、杜绝、消除各类突发事件的隐患。
7.提升校园文化渗透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点,积极利用各种学生活动平台,尤其是文艺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在音乐、舞蹈方面的特长,自信地融入到集体之中,更好地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大融合。
8.加强生活中的人文关怀。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的申请工作。对少数民族的“三困”学生,要做好帮扶工作,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鼓励他们参加以勤工俭学为目的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定,也要本着倾斜照顾原则,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来自学校的人文关爱和来自国家政府的深切关怀。
三、总结
我们应着眼地域特性、民族特征,并客观地考虑到他们在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实际特点,全面客观地不断完善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走健康发展之路,实现我们所期待的“精神成人、专业成才”的高等学校教育理念。
论文作者:李涛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8月总第2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0
标签:少数民族论文; 大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民族论文; 舆情论文; 意识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8月总第2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