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需求变化对大众选择受教育行为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受教育论文,试论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教育需求各有差异,因而客观地存在着需求变化和大众选择受教育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推动社会发展,有时则阻碍社会发展。研究教育需求变化对大众选择受教育行为的影响,有利于正确、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制订教育政策,开展引导大众正确选择、接受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反之,国家对教育的盲目需求,各种舆论的误导,大众对教育的盲目选择,都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损失。
一、教育需求和个体选择受教育行为
教育的作用在于能够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能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同时,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产生教育需求的客观条件,不论国家、集体,还是个人,对教育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
1、教育需求分为社会、个体教育需求两种形式
教育具有价值,不仅通过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显示出来,而且由于这种职能能够满足于社会的需要。“社会教育需求”就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制约下,社会在一定阶段对人才产出、教育发展速度、规模等的需求。“个体教育需求”则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下,个体由发展、完善自己、成就事业的需要而产生的教育需求。社会教育需求与个体教育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教育需求决定个体教育需求,个体教育需求又影响社会教育需求。
2、个体选择受教育行为
每个经历“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和生存于社会的人都要接受某种教育——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教育,仅存在主动和被动,自觉和不自觉,多和少的差别。个体选择受教育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和个体教育需求的影响下所采取的是否接受教育,接受何种教育的行为。这种行为受个体意识或潜意识支配。
不同个体选择受教育行为的标准是出于个体谋取职业、完善和发展自己、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在社会范围内这种需要是不一致的,个体将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现实条件、家庭环境、受教育前后利弊得失报酬率高低来选择接受教育的种类和程度。
个体选择受教育行为亦是变化的。影响个体选择受教育行为的因素很多,但最本质的还是个体和社会教育需求的变化。
二、教育需求变化对大众选择受教育行为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将会把尊重个体教育需求和适应社会教育需求协调一致起来。“社会与个体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个体需要社会的时候有其本身的愿望;社会主要通过教育对个体施加影响,其目标和结果决不是压制个体,降低个体地位和歪曲个体,而是提高个体地位使之成为真正的人。”这个道理至今还没有得到社会和大众的足够认同,以至许多国家都要制订法律、法规来强制学生接受教育,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1、社会教育需求变化对大众选择受教育行为的影响
首先,导致社会教育需求变化的有如下情况:①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要求教育为之培养不同数量、不同层次的人才。②政权建设的需要。教育有阶级性,为统治阶级服务。不同的统治者,对教育需求不同。③适应特定时期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需要。
社会教育需求变化后,直接表现为国家对教育政策、人才供求系统作调整,引起大众选择受教育,随之产生不同层次的变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①行为导向。国家为了强大、昌盛,需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科技水平和全民素质,因而兴办和发展教育事业。社会教育需求是指挥棒,个体一般都在政府的安排或倡导下,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基本能力和社会需要选择受教育。②控制作用。因为教育需求变化与个体选择受教育行为并非一致,所以当个体选择受教育行为不符合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时,政府就从全局利益出发采取措施纠正。如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强制适龄少年儿童入学,有效阻止了中小学生流失。
2、个体教育需求变化对大众选择受教育行业的影响
简单地讲,社会教育需求变化影响个体教育需求变化,个体教育需求变化就会导致大众选择受教育行为的改变。但这个影响不是必然的,亦有“时间差”。而个体教育需求变化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习俗等原因,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又被教育工作者忽略。个体教育需求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社会教育需求变化。②教育价值、人生价值等观念的变化。③家庭经济、政治、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变化。④社会对比需求的变化。“个体有一种估计自己的内驱动力,在缺乏客观、非社会的标准下,他们将通过他人行为对比来估价自己的行动”。该行为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其消极作用是明显的。如“经商下海热”中,有条件的学生就朝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奔,无条件的干脆不接受教育而弃学经商。⑤社会教育需求的“假”变化。即社会教育需求本身没有变化或朝一定方向变化,但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影响,一些现象表明教育需求变化了或向相反方向变化,从而导致个体盲目选择受教育。一般又由如下原因所致:A.纯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政治需要。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B.教育发展中的决策失误。如近几年教育发展盲目,投资不足,教育体系、结构未及时调整而出现了社会争需某些专业人才,而又拒收某些专业的毕业生,造成教育资源浪费。C.社会大环境变化。多年来,社会大环境中消极因素对教育冲击很大,加之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理想、爱国主义教育被削弱,个体教育需求过分趋向实惠、利己、自我价值实现方向转变,而不考虑国家、社会的需要。
由上所述,可以看到个体教育需求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变化亦会导致个体选择受教育行为的改变。其作用有两个方面。①内因决定作用。社会教育需求变化是外因,个体教育需求变化则是内因。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个体教育需求,就会导致人们选择这样的教育。当然有时也会造成个体教育需求变化了,而大众选择受教育行为没变。如高考学生中许多人不愿读师范,但迫于升学的把握性,或受国家对师范生的生活补助吸引进入师范读书。②调节作用。个体一旦选择受教育后,随时间的推移,成才方向、受教育程度不断变化,个体通过个体教育需求改变来适应这些变化,不断矫正自己受教育的方向、种类、程度。
三、我国现阶段的教育需求变化对大众选择受教育行为的影响
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与教育需求变化影响大众选择受教育行为是相关的,这里将其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现状的矛盾
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体,教育需求都很强烈。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一方面,不可能向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受教育的机会和优良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盲目提高教育发展速度,扩大规模,人力、物力、财力跟不上,又反而阻碍了教育发展。目前我国人均教育经费少,教育设施不全,办学条件(特别是乡村中小学教育)差,学生增长率高,受教育费用负担过重,严重削弱了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同时,教育结构、体制还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现代教育的需要,单一型人才“产出”模式与社会对人才的全面需求矛盾,现有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所需相矛盾。
2、人才“产出”模式单一,学生个体教育需求单向发展。 在校学生忙升学,应付各种考试,知识面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差;而代表社会教育需求的学校教育又仅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缺乏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得学习好的学生“拼命”去争取上大学,成绩差的学生就心灰意冷,厌学辍学,早早地流入社会。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中小学学生流失人数达5000多万,这些人过早流入社会,加入已达2.3亿的文盲半文盲大军,给民族昌盛带来后顾之忧。
3、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矛盾造成社会教育需求和个体教育需求人为对立,个体选择受教育行为带有盲目性、利己性。
改革开放以来,资产阶级思想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渗入我国,大众选择受教育的目的以个人奋斗、自我设计为宗旨,没有远大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易受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选择受教育行为盲目,对外来文化、思想多不加批判地吸收,崇洋媚外,否定传统文化和教育,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恶性蔓延。与此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使学生对国情、社会现实认识不清,责任感不强,在教育管理中忽视个体教育需求,使个体选择受教育行为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
4、知识分子待遇差引发教育需求与受教育者报酬、 收益的矛盾
实际上,知识分子就是选择受较多教育后具备了一定知识、能力水平的受教育者。大众选择受教育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接受过不同程度教育的受教育者的工作能力和贡献大小,一般与其所受教育的程度呈正比,相应地,其所得的报酬也应成正比。换句话说,社会应该为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提供恰当的报酬,以满足大众选择受教育的价值需求。否则大众会降低个体教育需求,只顾眼前,不及长远和国家、民族利益。如现在存在的“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情况,致使人们普遍认为“读书越多、越不划算”。这些现实问题必须加强引导并逐步解决,我国社会的社会教育要求才能对大众选择受教育行为产生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