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企业现代化之路--观念转变与创新_商业论文

商业企业现代化之路--观念转变与创新_商业论文

商业企业现代化之路——观念转变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观念论文,商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商业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组织结构、业态形式等均已有了巨大的改革与变迁,20余年的发展历史,探索者、成功者、徘徊者、失败者皆有。原因何在?本文将从企业成长阶段论的角度进行探讨性分析。

当今,商业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着更为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其一,经济的发展使商业企业获得了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其二,面对很快将结束的“入世”后过渡期,今后商业企业将面临的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其三,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许多个人创业起家的商业企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这种规模的形成大多依靠政府鼓励民营商业的有利政策、机遇等经济环境因素,或经营中的勤奋和技巧等个人能力因素。在这一背景下,今后的商业企业将在一个更为公平、公开、平等的市场环境中竞争与发展,企业应如何适应这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双刃剑”式的环境呢?

一、发展回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发展之快是有目共睹的,这其中走过的是一条极富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就民营商业企业而言,在改革之初,由于我国经济中的所有制形式几近单一,而对所有制的理解,也被桎梏在“一大二公”的思维定势中。为此。国家采取了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做法,其手段就是给予了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这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其累累硕果有目共睹。也就是说,我国个体、民营商业的起步是政策扶持的结果,而非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当时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虽然当时多以家庭或家族形式组建的商业组织(当时多数尚不具有真正商业企业的特征与形式)在整个国民经济或流通领域中所占比重很小,但是,凡进入者必胜,于是就出现了经济发展史上难得一见的“十亿人民九亿商”及许多人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主动“下海”的局面(而非后来出现的被动下岗)。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商业经济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压力。那时,可以说是“依靠政策,勤劳必然致富”的时期。

而后,随着商业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在不断增加,但商业经营中的不正当竞争、不规范的经营方式和手段行为等日见显现。这时,虽然国家的鼓励扶植发展政策,包括很多优惠政策依旧,但政府调控、规范商业企业经营和交易行为的各种政策法规不断出台,而市场经济中必然形成的竞争等,都使商业企业的经营者开始感到市场的压力,也就是说,社会和市场给予那些只会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只会使用某些经营技巧的企业的实际利益开始递减,一些商业企业已经感到企业经营甚至生存的艰难,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勤劳可以脱贫,但不一定致富”的时期,这时,在企业管理、经营能力、市场开拓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企业家开始凸显,“能力致富”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与此同时,原有的国有商业企业(当时称国营商业)也同样经历了繁荣发展、惨淡经营、企业转制、业态变迁等众所周知的改革进程,时至今日,商业流通领域中不同所有制、不同业态、不同环节的企业应当说已经基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着平等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与外资商业企业利用“国际游戏规则”进行的更为宽泛的竞争。此时,传统意义上的个人能力已不足以把企业推向更高的层次,即商业企业现代化。

二、能力悖论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力”这个传统上专用于个人的概念,已经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化涵义。那么,如何理解当今个人能力与能力社会化之间的关系呢?

社会心理学对个人能力的定义是:指人能够完成某项活动必备的个性特征。能力总是和人的一定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因此,能否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是衡量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在早期的个体、私人经营的商业企业中,依靠能人“传帮带”式的家族管理方法是能够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个人能力的缺憾(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使单靠个人特长和能力来支撑一个需要均衡、协调运转的企业经营系统变得越来越难。也就是说,企业发展的规模越大,就越需要管理者具有很强的综合运筹能力,如市场开发、产品开发、经营策划、市场调研、人力资源与财务管理等,而这些能力往往是一个人无法全面具备的。

同时,就社会发展而言,个人为企业与社会服务的能力与社会发展结构是恰恰相反的,即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方向是: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这意味着作为某一个体的人所能够掌握的知识和信息量相对于全社会的知识量来说是越来越少的,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分散为不同的专业领域。具体表现为:知识和信息量是在不断增加的,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而个人所能掌握和拥有的知识和信息量是相对减少的,个人为社会服务的相对能力是在不断递减的。社会进步与个人能力间的矛盾说明:企业家个人能力向能力社会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现代市场所表现出来的重要功能之一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即市场可以促使知识沿着各自的领域快速发展,同时,又可以使知识与信息的总供求在市场的作用下实现均衡。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信息和知识的加速分散,即提高各领域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全社会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总能力不断增加,进而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个人占有知识宽度不断减少的社会环境中,每一个人在不知道其他专业知识和信息的情况下,却能够享受不同专业领域发展带来的利益。简单地说,就是市场机制运行本身,不让人们学习所有的知识和信息,但让人们享受知识和信息带来的生产力和多种利益。因为市场竞争能够对各种分散的专业知识加以综合利用,可以说,市场能够拥有和运用比任何企业家、商人、专家都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所以,当今一个能够运筹现代商业企业的管理者,并不一定是某一专业领域个人能力突出的专家,但他必须是能力社会化的集成者,也就是能够集合社会相关技能、知识并使之相互协调,以实现特定目标的个人或组织。这里并不否认商业企业家在早期发展中个人能力的决定性作用,但企业向着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对于千人以上规模、千万以至上亿资产的大中型商业企业来说,一技之长已经不能促成企业的长期发展。那么,如何才能算是有效的现代商业企业管理者呢?

三、观念创新

对一名有效管理者的基本要求是: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可以使企业达到当时可以实现的现代化水平。但现在我国商业企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一种偏误,即认为商业流通领域的现代化应是产权制度、人事制度、组织模式、业态形式、信息化建设、设施设备更新等的改革,诚然这些都当归属实现商企现代化的范畴,但其根本点应是观念的转变与观念的创新。

按照经济学中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在动态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能够先知先觉、持续不断地感知外部条件变化,并做出相应行为的个人就是企业家。企业家与常人的差别在于他们能够以特殊的方式发现和解读信息,并在其知识和能力范围内,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并采取行动。Gerald O'Driscoll and Mario Rizzo(1985)指出,企业家的行为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数学计算问题,企业家在解决当前问题时也改变了原有的环境,并对随之而来的问题做出反应。科兹纳(Kirzner,1973)认为,市场中的所有人都会对盈利机会做出反应,但这种刺激性反应在不同的经济主体身上存在差异。企业家的最大特点是敏捷。他们就像天线,可以不断地放大所接受的信号并将其具体化。除了敏捷之外,想象力对于企业家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重大的发现与突破都来自企业家非同寻常的想象力,凭借他们极富想象的能力,企业家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这就是一个优秀企业家所应当具有的基本的观念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个人的一技之长,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思维能力。

奥地利学派认为企业家的主要作用在于发现。发现可以分为两类,即一般性发现和特殊性发现。在一般性发现中,企业家只是辨别出已存在的盈利机会,他们的行动类似于莱宾斯坦所说的循规蹈矩的企业家和熊彼特所指的模仿型企业家的行为。特殊的发现则是指企业家对未来的、多维的经济世界的潜在利润的把握。通过特殊的发现,企业家带来了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变化。与两种发现对应,企业家的行为也分为适应性的行为和创造性的行为(Joseph A.Schumpeter,1954)。如果所发现的潜在利润的机会是较明显的、在既定的知识范围内所能及的,企业家的行为就是适应性的。而当经济中一个产业或者一些企业做的事情超越了现存经验的范围时,企业家进行的就是创造性反应。适应性反应总是跟随在创造性反应之后,一种新的机会被试验成功后,模仿者就随之而至。模仿者能感知并热衷于分享创新与变革所带来的利益,但他们没有动力去克服既定的制度结构,一旦发现最初的障碍被真正间义上的创新者不断克服时,他们就会与之适应。这样,一种创新活动在一个体系中就会被扩展,而一些附加的创新活动也很有可能在这一扩散过程中产生。适应性企业家的作用仅仅在于将创造性企业家的发现普及并使创新的租金耗尽,从而引发企业家新的创造性活动,即新一轮的创新活动,而每一轮的创新都是从机遇的发现和观念的更新开始。

从商业企业实际经营的角度看,产权制度、人事制度、组织模式、业态形式、信息化建设、设施设备更新等的改革,实际上都是实现商业企业现代化的过程、步骤和结果,而非起点,真正的起点在于企业家的发现、探索与观念更新。虽然许多改革方案的决策权是政府的职权范围,但原有模式中的弊端、问题和不相适等的最初发现者是实际经营中的企业家。按新制度学派的观点就是:经济企业家为政治企业家的变革提供信息。也就是上述的一般性发现和特殊性发现,其实质就是企业经营行为的创新与流通领域的创新。但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商企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明显落后呢?

四、时间效应

创新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仅从时间跨度上来分析许多企业家观念转变与创新意识不足的原因。就我国商业企业(其他类型企业也基本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看,时间效应是不容忽视的,其原因有二:

第一,政策的时间性。就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的经济政策而言,都是为了调整某一时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而制定的,目的在于促进、抑制或规范某一经济领域中的企业行为。实质上政策创造的是一种不平等竞争环境,所以不可能具有长期性,如果政策长期化,那么它就不再是一种政策,而是转变为一种机制(机制一般具有长效性)。众所周知,如国家为鼓励私营商业企业发展,从税率、税收减免、资金借贷、偿还期限、技术支持、市场进入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扶植,但这些扶植措施都有一定的时间界限,即时间不会很长,也就是说,政策所反映的是时间的短期性,世界各国均是如此。因此,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政策的时间性,就很容易导致经济行为中的短期效应。正如改革20年来出现的一种怪现象:即政策促使一些企业发展,而政策又导致其消亡。如国家给予乡镇企业以发展的优惠政策,结果一些人利用政策优势,却走了一条高消耗、高污染、资源浪费(当然也包括短期的高利润)的道路。在流通领域中同样有大搞假冒伪劣、投机取巧者。当然这些企业最终又成为新政策调整和取缔的对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不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和观念(这里不讨论违法乱纪者),不懂得利用政策给予的短期时间优势迅速成长壮大,形成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

第二,发展的时间性。纵观世界企业发展与变迁史,大凡世界知名企业大多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即使像“微软”这种快速成长的企业,也经历了几十年曲折的发展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积淀和企业风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一种创造,更是一种积累效应,最终可导致一种行为观念的形成。为什么我国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创建中收效甚微呢?用时间效应的观点看,就是缺乏长期的企业精神积累与沉淀,很难使之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而只是一种人为建立起来的、具有外在压力的管理制度,所以,这种压力如不能持续存在,稍有松动,这种人为堆砌的企业文化将不复存在。在我国具有市场经济意义的商业企业,只有2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所以,很难形成如国外知名企业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发展惯性、追求合理利益的冲动和对经济环境的把握能力。

“内因是关键,外因是条件”正是我国企业和国外知名企业差距的最好对比,一个企业具有独特的、完善的内部管理和发展机制,即核心竞争力,就能够较好地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在我国的一些商业企业中,传统上是计划的执行者,而今则是政策的执行者,也就是说,传统的依靠、依赖思想虽然有了很大转变,但并未根除。我国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明显高于国外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与利用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观念。在剔除其他因素的分析中,20年时间对于整体社会观念的转变是不足的,即使有些观念更新很快的企业家也很难改变企业全体员工甚至社会上原有的陈旧观念。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就清醒地认识到“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能体会到这一至理名言的真谛。所以说,商业现代化是综合水平的体现,绝不是一流商厦和智能化设施的展示,创新意识与更新观念是实现商业企业现代化的真正基础。具体而言,商业企业在实施观念转变和创新,迈向现代化之路的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呢?

五、面临挑战

在实现商业企业现代化,进行观念转变和创新的过程中,涉及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如何将商业企业建成学习和分享型组织;二是如何与竞争对手合作。

挑战之一:如何将商业企业建成一个学习和分享型组织?

一个倡导学习和分享的组织是建立现代化商业企业的基础,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只有在学习和分享的组织里才能更好地实现。1990年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彼得·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掀起了组织学习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不在于描述组织如何获得和利用知识,而是告诉人们如何才能塑造一个学习型组织。他认为学习型组织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学习的速度、能力和才能,通过建立愿景并能够发现、尝试和改进组织的思维模式并因此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才是最成功的学习型组织。因此,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实际上,学习和分享是密切相关的。没有分享,何谈学习;没有互相的学习,又如何会有分享?当今社会,仅仅建立起一家学习型组织已经不足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分享才能更好地学习。因此,如何建成一个学习和分享型组织是商业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建设学习和分享型组织,我们必须认识到创新发生在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各个层面。事实上,学习创新的成本大大阻碍了企业学习、实践、吸收和制度化创新活动的进行。另外,有些创新看起来和我们目前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也阻碍了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具有有形性和无形性两个方面,很多情况下,我们更应关注创新的无形性一面,即观念创新,要关注过程、关注创新带给我们的启示,关注创新精神等。一些很有创意的想法可能来自一线的员工,他们距离消费者最近,最有可能产生创意。

尽管在观念创新的过程中,商业企业的管理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学习成本问题,创新的暂时不相关性问题,但是一旦我们意识到创新的潜在价值,预先估计到尝试新创意可能产生的成本,学习的环形过程就会被缩短。

挑战之二:如何与竞争对手合作?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在面对是否要与竞争对手合作,是否要与竞争对手互相学习分享的问题时,商业企业的管理者常常会产生一些观念创新方面的障碍:如对方是我的竞争对手,他怎么可能让我去学习和分享他们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我如果和他们分享了我的经验,对手不就更强大了吗?再有,他怎么就比我强,我凭什么要向他学习?等等。诸如此类的看法,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商业企业现代化的步伐。经营管理上的现代化,首先要观念上的现代化,观念创新很重要。

在是否与竞争对手合作,互相学习分享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可能被很多人忽视的事实:那就是你和竞争对手之间并不是在每一个方面都形成竞争关系。并且商业企业之间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利用的地方,这在很多企业来讲,与竞争对手的合作与互相学习,并没有被转化成一种制度化的学习战略。我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随着行业技术复杂性的增加,企业产品和服务升级换代的成本也在增加,发生在单一企业层面上的创新和吸收往往是不可能的,企业间的合作不可避免。

现实情况时,目前在我国发生在生产制造企业之间的集群与合作很多,往往是一个大的订单下来,几家小企业联起手来,成为合作伙伴。一旦订单完成,大家又成了竞争对手。因此,竞争和循环是往复进行的。商业企业尽管具有其经营上的特殊性,但是发生在制造业的这种竞合的模式,其背后的内涵很值得商业企业管理者思考与借鉴。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行官。在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没有人会怜悯弱者,因此尽快站在国际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是发展的必然。我们在现阶段付出的努力和代价肯定要大于那些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是民族的责任,也是历史的责任。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追赶型现代化,是世界经济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应遵循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基本规律。

标签:;  ;  ;  ;  ;  ;  ;  ;  ;  ;  

商业企业现代化之路--观念转变与创新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