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论指导原则——学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全会论文,决议论文,十四届论文,指导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明确指出:“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集中阐明了我国当前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我们应当自觉以它为指针,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本文仅就其中突出强调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下简称“四以原则”)谈点个人学习的肤浅体会。
一、“四以原则”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四以原则”是江泽民同志于1994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1996年元月在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上他又作了进一步阐述,要求把“四以原则”“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战线的各项工作中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保证”;9月26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再次强调了这一思想,并指出“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和单位,要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人民,用最好的东西去‘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把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写入了《决议》,将它作为当前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四个大的方面,概括了新时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四条主要渠道,指出了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发挥“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等重要功能,这对于我们构建符合思想道德教育运行规律的德育方法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科学的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三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可分割。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1],这些对于帮助人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无比重要,因而应当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其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全党和全国人民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再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全面正确积极地坚持和实践这一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3],我们更应当努力学好、用好。新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不能做到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首位,这直接关系到德育工作的成败。因为,我们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够分清理论是非,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江泽民同志就“讲政治”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学习科学理论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央一直强调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为了使大家提高政治水平,全面地正确地积极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过,领导干部在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要注意分清一些基本界限。”[4]这次《决议》重申这一思想,指出:“要分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等重大问题上的是非界限。”而要真正做到分清以上所说的理论是非,就需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政治立场坚定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一个人有无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其政治立场和精神状态是大不一样的。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有许多工作要做,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干部和人民群众,则是最根本的一环,必须自觉地自始至终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首位。
(二)关于“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这里涉及的不仅是宣传方针问题,也涉及到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问题,强调运用宣传工具对人们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优化育人环境上下功夫。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交流日益现代化,同时,境外的电台、报刊、影视录像以及其他宣传品也不断涌入我国境内。在这样的情况下,抓好舆论环境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5]。又说:“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6]这是因为:“舆论导向正确”,就能造成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舆论导向失误”,就会造成一个恶劣的舆论环境,使人们受到消极乃至错误思潮的影响。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坚持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呢?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五个有利于”的指导原则,他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造成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毫无疑问,在上述“五个有利于”指导下而出台的舆论,都会给人们的言行起到正确导向的作用。因此,“五个有利于”是优化舆论环境的重要指导方针。
当前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需要改善和优化舆论环境,而且需要改善和优化整个育人环境,比如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公共设施环境,等等。只有使整个育人环境得到优化,才能为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这是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的。
(三)关于“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江泽民同志说:“高尚的精神,就是我们党的崇高理想、信念、优良传统和作风,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和美德。”[7]所以,根据“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原则,新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大力宣传党的理想、信念、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直重视理想、信念和优良传统作风的宣传教育。这里所谓“理想”,指的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理想;所谓“信念”,就是相信“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8]。当前,我们要按照《决议》的要求,“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坚定这一信念,我们就能高瞻远瞩,自觉为党的事业英勇奋斗。此外,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如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等等。这是我党的传家宝。继承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长存不衰的重要保证。
第二,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亦即《决议》所谓“弘扬传统文化精华”。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劳动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留下了为世人所景仰的优秀传统和美德,值得我们好好继承,发扬光大。李岚清副总理在为《中国传统道德》一书所写的《序》中指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美德,无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美德的根本目的,在于结合革命传统教育,更加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在于使社会主义道德具备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于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于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并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这里从弘扬传统道德的“根本目的”入手,重点阐明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伟大意义,它同我们党所提倡的“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新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结合革命传统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方面下大力气。当前特别要用优秀传统美德来丰富“三德”教育,即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把我国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四)关于“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这是要求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弘扬主旋律”方针的指导下,“拿出一批优秀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和文学作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在文学艺术各门类中,努力创作思想艺术性统一,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9],“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10],以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鼓舞人们为创造社会主义新生活英勇劳动。
江泽民同志指出:“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诚实劳动和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11]这里围绕“弘扬主旋律”,明确提出了四个“大力倡导”,总的精神是要求“精神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12],“满腔热情地讴歌人民群众从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反映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聪明才智和精神风貌”[13],这给当代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江泽民同志围绕“弘扬主旋律”所提出的四个“大力倡导”,不仅对文艺工作有普遍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启迪我们,只要坚持四个“大力倡导”,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就有了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二、“四以原则”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四以原则”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于解决当前思想道德领域的现实问题,针对性很强。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它对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一)“四以原则”给培养“四有”新人指明了正确途径 “四有”新人的理论是邓小平提出来的。他指出:“一定要提醒大家,就是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体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5]“四有”用简洁而明晰的语言,阐明了社会主义新人应当具有的内在素质和精神风貌,为我们党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接班人定出了明确的目标,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培养接班人理论的一个卓越贡献。剩下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完成培养“四有”新人这一战略任务呢?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以原则”,从方法论的角度,为我们指明了完成这一重任的正确途径。它告诉我们,要培养出合格的“四有”新人,必须从“科学的理论”到“正确的舆论”,从“高尚的精神”到“优秀的作品”,处处把好育人环节,扎扎实实做好“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工作,使“四有”新人顺利成长。
(二)“四以原则”为全面加强道德建设提供了可靠保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正在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这场涉及社会转型的伟大变革,必将给我国现实的道德生活以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它客观上对旧的道德观念予以强烈的冲击,使原来在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道德意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又给新道德的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成为新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助动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任务,而“四以原则”正是我们的工作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证。因为,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我们就能保证当前的道德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我们就能促使道德教育的环境不断优化;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我们就能使公民的道德水准不断升华;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我们就能树立起时代英雄的光辉形象,把人们的道德追求引向更高境界。
(三)“四以原则”是发挥各极干部骨干带头作用的重大措施我国的各级干部,是各条战线、各个方面的当家人,任重而道远。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大业,要靠他们率领群众同心同德地去完成。那么,他们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带头人呢?“四以原则”正好从方法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四以原则”的主体是干部,它要求干部把“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努力提高自身的精神文明水平。
综上所述,“四以原则”为培养“四有”新人指明了正确的途径,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为发挥干部骨干带头作用设计了重大措施。因此,对于“四以原则”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自觉地贯彻执行。
注释:
[1] 《中国共产党章程》
[2] 《中国共产党章程》
[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4] 《关于讲政治》,载《求是》1996年第13期。
[5] 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见《光明日报》1996年9月27日第1版。
[6]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1994年3月7日第1版。
[7] 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见《光明日报》1996年1月25日第1版。
[8] 《中国共产党章程》
[9]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1994年3月7日第1版。
[1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11]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1994年3月7日第1版。
[12]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1994年3月7日第1版。
[13]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1994年3月7日第1版。
标签:舆论导向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道德论文; 政治论文; 人民日报论文; 时政论文; 六中全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