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四川泸州 646200)
【摘要】目的:探讨在临床治疗中怎样合理使用中药。方法:结合患者病情,通过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药物,称取适当的剂量,制定合理疗程,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及用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结果:临床医药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中药的合理用药,可提高中药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结论:加强整体观念、重视辨证论治,把握中药药性及配伍禁忌,真正做到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中药;临床;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143-02
中药(TC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即“传统中医”或“传统中医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很多中草药的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而且也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但多年来“中药副作用少”的说法使人们对某些中草药的毒性、配伍禁忌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本文将如何安全,有效地将中药运用于疾患的治疗,避免药物滥用,避免禁忌配伍,及用药相关注意事项进行探讨,现总结如下。
1.重视辨证论治,重视个体差异
中医诊治疾病时,需通过望闻问切四方面对疾病进行辨别、分析,对病症进行归类、总结,使对疾病的判断更加准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药的选择是建立在辩证的基础上,更应重视个体化差异,结合病情的邪正盛衰,对药方的选择、药物的剂量、使用疗程进行调整,做到有的放矢,切忌不可照搬秘方、经方、验方一成不变运用于患者。
2.合理选药,合理剂量
因患者的疾病发展程度不同,存在轻重缓急,患者的性别,患者的年龄,患者的生活习惯,患者的营养状况,患者的生活环境,是否妊娠状态等等都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直接关系着疾病的治疗和用药的效果,故在中药选药和用药剂量选择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是否存在对药物代谢能力差,是否存在对药物耐受力不足,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尽可能提高中药在用药过程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如秦伯未《药物学讲》,分为发散、利尿、理气、理血、温热、寒凉药等,如张山雷《本草正义》,属于传统药论性质。
3.合理用药途径、时间及疗程
根据病情的需要,合理选择用药的途径、给药时间及治疗疗程,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病情一般的患者多采取口服、外敷的用法;对于危急重症病人可给予静脉给药;咳嗽、痰多患者可雾化吸入等。口服中药常为每日一付,分2~3次口服。宜饭前服止泻药、健脾药;宜清晨空腹服驱虫药;宜睡觉前1~2小时服用安神镇静药。注意用药疗程,根据病情变化适当加减中药成分,有毒性成分不宜长期使用,避免药物蓄积致慢性中毒。
4.合理配伍复方
中药复方是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味药物进行组合,使其发挥最佳药效。重视单味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及药物代谢、吸收、排泄之间的影响。有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结构等也已经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在用药时全面考虑,标本兼治,合理配伍,避免不合理用药,使其药物本身的功效彻底发挥出来,有利于患者康复。
5.牢记配伍禁忌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常常是错综复杂的,常表现为数病相兼、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一种药不足以治疗该疾病,故需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部分药物并应会产生毒性或使药物本身毒性加强,应避免联合使用。《本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但相恶与相反所导致的后果不一样。相恶配伍可使药物某些方面的功效减弱,但又是一种可以利用的配伍关系,并非绝对禁忌。而“相反为害,深于相恶性”,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故相反的药物原则上禁止配伍应用。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6.用药注意事项
在为患者制定好用药方案后,应详细告知用药方法、次数、剂量,药物的煎煮时间,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为患者进行药物的煎煮或者中药冲剂配方,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其次,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对此均有要求,故用药前需告知患者服药禁忌,即哪些食物不可与药物一起同时服用。
综上所述,医药工作者需了解、熟悉、掌握中药的习性、配伍复方、配伍禁忌,用药途径、剂量、用药时注意事项,科学合理用药,真正做到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王学军.中药的合理用药之我见[J].首都医药,2002,9(8):44-45.
[2]杨军.浅谈中药的合理用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5:50.
[3]韩华,张丹丹,刘佩莉,等.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与药学监护[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530-1531.
论文作者:巫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7
标签:药物论文; 中药论文; 患者论文; 禁忌论文; 剂量论文; 疾病论文; 疗程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