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平等关系,共奏和谐篇章_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创造平等关系,共奏和谐篇章_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营造平等关系,共奏和谐篇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篇章论文,平等论文,和谐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时,建议“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为此,笔者仅就如何在课堂提问中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略谈浅见。

一、与学生共享提问权,还学生以提问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主体都是教师,问题都是由教师在备课时预设的,然后再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回答。这当然有其合理和积极的地方,因为教师可以凭借这种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客观情况:虽然教师预设的问题在课堂上被解决了,但是学生仍然疑窦丛生,因为提问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只有被动招架的分,只能是被动地思考被动地回答。

怎么办呢?

新课程标准规定:“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以上规定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也应该是提问的主体,正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陶行知先生曾风趣地讲过,如果按住鸡脖子喂它米,它不但不吃米,反而会乱叫乱挣;如果放开鸡,人又离得远些,鸡就会自己主动吃米。陶老的“喂鸡”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笔者认为课堂提问更是如此。

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师除了可以提出预先设置好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外,更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并大胆地在课堂上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而后者更能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另外,教师还应以人为本,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闪现出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引发学生进一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课堂提问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提问也好,学生提问也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统一体。偏废任何一方都会让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可能过于简单而失去价值,有的可能难度较大而让学生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教师的提问不可能涵盖所有学生的全部问题;而学生的问题可能比较零乱;当然零乱中也不乏智慧的灵动。如在学习《孔乙己》时,有个学生联系已学过的《范进中举》提出:“如果被打断腿的孔乙己碰巧遇到中了举人的范进,他们间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像这样的问题都是学生思维灵感的火花,而这些问题又使师生探索更广更深也更远。因此,最理想的方式是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预设的问题相结合,然后归类选择再共同讨论解决。这既保证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完成,又满足了学生自我学习的需要和主体性的发挥,何乐而不为呢?

二、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讲究提问的语言艺术

平时说话要讲究语言艺术,课堂提问更要讲究语言艺术。笔者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校内公开课上,我把问题提出后好长一段时间里,学生无一人主动回答,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出现了严重的冷场现象,糟糕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学生的日记让我警醒:老师,您在提出问题后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就纳闷,“很简单”的问题拿来问我们,是否小瞧我们?可是“很简单”的问题我们又答不好或者根本答不上来,是否说明我们很笨很弱智呢?我们干脆就缄口不言,不与您合作。

原来失败就是因为自己那随便的一句“很简单”的话,就是因为自己端着“权威”的架了而未能融入到学生中间去。

所以,之后的教学中,我特别小心,常常提醒自己——学生也是我的老师,他们让我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民主、平等与和谐。

上课再提问时,我说得更多的是:“这个问题是有点难度,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一定能解决它的!”而每当此时同学们会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争先恐后地发言、辨析,课堂气氛轻松热烈。用学生的话说就是:“老师与我们一起探讨,我们觉得与老师没有了距离感,总想解决‘难题’,赶上并超越老师,这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当然,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更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使学生能够及时而快速地明白教师问的是什么,他们要思考的是什么。在现实教学中,笔者时常发现有的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根本不知教师在问什么,更别说他们应思考什么了。可见,课堂提问的语言非常重要,教师提问的语言艺术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活跃的程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把握好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必须发自心底地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将尊重学生的意识和与学生平等的思想融会在自己教学活动的每一言每一语之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交流的平台。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爱提问的习惯

早在3000多年前,古希腊的普鲁塔戈就说过一句名言:“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要想学生的思维火把源源不断地发光放亮,教师就要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教学,尤其是课堂提问中来:为此,教师在与学生共享提问权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科学方法。这方面,著名的李镇西老师给我们作出了极好的示范,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李老师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所有文本养成“四问”的习惯:(1)写了什么?(2)怎样写的?(3)为什么这样写?(4)还能否写得更好?李老师通过“四问”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创新的能力。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积极发言给以鼓励、赏识和爱护,另一方面还要教会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发言,抓住其所表达的观点或看法,理解其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或动机要求,再经信息处理整合,进一步大胆地向文本提问,向同学提问,更向教师提问甚至发难。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和谐的课堂对话机制,进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喜欢提问”的习惯。正如朱熹所说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规类编》),以至于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因此,只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共享提问权,爱护学生发言提问的积极性,就能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过程”(杜威《人的问题》),就能与学生共奏和谐乐章。

标签:;  

创造平等关系,共奏和谐篇章_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