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注入文学性的尝试_历史论文

在历史教学中注入文学性的尝试_历史论文

在历史教学中注入文学性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学性论文,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教学研究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一般写得简明扼要,用叙述性语言多。如果教师仅根据课本内容平铺直叙,虽然能把问题讲清楚,但学生听了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上课不愿听讲。而历史本身是生动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注入文学性,把历史上发生的事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地讲述出来,那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运用讲述法描绘历史事件

讲述法是通过文学性的语言生动叙述和形象描绘,再现重大历史事件,刻画历史人物,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历史表象的方法。我在教学中有意运用这一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绘声绘色的描述,给学生展现出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面,引起学生想象历史的场景。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时,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作了如下一段描绘:麦哲伦率领船队,横渡茫茫的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直抵美洲南端,穿过一个无人航行的海峡,进入了一个新的大洋。这一天睛空万里,阳光和煦宜人,海上碧波浩渺,气势磅礴壮观。由于风平浪静,麦哲伦惊叹不已。他想了想,取个吉祥的名字吧,就叫它太—平—洋!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了三个月,但是太平洋并不太平!只见天连水,水连天,惊涛骇浪扑打船队。他们历尽了千辛万苦,战胜了艰难险阻,忍受了着断粮断水和疾病的折磨,吃完了船上最后一只老鼠,为了活命,只得靠木屑充饥果腹。但他们靠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拨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经印度洋、绕好望角回到了西班牙。麦哲伦的航行从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经历了漫长的3个年头。出发时有253人,5只船,回来时只剩下18个人,1只船。他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第一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并开辟了一条从欧洲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的新航路。

通过这样对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具体形象的描述,避免了教材只叙述航行路线的枯燥,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同时,学生对他们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坚韧不拨的意志体会更深,教师再略加引导,就会使学生树立勇气战胜学习中的困难,从而又收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二、运用歌曲、电影场景充实历史事件的内容,加强教学

的形象、感情色彩

在讲授“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东北三省时,我引用抗战歌曲里的歌词:“高梁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东洋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沈阳城……”同时唱《松花江上》歌曲,引导学生回忆大型音乐舞蹈《东方红》中的有关场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它加深了学生对东北沦丧原因和人民流离失所情景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对国民党不抵抗主义的愤慨。

讲到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留守部队掀起大生产运动的内容时,我给学生讲了周总理当年纺线的故事,讲《兄妹开荒》和八路军一个战士一天开垦荒地一亩多,大家称他为“气死牛”的故事,并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电影场景,使学生受到了生动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使南泥湾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便演唱《南泥湾》歌曲:“………来到了南泥湾……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使学生对边区军民战胜困难,发展生产,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体会更深,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三、运用诗词刻画历史人物形象,描绘历史场景

在讲到明朝于谦时,我带领同学们朗诵他的《咏石灰》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显出了他的忠臣本色。后来瓦刺进犯北京时,他便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亲自督战,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对反面人物的揭露也可运用诗词以加深印象。如讲到陷害抗金名将岳飞的投降派秦桧,引用“之时,人于秦桧墓前便溺以快意”,谓“遗臭家”;还引用“太师坟上土,遗臭遍天涯”诗句,揭露秦桧投降卖国的丑恶本质,表现人民群众对投降派的憎恶。

讲唐都长安城时,对照课本上的一幅平面图,我运用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诗》:“万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使学生感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讲南宋时太湖流域种植水稻的情况时,运用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诗:“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一幅南方人民勤劳生产和稻禾丰收景象的历史场面跃然纸上。

四、运用谜语、对联增强教学趣味性

谜语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口头文学。猜谜可启人想象,使人的智力得到锻炼。教学中结合所讲解的内容,适当利用谜语形式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在讲《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一节时,我向学生介绍抗战胜利时有人在报纸上出一条谜语:“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国历史人物名”,并指出当时有人猜是“屈原”,说日本屈服于美国原子弹的威力;有人猜是“苏武”,强调苏联出兵的作用。我请学生认真分析教材,让他们讨论新谜底,课堂气氛很热烈。有位学生讲道:“原子弹固然有很大威力,但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苏联出兵作用很大,但是我认为,中国人民特别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作用最大,所以谜底应是‘共工’”。这样,通过猜谜过程,加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中恰当运用对联,会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讲黄花岗起义时,我向学生介绍黄兴写的一副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歌颂烈士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精神,使学生对革命先烈无限敬仰、深切怀念,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讲到旧中国军阀割据时,我引用电影《拔哥的故事》中一副对联:“自古未闻屎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使反动军阀对劳动人民的穷征暴敛和巧取豪夺的凶恶面目暴露无遗。引用解放前有人写的一副对联:“民国万税,天下太贫。”揭露国民党统治时期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和劳动人民被剥削得一贫如洗的社会现实,加深学生对旧社会黑暗的认识。

五、运用恰当的比喻,化抽象为形象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比喻,就会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易懂,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章问题比较抽象,理论性也比较强,学生一般难以理解,教师也感到难教。在讲解中,我分别用“脓疮”和“新肉”比喻奴隶制和封建制,来说明旧事物的消亡和新生事物的成长,提出相邻的两种社会形态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一种社会形态取代另一种社会形态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对一种新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了形象化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一章,课文写道:“14和15世纪,意大利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对这种历史现象,我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加以形象化比喻,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状态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拉丁美洲人民通过18世纪到19世纪早期的独立革命,打碎了西班牙和葡萄节的殖民枷锁,建立了一系列的独立国家。19世纪后半期,英美等殖民势力跟踪而至,进行经济和军事侵略,侵犯他们的主权,加上国内封建势力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拉美各国的发展迟滞。我用“前门赶走了狼,后门进来了虎”作比喻,使学生认识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仍然是拉丁美洲人民面临的艰巨任务。

通过尝试,我感到在历史教学中注入文学性因素,会使讲述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标签:;  ;  

在历史教学中注入文学性的尝试_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