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建立农业投入体系的要点及启示_农业论文

发达国家建立农业投入体系的要点及启示_农业论文

发达国家建立农业投入体制的要点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达国家论文,要点论文,启示论文,体制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是社会效益大、经济比较效益低的特殊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在产品市场竞争中还是在经济资源配置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综观世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走过一段农业萎缩的弯路后,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从各个方面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建立和健全农业投入体制,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一、发达国家农业投入体制的发展轨迹

1.农业投入总量大幅增长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对机械、动力、化肥、农药等工业产品的需求量逐步扩大,特别是以机械的采用和现代生产要素的引入为标志的农业改造过程需要大量的投入。以日本为例,1960年日本农业总投资为5000亿日元,1975年增加到30460亿日元,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2.8%。1955~1980年,英国、加拿大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4%和8.3%。

2.农业比较投资率上升并超过工业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下降,并且,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但两者并不是同步下降的,前者的下降速度要快于后者,使农业比较投资率即农业投资比重与农业产值之比呈上升趋势。

3.农业投资来源从内源增长向外源增长转变 在工业化早期,农业投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价值补偿其生产费用后的余额部分,即以生产单位自筹为主。随着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改造进程的深入,农业投入对外源,特别是对信贷的依赖性增强,呈现出高负债化趋势。1950年,美国农场的债务总额约为130亿美元,1970年上升至530亿美元,1981年增加到1750亿美元;来自政府的补贴也有增无减,美国在70年代前,农业补贴从未超过40亿美元,1971~1980年平均不到70亿美元,而1987年高达260亿美元。

4.政府“反哺”支撑着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在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农业的投入主要依靠农业自身的积累,政府的“农业保护率”近于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之前的5~7年内,工业产值已经超过或接近农业产值,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1/3,恩格尔系数在45~55%之间。以后,政府开始对农业实行愈来愈强的扶助政策,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积累用于农业的发展。如日本来自农业的财政收入一般只占1%,但农业的投入却占到财政总预算的10%,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占农业总投资的比重由1960年的23.4%上升至1975年的43.3%。90年代,日本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年递增率已达13.4%。

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

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数量、方式和侧重点,因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而异,但其目标都是一致的,即通过政府有限但不断增加的资金投入,为农业创造良好的生产、流通环境,不断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以此吸引信贷、农户个人等多方面的资金,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发达国家对农业投入的支持大致有下列几方面。

1.直接投资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 美国的大型灌溉设施都是由联邦和州政府投资的,中小型灌溉设施由农场主个人或联合投资,农业部也要给予一定的资助。韩国每年的财政总预算中有8~10%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法国政府对农村基建工程的投资一般占工程费用总额的25%以上。日本政府不但直接投资兴建大型工程,而且提供小型水利工程全部投资的80%,并为农民负担的部分提供优惠贷款;日本农田改良经费的95%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负担,农户只需拿出5%即可。发达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长期、大量的投资已形成了发达、健全的交通和水利设施,为农业的高效运转提供了前提条件。

2.直接投入发展农业科技教育 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研究和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并通过推广教育培养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使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由战后初期的20~30%迅速提高到70年代的60~80%各国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和足够的经费保证。1950年,美国农业部预算中用于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等服务项目的投资为4680万美元,1985年上升为10.5亿美元,年递增幅度达9.3%左右,政府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占总额的45%左右。

3.支持建立农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 日本政府直接主办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批发市场建设进行投资,其中主体设施投资占40%,配套设施投资占35%,辅助设施投资占25%;还利用计算机系统,将各都道府县的2000多个副食品批发市场联网,及时向农户提供有关数据。美国农业部及各州的市场新闻局随时免费为农场主、批发商、经销商等提供有关农产品价格和供需的最新信息,市场信息系统覆盖全美主要农产品集散中心及产区。

4.农产品价格补贴 美国、日本、欧盟国家都在农产品上市季节,根据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加适当利润确定主要农产品的保证价格。在农产品收获后的一定时期内,如果市场平均价格低于保证价格,政府或者按保证价格直接收购农产品,或者补贴农民出售农产品的价格差额,这样,保证价格就成了农产品销售的最低收入价格。价格补贴是目前发达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价格补贴支出在政府农业预算中一般都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参照工业部门规定比较高的保证价格,政府把相当部分的国民收入从其他经济部门转移到农业部门,如法国每年用于价格补贴的开支约为90亿法郎,相当于谷物产值的一半以上,占到政府农业预算的23%;欧盟的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的90%用于安定市场和价格补贴。

5.对农业保险实行低收费高补贴优惠 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受灾的高频率和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这对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非常不利。因而,各国政府对农业保险,特别是种植业保险都比较重视,并实行优惠政策,美国承保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粮食作物,政府对农场主所交保险费的补贴比例在50~80%,农场主只需交纳少量的保险费就可得到全额保险。

6.采取优惠的税收 美国在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投资税方面,都对农业和农民规定了特别的优惠政策,农业投资被认为是农场主合法的“避税所”,通过这种合法途径获得的税收减免,最高可达应税收入的48%。法国政府对农民的税收优惠如下:购置农机具给予10%的税收回扣;购买农机燃料免税;减少社会捐助费9.5%;减少农业土地税9%;对安置青年务农的土地,五年内减免50%的土地税。另外,许多国家都规定,在政府统一的产品税和税率外,任何组织都不得对农民进行税外非法摊派。

7.以立法手段加强对农业投入机制运营的有效管理 为了保障农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投入,规范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防止农业投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美、日、英、法、原联邦德国等都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农业投资法。

三、信贷、农户对农业的投入

发达国家政府虽然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增加对农业的直接投入,但总体来说,信贷资金和农户自有资金仍然是农业投入的主体,其中,信贷资金在农业总体投入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而农户自有资金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一)信贷对农业的投入

1.农业信贷在农业投入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投资的需求迅速增加,在国家财政和农户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农业信贷总额大幅度上升。日本农业的贷款1955年为2983亿日元,到1985年上升为180027亿日元,增长了59.4倍,年均递增14.6%,农业信贷占到全国贷款总额的10%左右;法国农业信贷1975年达1489亿法郎,相当于1950年的86.9倍,年均递增19.6%。

2.国家建立信贷机构直接为农业提供长期低利贷款 为了确保农业获得足够的贷款,降低生产成本,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附属政府的金融机构,如美国农业部的农户信贷管理局、日本的农林渔金融公库等。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或中央银行贷款。美国农户信贷管理局提供的长期抵押贷款,期限可达40年,利息仅为5%。日本政府办的农林渔金融公库的贷款,99%用于农林渔业;贷款利息率为3.5~6.7%,只及工业贷款利率的1/3至1/2;偿还期限15~20年;1985年的贷款额占到农林渔业农业信贷总额的23%左右。

3.国家对面向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资助和补贴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和地区农业互助信贷银行是面向农业的专业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一般为6~8%,只及非优惠贷款利率的一半左右,而对于购置大型农机具和土地的贷款利率仅3~4%,优惠贷款总额占到农业信贷总额的1/3。银行的利息差额由国家财政负责补贴,补贴金额随贷款额的大量增加而迅速上升,1964年仅4.07亿法郎,1982年已高达70亿法郎,近年来,仍居高不下。日本政府也通过农协(农业协同组织)发放低利长期贷款,凡按政府规定的项目和条件贷出的资金,利率均为6.5%(普通贷款利率高于8%),偿还期限5~15年,政府负责补偿利息差额,并实行担保,对因各种原因无法收回的贷款,政府承担损失。

(二)农户对农业的投入

1.劳动投入减少,资本投入迅速增加 农户对农业的投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劳动投入;另一是资本投入。在农业现代化之前,劳动投入是相当重要的,但随着农业机械的普遍使用,城市化迅速发展,劳动投入在发达国家农业投入中的比例已降低到可忽略不计,而资本投入越来越占居主导地位。如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以前,由于耕地资源相对稀缺,农村过剩劳动力比较多,日本农业始终是所谓“多劳多肥农业”,依靠大量劳动投入。到了60年代中期,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每公顷土地的平均投资金额高达100万日元,是美国同期的13倍。从1970年到1979年,美国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减少了26%,农机和动力的投入则增加了22%,化肥和农药的投入更增加了64%,到1979年,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使用价值4.3亿美元的机械、建筑等有形资产,大大高于美国各行业平均水平(2.15万美元),成为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

2.农户对农业的投入占农业总投入的比例不断下降 在法国,农场主们大都把他们农业收入的一半,再加上从农场外部获得到的收入,用于农业投资,投资额逐年增加,1968~1974年增加了二倍多。但农场主的投入资金占农业总投入的比例却由1959年的80%下降到1968年的49%,1974年进一步降至41%。1960~1976年日本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民自有资金投资由68.2%下降为50.7%。

四、对我国沿海地区建立健全农业投入体系的启示

我国沿海省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如浙江省1995年工农业产值之比为8.2∶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903元,按1∶8.3汇率计算折合952美元;恩格尔系数也已降至50%以下,已到了需要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反哺”农业的阶段。但是,沿海省市对农业投入距“反哺”农业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也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突出表现在:政府投入总量不足、投资来源随意化、投资分散、导向性不强、使用效益不高,致使农村信贷,集体、个人投资的“非农化”倾向明显。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需要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投入新体系。

1.进一步规范农业投入的资金来源 首先,要认真贯彻《农业法》,各级政府每年财政预算用于农业支出的计划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必须分别高于财政经常性总支出计划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比例,确保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之差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要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工作,减少企业所得税减免的范围和幅度,努力做大地方财政这块“蛋糕”,为农业投入的增加打好基础。最后,调整预算外农业筹资渠道。对于不符合市场经济平等竞争要求,或者增加农民负担的筹资渠道要加以调整,并切实加强各项基金的集中使用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2.政府投入要以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首先,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主要农产品价格保护体系。目前,实施的粮食、棉花、蚕茧、油料等的收购价格,实际上是最高限价,一般都要低于市场价,这与稳定增加农产品供给的目标相矛盾。要彻底转变观念,适时取消收购价格,并且,要根据平均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率,确定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保护价格,只有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格时,政府才投入少量资金补贴差额,这样不仅可大大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而且可大量减少政府的收购资金和对流通领域的补贴。其次,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除水利设施外,政府还应增加投入建立农产品信息系统,指导农民生产,扶持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再者,增加对农业间接投入的比例。建立包括对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利率的补贴制度,以稳定农业的投入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引导更多的信贷和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同时,贷款利率的补贴要与农业政策相结合,如重点支持种粮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最后,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应与农业科研推广体制的改革结合起来,通过体制改革,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缩短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时间,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效益。

3.尽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 在农业银行逐步转轨成为商业银行之际,要及时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其贷款的主要对象要从以乡镇企业为主逐步转变到以农户及与农业相关的服务合作社为主,政府要在税收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并采取财政补贴和财政担保的方式,鼓励其向农户发放长期低利贷款,为农业现代化和农田基本建设提供资金来源。

4.积极鼓励农户投入 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劳动投入应与资金投入并重。各级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体系和减轻农民负担,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投入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速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进程,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5.加强立法工作,依据法律不断完善农业投入机制 尽快制订农业投资法,从法律上规定省级及以下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应负的职责,避免政府部门对农业投入的随意性和波动性,并对农业投入资金的使用方向、管理、监督作出明确的界定,使农业投入使用效率不断提高。

标签:;  ;  ;  ;  ;  ;  ;  ;  ;  

发达国家建立农业投入体系的要点及启示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