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发展农业的成绩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缅甸论文,成绩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基本情况
缅甸土地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战前,稻谷产量曾居世界前列,平均每年出口稻米100多万吨,1938年出口330多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独立后,缅甸农业发展缓慢,直到60年代初才恢复到战前水平。70年代开始,缅甸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长率为5.5%。1974 年至1986年是缅甸农业的增长时期,年均出口大米50万吨,1985年稻谷产量达1446万吨。稻谷的单位面积产量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引进高产品种,改良耕种技术和“全镇区稻谷高产计划”获得成功。1986年以后,始于70年代中期的以化肥和高产良种为主要动力的“全镇区稻谷高产计划”出现滑坡。1987年和1988年农业均出现了负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化肥和其他流动资本的报酬在不断下降,而固定资本特别是动力和水利管理投入不够。
1988年底缅甸国家恢复法律和程序委员会政府执政以来,对外实行全方位开放,对内推行市场经济和私有化进程。为了发展农业,采取了一些强制性劳动的措施,例如在城市效区建立卫星城,把成千上万滞留在城市里的无业和无居所的居民强行迁移到卫星城,安排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自1988年底以来共兴建水利工程项目32个,受益面积60万英亩,目前在建的水利工程有20多项,受益面积将达124万英亩。 按计划,2000年可扩大灌溉面积360万英亩,加上原有灌溉面积, 全国总灌溉面积将达到528万英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4。
从1992年开始,缅甸政府把发展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把水稻当作国家作物,采取积极措施优先发展农业,重点抓好水稻生产,以建设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化国家。”为此,政府规定了发展农业的三大目标,即:(1)提高水稻的产量;(2)满足国内对食用油的需求;(3)扩大豆类及工业原料等出口作物的种植。此外, 还制定了具体的农业政策:(1 )由计划种植生产体制向市场种植生产体制过渡;(2)允许国营、合作社和私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种植、 生产和销售农作物;(3)鼓励开发农田,保护耕种者的权利;(4)赋予农民长期经营种植经济作物和果林的权利;(5) 允许农民自由购买农业机械和其他农具。
缅甸政府的农业投资从1991年的5.33亿缅元增至1994年的28.53 亿缅元。 缅甸农业发展银行向农民发放的农作物种植贷款也从1991 年的15亿缅元增至1994年的27亿缅元。农作物种植面积从1991年的2543万英亩增加到1994年的3046万英亩。
大力兴修水利
鉴于80年代末由于缅甸政府忽视了水利建设,使农业形势每况愈下。从1992年开始,缅甸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尤其重点解决中部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1993年10月,缅甸军政府首脑丹瑞在一次总结工作会议上明确指示要绿化缅甸中部最干旱的9个县, 并要求林业部和农业部要逐年制订出规划,争取在两三年内明显改变该地区的面貌。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由他亲自担任主席的实施计划特别委员会。
所谓9县是指敏建、密铁拉、央米丁、实皆、望濑、木各具、 马圭、敏巫、第一谬。9县广泛分布在曼德勒、实皆、马圭等3个省内,现有耕地600万英亩,占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30%。9 县现有森林保护区600万英亩,占全国森林保护区总面积的1/4。
目前,该地区已共打机井数千口,已完成或正在施工的渠道和堤坝共1688条(座),耗资85亿多缅元,受益面积达137万英亩。
为了确保绿化9 县计划中所修建的水利工程在任何季节都有水可引,在1994年2月8日召开的实施计划特别委员会工作协调会议上,确定了12项重点水利工程。它们是:(1 )曼德勒省达光镇区的申得水库大坝;(2)曼德勒省当达镇区的孟羌水库大坝;(3)曼德勒省当达镇区的当达水库大坝;(4)曼德勒省当达镇区的外劳水库大坝;(5)曼德勒省那度季镇区的集道水库大坝;(6 )曼德勒省敏建镇区的妙彬来水库大坝;(7)曼德勒省皎勃东镇区的彬羌水库大坝及其下游的6个分流水坝;(8)曼德勒省当达镇区的德麦古水库大坝;(9)马圭省包镇区的瑶羌水库大坝;(10)马圭省仁安羌镇区的当得多级贮水供水工程;(11)伊洛瓦底省的英加布镇区的南格都水库大坝;(12)勃固省纳德林镇区的东纽水库大坝。
以上水库大坝工程均始建于1993—1994年度,有些已竣工,有些至迟在1997年内完工。它们可向城乡居民提供饮用水,蓄水发电,全部工程完工后,可灌溉13.4万英亩土地。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缅甸的米粮仓。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保证了农业生产能持续稳产,但也导致政府忽视了对该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结果,由于排灌设施不足,一些农田时常遭受雨季涝灾和旱季缺水之苦,大量的水浸地也长年得不到开发。近年来,缅甸政府提倡套作和复种,在“多生产,多出口”的口号下,把发展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当作重点工作来抓,特地在伊洛瓦底省的萨马劳村设立了下缅甸土地开垦委员会,专门负责该地区的土地开垦工作。有关部门集中力量在该地区修建了一系列重大的水利工程。它们是:(1 )位于仰光省礼枯镇区之外20英里处的额莫耶河大坝;(2)位于仰光省跨越坦达宾、 毛比、贷枝等三个镇区的莱河引水工程项目;(3 )位于伊洛瓦底省的良党岛水利工程;(4)位于伊洛瓦底省跨越班达诺、英脉、德努漂、 瓦溪码、宫漂、姜贡等六个镇区的班达诺—姜贡引水工程;(5 )位于勃固省包康镇区南纳温昌河的南纳温昌大坝;(6 )位于勃固省卑谬镇区北纳温昌河的北纳温昌大坝。
通过兴修水利,伊洛瓦底三角洲地区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仅伊洛瓦底省的雨季稻和旱季稻的种植面积就由1992—1993年度的342.94万英亩增至1995—1996年度的510万英亩。 整个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呈现出一派好势头。
成绩斐然
在1986年之前的数十年中,缅甸的稻谷产量比战前翻了一番。如今,市场自由化和政府投资又促进了稻谷的增产。在过去的4年间, 稻谷的产量增长了30%以上。据政府估计,在1996年3月31 日截止的财政年度,稻谷的产量达到1950万吨。但据美国农业部估计,产量只有1700万吨。增产的原因主要是复种面积大幅增加。自1989年以来,灌溉面积几乎翻了一番。政府增加向农民提供补贴化肥、农药和柴油。并从中国进口廉价拖拉机和水泵。
政府在全国各地委任了7000个农业主管人员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政府还采取了“鼓励和强制相结合”,“奖励和惩罚分明”的政策,田间到处是写有“相信你自己的才干”、“懒惰者将失去他们的土地”的绿化牌子。按宪法规定,所有的土地归国家所有,政府有权收回那些不用于生产的土地。这也许是稻谷获得增产的原因之一。缅甸主要资深经济顾问吴塞貌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会再次成为亚洲的饭碗。”
农业的增产给一些人带来了希望和喜悦。居住在伊洛瓦底三角洲的30岁的温吴兴奋地对香港《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说,感谢水利工程和政府补贴的化肥和农药。他说,“总有一天我要买一部汽车,并亲自驾驶它到仰光。”温吴已经买了电视机。他和他的乡里都是政府农业新政策的受益者。以前每年一造,如今可实现二三造,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
任重道远
大米出口是缅甸最主要的外汇来源。尽管国内经私商销售的大米已从3年前的230万吨,增加到如今的510万吨, 但大米出口仍由政府控制。政府以廉价从农民手里收购定额,然后出口赚取差价。去年政府规定的定额是每英亩250公斤,约占大多数农民收获的15%—20%。 政府的收购价低于市场价的一半。有些农民仍感到负担太重。
在过去的财政年度,缅甸出口了100万吨大米,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储备粮。在1996 年3 月底截止的财政年度, 政府计划出口指标是150 万吨,但由于为缓和国内价格上升而采取供应管理及雨季收成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只能输出40万吨,另有50万吨以上未能履行或延误了合同。商人们认为,这将会提高合同的风险差额,并在今后被压低价格。
据认为,复种步伐过快是造成稻谷损失的原因之一。目前,缅甸使用的雨季双造早熟稻种,最容易在大雨中受灾。由于在大雨中收割,加上缺乏烘干和贮藏设备及杀虫剂,损失更大。据调查,在贮藏过程中因虫吃而造成的损失率达20%。这还是指在勃固省之类的农业中心地区,而孟邦之类的边远地区情况甚至更为严重。缅甸政府历来忽视这个问题。专家们认为,若政府不采用有效的技术,虫害问题会变得更严重。目前,两极分化是农村中出现的最大社会问题。那些在缺乏水利设施且又贫脊的土地上作业的农民就享受不到新政策的恩惠。例如,60岁的纳敏全家7口人,在勃固附近承种7英亩稻田。每年只能种一造,完成政府规定的定额后,家里的口粮所剩无几,不得不向放债者借钱。在靠近泰国的边境省份,情况更加严峻。农民的厌农情绪相当严重,迫使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
外国专家的建议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仰光的代表韦恩·卡特赖特说,“如果缅甸真正地想实现二三熟,就必须对烘干设备和贮藏设施进行投资。”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普拉布·平加利于1995年初说,预计再过10年缅甸将成为亚洲的稻米之乡。如果增加3—4亿美元的投资,缅甸的大米出口就可增至300万吨。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政府和私人都缺乏资金,更何况私人缺乏投资积极性,因此,改善加工和贮藏设备的路子还很长。例如,埃敏吞还在使用其父50年代买的蒸汽碾米机,他说,很想更新,但没有钱。
世界银行同意一份不久前由多边贷款人草拟的报告。该报告建议农业部门完全自由化,停止强迫农民向政府出售粮食,允许他们直接向世界市场出售。如果这样做,即使取消补贴,农民的收入也会增长50%—100%,能起到鼓励作用。
在吸引外资方面,缅甸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条件,但至今只吸收到一项,投资额仅268万美元。 这同缅甸欲成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国”的愿望极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