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介效率的模型分析_劳务成本论文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介效率的模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富余论文,劳动力转移论文,模型论文,效率论文,中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浪费,同时避免引发其他的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7亿人,每年跨地区流动的就有几千万人。外出务工者大部分是以亲戚、朋友、熟人为连带关系自发性流出,其流动带有很大盲目性。[1]尤其是用人单位和务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出现欺诈行为,致使用人单位或务工人员利益受损。因此,城市化水平低下,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稳定的转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有效的劳务中介服务对促进劳务市场信息流动,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市与农村人口合理流动”,[2]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等方面发挥良好的纽带作用。规范劳务中介服务业的发展,能够积极配合政府的再就业工程,正确及时的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这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市场中的交易方式

为方便分析,首先建立如下假设。

假设1: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交易市场中,只存在劳动力供给方、劳动力需求方和劳务中介三个交易方。劳动力供给方是指需要离开土地外出务工的农民,劳动力需求方是指需要聘用农村劳动者的用人单位。

假设2:市场上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务报酬ω和市场需求数量L为外生变量,用人单位和务工的农民均为价格的接受者。为简单起见,不妨设L=I

假设3:用人单位和务工的农民对劳动力价值的主观评估为d,e,而且不随市场结构而改变。

如图1,用人单位可以和务工人员可以选择直接交易,也可以选择通过劳务中介获取对方信息而间接的交易。无论采取何种交易方式,都会产生一定的交易费用和成本。

图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交易方式的选择

为了便于分析,设直接劳务市场交易的基础成本为C[,0],是由市场结构本身内生决定,对于用人单位和务工农民双方是相同的。C[,0]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信用环境、人才流动体制以及信息流、资金流的通畅程度等。劳动力的实际交易费用C=kC[,0],其中,k是交易费用系数,独立于市场结构,只取决于交易者本身,它与交易双方自身的交易能力、风险厌恶程度以及机会成本有关。

用人单位支付意愿为聘用务工人员愿意支付的报酬,用函数表示为D[,0]=f(C[,0],d)。而且,

D/C[,0])<0,(D/C[,0])=0

假设D[,0]为线性函数,D[,0]=d-k[,1]C[,0](1)

同样地假设务工人员愿意接受的最低报酬为S[,0],S[,0]=e+k[,2]C[,0](2)

在有中介参与的情况下,设中介分别向用人单位和务工人员收取的服务费为υ[,1],υ[,2],且υ[,1]>0,υ[,2]>0。中介本身的成本为c,由于存在中介,使得劳务市场基础交易成本变为C[,m]=λC[,0],如果中介有效率,则应有1<λ<0,因此:

用人单位支付意愿为D[,1]=d-k[,1]C[,m]-υ[,1]=d-k[,1]λC[,0]-υ[,1](3)

务工人员愿意接受的最低报酬为S[,1]=e+k[,2]C[,m]+υ=e+k[,2]λC[,0]+υ[,2](4)

如图1所示,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支付意愿D[,1]与务工人员愿意接受的最低报酬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大于有中介情况下的D[,1]和S[,1],且与纵轴的截距不同。

3、劳务中介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在没有中介参与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获得的福利为:π[,01]=d-k[,1]C[,0]-ω(5)

在没有中介参与的情况下,务工人员的福利为:π[,02]=ω-e-k[,2]C[,0](6)

在有中介参与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获得的福利为:π[,1]=d-k[,1]λC[,0]-υ[,1]-ω(7)

在有中介参与的情况下,务工人员的福利为:π[,2]=π-e-k[,2]λC[,0]-υ[,2](8)

首先,π[,1]>0,π[,2]>0,由(5)(6),有

由π[,1]=d-k[,1]C[,0]-ω>0,得C[,0]<(d-ω/k[,1])=C[,01](9)

由π[,2]=ω-e-k[,2]C[,0]>0,得C[,0]<ω-e/k[,2]=C[,02](10)

又有C[,02]<C[,01](如图2)。

图2 劳务中介参与前后对比示意图

所以,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发生交易的范围是:

C[,0]<(ω-e/k[,2])=C[,02](11)

同理,

由π[,1]=d-k[,1]λC[,0]-υ[,1]-ω>0,得C[,0]<((d-υ[,1]-ω)/k[,1]λ)=C[,1] (12)

由π[,2]=ω-e-k[,2]λC[,0]-υ[,2]>0,得C[,0]<((d-υ[,1]-ω)/k[,1]λ)=C[,2](13)

因为C[,2]<C[,1](如图2),所以在有中介的情况下,发生交易的范围是:

C[,0]<((d-υ[,1]-ω)/k[,1]λ)=C[,2](14)

如图2所示,C[,2]>C[,02],可见有效的中介的参与,可以扩大劳务的交易范围。

4、交易方式的选择

假设劳务市场交易双方能够进行理性权衡,则只有当中介参与的交易方式成本更低或收益更大时,交易双方才会选择通过中介交易。他们中任何一方选择通过中介的交易方式,都必然是由于中介参与的交易的方式下自己获得的福利水平大于直接交易,否则,交易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放弃通过中介交易。

图3 交易方式的选择

要使得用人单位和务工人员选择中介交易,即使得(π[,1],π[,2])为纳氏均衡,则必须有π[,1]>π[,01],π[,2]>π[,02],即:

由(5)、(7)得:d-k[,1]λC[,0]-υ[,1]-ω>d-k[,1]C[,0]-ω

简化,得:λ<1-(υ[,1]/(k[,1]C[,0])) (15)

由(6)、(8)得:ω-e-k[,2]λC[,0]-υ[,2]>ω-e-k[,2]C[,0]

简化,得:λ<1-(υ[,2]/(k[,2]C[,0]))(16)

可从(15)、(16)看出,在中介费用(υ[,1]、υ[,2])越小、交易费用系数(k[,1],k[,2])以及市场基础成本(C[,0])越大的情况下,中介效率系数可选择范围越大,市场主体更倾向于选择中介交易。[3]

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交易市场上,存在较高的基础成本(C[,0])和交易费用系数(k[,1],k[,2])。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劳务市场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交易规则和人才流动的机制,可靠的市场信用体制。加上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低下而导致的信息流、资金流的不够通畅都使得市场基础成本(C[,0])处于较高的状态;其次,对于农民来说,他所处环境和个人素质决定了他很低的交易能力,也就是较高的交易成本系数(k[,2]);最后,目前的用人单位内部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源等管理机制决定了相对落后的交易能力,即较高的交易成本系数(k[,1])。因此,在中介费用不是过高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就会选择中介交易。

5、劳务中介交易的动机与约束

假设劳务中介,是独立于用人单位和务工人员之外的第三方市场机构和组织,为用人单位以及务工人员提供信息、查询等服务。劳务中介在运作过程中必然产生成本,也籍此收取一定的费用。劳务中介参与交易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但其索取费用时受到约束,模型表示如下:

可见,劳务中介为信息制定的价格(υ[,1]、υ[,1])是从极大化自己的收益出发的,但这种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信息必须为信息的需求方所接受:收取的价格能够让需求方普遍认为购买并使用信息的期望效用会大于所支付的费用。

从模型中还可以看出,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C[,0]确定),劳务中介提高交易范围的方式是可以通过减少成本(c)、提高自身运作效率(降低λ)。因此应该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劳务中介服务业的特点,分析劳务中介服务信息系统的系统目标、用户需求及功能模块,包括查询功能模块、分析统计模块、辅助决策模块、就业跟踪管理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等。开发具有跨城乡、跨地域界限的多层次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对劳务供需信息查询、劳务咨询、就业指导与就业跟踪管理。[4]

此外,劳务中介作为信息的提供方,那么用人单位和务工人员就是信息的需求方。由于劳务中介不仅仅是向一个用人单位或者务工人员提供信息,而是面对整个市场,向众多的用人单位或者务工人员提供信息,甚至向同一个用人单位或务工人员多次提供信息,劳务中介在多次或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必须重视自己所提供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尽管劳务中介必须为此付出较高的代价,如图4。

图4 劳务中介的多方需求

6、结论

在我国农村富余劳动转移的劳务交易市场上,劳务中介的参与能够扩大交易范围,实现更大数量的劳务转移,降低劳务中介成本、提高劳务中介自身的效率是完善中介交易的有效手段。

标签:;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介效率的模型分析_劳务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