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中小学学习指导的内容及操作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框架论文,操作论文,我国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始于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我国中小学学习指导(以前曾称“学法指导”)研究迄今已有约15年了。10余年来,特别是近几年,经过我国广大学习科学研究者和中小学教育及科研工作者的艰苦探索,学习指导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许多地区的乃至全国的中小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相继成立;数以千计的中小学纷纷通过开设专课或以学科渗透形式开展了大规模的学习指导教学实验研究;有关学习概念与本质、学习规律、学习指导原则与方法等理论研究也有了相当的进展。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审视一下我国中小学学习指导现状,就会发现在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存在着某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学习指导的内容框架问题。据我们所知,很多中小学把学习指导简单地理解为一般学习方法(即如何预习、听课、复习以及如何科学用脑等等)指导,稍好些的学校再加点学生心理指导及能力培养。学科渗透学法指导研究也同样显得缺乏整体考虑和周密设计。因此,如何认识和界定我国中小学学习指导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框架,以便有效地工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确定中小学学习指导内容的若干依据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的变革(包括社会科技进步)深刻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撇开这一点,仅从学校教育内部来看,确定中小学学习指导内容的依据大致有以下几点:
1.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中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其目标和任务总的说来是要求中小学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决定了中小学必须把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任务来抓。只不过由于学校类型不同,在具体的目标要求和措施上体现出程度和水平的差异。
2.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所谓年龄特征,是指某一年龄阶段学生共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将经历一个少年期到青年初期的身心发展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将直接影响学习指导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智力因素中的思维力为例,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小学高年级、中学低年级便逐渐向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中学高年级再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这就大大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我们在确定学习指导目的及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时,就要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3.课堂教学中的固有规律。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其间每时每刻都孕育着由“教”到“学”的变迁。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教”与学生“学”两者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地改变着。研究表明,在正确的教学方法指导下,如果说小学低年级时期教师传授知识是100 %的话,那么到小学高年级,学生自学就要占20~30%,教师教的比重开始下降;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则教师教与学生学各占一半;而到了大学,双方活动约为3:7。 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当然,要达到这个转变,就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中小学学习指导的内容框架
从系统论角度看,学习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它的内容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更应是对学生学习全程的指导以及有关的方法论指导。我们认为,中小学学生要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至少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1.对学习的认识问题。表现在学生是否真正明确学习目的,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2.学习动力和能力问题。表现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就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以及相应的智力(能力)因素。因此,训练学生的智力因素,积极培养其非智力因素,同时了解某些学习心理常识,均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3.学习的方法。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保证,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充分考察锦州、武汉、上海等地中小学学习指导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几年来中小学学习指导研究实践,提出我国中小学学习指导内容及操作的若干思路。
1.学习目的性教育:学习指导的前提和条件。
操作目的:本部分主要解决学生“想不想学”的问题。学习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内因,而内因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引导。因此,学习指导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主动地为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而努力,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操作内容:①学习必要性教育。围绕“是不学知识也能赚钱还是学习是生存和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条件”这一主题,让学生意识到在未来社会里要生存、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就必须学习,加强学习的紧迫感,树立起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②学习自觉性教育。围绕“要我学还是我要学”这一主题,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有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关键在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③学习艰苦性教育。围绕“苦学还是乐学”这一主题,让学生认识到要取得成功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学习活动苦中有乐,只有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才能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④学法重要性教育。围绕“要金子还是要点金术”这一主题,让学生认识到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强化其学习、应用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意识。
操作方法:本部分所涉内容均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和挫折教育等各种活动进行,也可通过学法交流、考后漫谈、“十佳”评选、参观访问等教育活动展开,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强烈的指导意识,而且善于见缝插针。
2.学习心理指导:学习指导的动力和保证。
操作目的:本部分主要解决学生“能不能学”的问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左膀右臂,学习指导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组成,同时适当向他们介绍有关的学习心理知识,使学生从心理学高度把握自己学习,提高学习效益。
操作内容:①学习心理知识传授。根据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向他们(主要是中学生)介绍或渗透学习过程中的记忆遗忘、过度学习、动机强化、学习迁移、学习卫生等学习心理的基本知识和规律。②学习中智力因素培养。主要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从观察的敏锐性、顺序性等方面去训练)、记忆力(从记忆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去训练)、想象力(从想象的逻辑性和结构性等方面去训练)、思维力(从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等方面去训练)和创造力(从创造的精致性、流畅性和独创性等方面去训练)等五种智力因素。③学习中非智力因素培养。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抱负和动机、兴趣与求知欲、情感与态度、意志与毅力、开拓与进取等五方面非智力因素。这是一直受人关注但不容易落实的一个问题,需要全校各位教师及学生家长密切配合。
操作方法:对中学生来说,学习心理知识传授及智力因素培养可设专课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也可配合教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对小学生来说,这两部分内容主要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训练和指导。至于非智力因素培养,则可参照学习目的性教育部分中的操作方法,同时在体育课、郊游远足活动中也可借机行事。
3.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指导的焦点和关键。
操作目的:本部分主要解决学生“会不会学”及“善不善学”的问题。学习是对心智技能要求很高的一项活动,要取得成功,除主观努力外,贵在“得法”。学习指导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各学习环节的作用和要求,掌握其方法。
操作内容:①一般学习方法指导。 是对各类学科都适用的学习环节及有关方法的指导。具体有:科学用时指导、预习指导、听课(包括做笔记)指导、复习指导、作业指导、应考指导、小结指导、课外学习指导、科学用脑指导及自学指导等方面。②知识获得及应用方法指导。主要分三个阶段展开:在知识获得阶段,主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想象、思维及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等;在知识巩固阶段,主要指导学生如何记忆、理解、强化学习及系统化学习(即把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在知识应用阶段,主要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和综合,如何建立未知和已知关系,如何寻找解题思路和方法等。以上如能与学生智力因素培养相结合,效果会更好。③学科学习内容及方法指导。小学阶段主要有语文和数学学习内容及方法指导;中学阶段除了语文、数学外,尚有外语、理化、史地等学科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指导。此外,本部分还要注意学科单项学习指导,如语文阅读方面有程序阅读法、扫读法、跳读性、默读法等;数学应用题方面有从已知到未知、从未知到已知的分步求解法。④个别学习方法指导。它是指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而开展的学习指导。从某种角度说,本部分正是学习指导向纵深发展的路标,也是当前全国各地学习指导的薄弱环节。它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从智力因素出发,大体可把学生的学习分成“视觉型”、“听觉型”、“视听结合型”及“运动型”等四种类型,据此分别指导。从个性特点出发,可把学生的学习分成“快而准确型”、“快而不准确型”、“慢而准确型”以及“慢而不准确型”等四种类型,它是外倾型和内倾型性格类型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分别给予指导。
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特点进行教育,是一项值得研究的工作,在学习指导方面也是如此。研究表明,女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性的工作如预习、上课注意听讲、复习等方面比男生做得好;而男生在学习方法选择上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强。教师应当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指导。此外,综合协调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学习指导的又一方面的问题。
操作方法:上述第一种一般学习方法指导可通过开设专课或专题讲座、校报校刊等形式展开;第二、三种学习方法指导则主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安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渗透点拨;个别学习方法指导形式较多,可抓典型、树标兵,可分类分组指导,也可通过专门训练达到学习指导的目的。
学习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有效性决不单纯是上好学法指导课,或单纯掌握几种学法技能等所能奏效的,必须进行综合研究和整体实施。本文仅仅给中小学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在学习指导研究方面提供某种借鉴和思考。学习指导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乃至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绝非是目的。我们希望通过学习指导,让学生树立学法意识和应用学法的自觉性,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增强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迁移能力),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揉成一股合力,朝着学会学习这一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