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法_跨文化论文

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法_跨文化论文

试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跨文化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跨文化交际学既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门具有浓烈的实用价值色彩的应用性学科。如果说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霍尔(E.T.Hall)于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可称为这门学科园圃里盛开的第一朵报春花的话,那么,进入60年代以后,这门学科园圃里则呈现出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可喜景象。文化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行为科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家、人际关系学家等纷纷从不同视角展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量研究著作如雨后春笋般问世。我国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系统的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却尚未引起国内外学者足够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廖若晨星。笔者认为,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方法的研究,是关于这门学科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任何学科的创建和发展都与研究方法密切相关。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科学发展的工具和武器,它为科研活动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许多理论上的创新往往是以研究方法的革新为契机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更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这是因为:

首先,跨文化交际学主要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尤其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操不同语言的人们相互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活动中要涉及文化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波特(Richard Porter )和萨莫瓦尔(Larry Samovar)(1988)将其归纳为三大要素:其一, 观察事物的过程,其中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世界观及社会组织;其二,语言过程,其中包括语言和思维模式;其三,非语言过程,其中包括非语言行为、时间观念和空间的使用,等等。可见,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要涉及到十分广阔的领域,牵涉到众多十分复杂的文化问题,只有在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下,才能在研究中面对错综复杂的语言文化系统,抓住事物的全局和本质,取得实质性进展。

其次,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涵盖面很广的综合性学科,其中影响最大、关系最密的主要有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这些不同学科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时各有其研究方法。如文化人类学家都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通过搜集和分析大量的跨文化交际实例,阐明不同文化模式的特点;社会心理学家通常使用心理学的实验和研究方法,通过大量实例,对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作定量分析和正确的描述;社会语言学家主要运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统计调查以及标本采集式的材料积累,揭示语言与阶级、与地域、社团等的关系,阐明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语言手段与非语言手段在交际中的作用等问题;传播学家则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研究文化差异对于传播过程以及效果的影响。各门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们各有其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富有特色的研究方法。但是,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虽然要涉及到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等学科,但它不是这些学科的简单组合,其研究方法也不是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的简单移植和拼凑,而应根据这门新学科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学科内容,总结提炼出有助于学科发展的新的研究方法。

最后,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相比,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有着特殊的难度,这也决定了这门学科研究方法的特殊重要性。这主要在于:其一,学科涉及面广,既要涉及到不同的文化系统,又要涉及到由不同文化系统支配和影响的不同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信仰、礼仪习俗和不同的语言方式、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诸多复杂现象,限于各方面条件,不大可能经常作跨国研究,这无论对于分门别类的研究,还是对于系统整合研究都存有相当的难度。其二,语言与文化是动态发展的,对于一个文化系统而言是这样,对于另一个文化系统而言也是这样。语言与文化系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是很难事前预测的,不能象气象学家那样可以精确地预测潮涨潮落的时间和空间,象天文学家那样精确地预测哈雷彗星在某个时间和空间里重新出现。在一定时期研究得出的结论,随着时间的变迁,往往显示出其不确切性。其三,就研究者而言,他是本国文化的产儿,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造就了他,在研究中往往不自觉地受到本国文化的支配,受到这种文化所维护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制约,无形中积淀形成的思维定势使其研究难以完全持超然的立场和观点,从而使研究做到完全客观公正,符合实际。正由于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困难,更需要探讨研究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能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提供相对稳定而又行之有效的工具系统,为人们从知其然到更知其所以然提供认识的指南和应遵循的基本范式。

三、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任何学科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不同学科之间都存在着具有普适性的研究方法,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在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中也可以借鉴和运用。跨文化交际学具体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这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内。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行之有效的基本的研究方法有:实证分析法、比较对照法、系统整合法、本质揭示法和追根溯源法。

(一)实证分析法。这是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实证分析法要求研究者从客观的文化事实出发,重视调查研究,充分地占有各种材料,分析它们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行实证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有实地调查观察、定量分析、统计资料和数据分析、电脑模拟和处理、模式构建等等。

当代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日趋频繁,信息传播的速度和频率增强,新的情况不断出现。就拿英语词汇来说,在莎士比亚时代记录下来的英语词汇约有14万个词,而通过短短300年的发展,现在的英语词汇已突破50万个单词。 根据《巴恩哈特词典伴侣》(The Barnhart Dictionary Companion )杂志的统计,每年进入其计算机数据库的新词和新义达1500—1600个之多。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求真,而求真必须如实地面对客观事实。大量新的事实应进行新的概括和说明,只有采用实证分析才能保证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理论说明的真实性,才能使不符合实际的旧结论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

在我国不少关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论著中,常这样举例说明中西文化差异的招呼语:中国人见面时常说的话是“吃过饭了吗?”“你到哪里去?”而笔者最近调查发现,这类招呼语在我国城市已十分少见,而大量听到的招呼语是:“你好!”“早上好!”“上班啦!”“下班啦!”等。

谈到中国人的性格时,不少人将其归纳为礼让有余、谦虚过多、性格内向、拘谨自制,不敢公开称赞自己的长处和突出自己,以免有骄傲和狂妄之嫌。而这种概括与当代青年人的实际已显然不相符合。据笔者调查发现,当人们受到夸奖时,原来常用的“哪里,哪里”,“过奖了,不敢当”等谦词已开始让位于落落大方的“谢谢”声。

谈到中西方人际关系时,人们往往认为,中国人人际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浓烈,人与人之间常彼此关照和爱护,日常交往中彼此问寒问暖,相互间过问生活中的私事。而在西方家庭中,夫妻、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均是冰冷的金钱关系,缺乏应有的人伦情谊,在交往中重业缘,轻血缘,亲情关系较淡漠,不愿关心帮助别人。对这种情况的概括如果说在70年代以前是基本贴切的话,那么,在今天已很难说明真实的现实问题了。

无论在中国或者在西方,不少禁忌现象是可变的。论及禁忌,人们往往引用这样的事例:在英美等西方基督教国家,“13”这个数字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会给人带来不幸。船只启航,飞机试飞,不便在13日这一天,居民门牌号码没有13号。其实,今天这一数字的禁忌在西方较为淡化。船只启航,飞机试飞对于13日这一天已不在乎。笔者去年在英国剑桥学习时,房东的邻居门牌号码就是大大的“13”。饶有趣味的是,在中国一些南方地区,由于乌龟背上有13个圆点,出于某种联想,人们对“13”的数字倒非常忌讳。

“隐私”观念也在改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英国除工资、年龄不能问,而对婚否、政治态度、宗教信仰等则并不守口如瓶。而在我国“隐私”观念却明显增强。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我国35岁以上的人,对工资状况、宗教信仰等大多不愿意明确告诉别人。

实践充分表明:其一,文化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语言与文化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固定不变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其二,文化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并非所有中国人的招呼语、问候语都是一种刻板的形式,并非所有西方人的言行举止都是千篇一律的;其三,文化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任何民族、国家的文化虽然都具有本土性,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增多,不同的文化系统在交流中会互为补充,互相吸纳有利于自身的异域文化,文化间的融合现象会越来越多;其四,跨文化交际研究者都要受本国文化的影响,受本国文化所维护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制约,有些结论会带有或然性和片面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检验、丰富和完善。因此,只有通过实证分析,才能确保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的客观真实性。

(二)比较对照法。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决定了比较法是一种必用的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比较对照法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根据一定的规则,把彼此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类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对照,以辨明其异同和特点,并从中发现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方法。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共通的基础和层面。从人类文化的产生来看,无论是希腊、埃及,还是中国和印度,四大文明都源于对构成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探求和解释。由于这种探求和解释的不同,出现了以四种文化为源头和代表的多元文化的滋长和分野。而随着全球多元文化交流的增多,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文化既是同质的又是异质的。文化同质与异质相互统一的事实也是比较对照方法的根据和基础。不同文化间完全同质,就没有比较对照的必要;不同文化完全异质,就失去了比较对照研究的可能。

跨文化交际中的现象错综复杂,多种多样,比较对照也要从多方面入手。既可以进行纵向的比较对照,如按照文化的历史发展线索和阶段,按照历史进程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行比较对照,寻求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又可以进行横向的比较对照。如对同一时期不同的文化特点和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对照,既找出其同中之异,又揭示其异中之同;还可以进行斜向的比较,即超越时间的跨度,将处在不同时期的跨文化交际现象进行比较对照,如将当代中国的文化交际现象与西方60年代、70年代或80年代的文化交际现象进行比较对照。

比较对照时,可以将综合的和专题的结合起来。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运用综合的比较对照法,就要从人类文化这一整体出发,探索各种文化支系统的现状、发展和未来的趋势以及规律等重大问题。专题比较对照,则将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到的各种问题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如对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各种文化环境如制度、习俗、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消费方式、社会心理、精神状态等进行专题的对比研究。通过综合比较对照与专题比较对照的有机结合,实现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反复,使研究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运用比较对照法应注意下述几点:

其一,不能停留在和满足于文化差异现象的枚举和具体问题的陈述上,而应从内在联系和本质上作深层次的分析。其二,比较对照必须适当,要弄清用来作比较的材料是否能说明不同国家文化的特征。如有的学者将西方注重隐私和中国不太注意隐私的比较对照中,得出这是西方重人权而中国轻人权的结论,这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其三,要坚持文化对等性原则,既不能认为任何一种文化是绝对优越的,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化看得高于一切。正如巴黎国家科研中心社会科学跨国性比较研究计划主任埃德蒙·A ·莱尔在《跨国性的比较研究》中所指出的:“当一个观光者从高塔上观看美景的时候,他看不到塔本身,也看不到他视角中的某些盲区。为了匡正这种观点上的差异,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采用另一种文化观点,进入另一种精神状态和思想方式,学会象当地人那样观察那个国家,而且用那个国家的老练观察家的眼光来重新考虑自己本国的问题。”(注:参见《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6年第3卷,第1期第28页)

(三)系统整合法。文化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涵盖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从内容上看文化有物质、精神和行为之别;从结构层次上看,文化有表层、中层和深层之分。因此,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必须运用系统整合的方法,从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把握问题。将宏观整体的鸟瞰与微观局部的剖析结合起来,拓宽研究思路,获得新的发现。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科学的系统整合,应遵循从普遍到特殊的原则,将文化的宏观系统和微观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整合研究,具体而论,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首先,从类文化的视角入手进行系统整合。任何文化体系都不是孤立封闭的,它们的独立性都是相对的。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往,不同语言世界间的相互交流、融汇、渗透,相互间的取长补短,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从系统的角度,将多元文化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进行研究,能有效地改变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模式框架狭窄、思维指向单一等缺陷,能多视角、多侧面、全方位地揭示对象本身所固有的丰富多彩的联系。

其次,将多元文化作为构成类文化系统的各自相对独立的分支系统予以系统整合。在研究中将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从整体中抽取出来予以考察,既进行纵向的历时态分析,又进行横向的共时态分析,并将历时态分析和共时态分析结合起来,从整体上了解多元文化各自的特色、本质和规律。

最后,将多元文化分支系统中各自的文化现象视为更小的系统进行整合研究。例如,可将语言视为一个系统,研究语言中音、形、义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使用不同语言的文化群体中惯用的交际策略等问题。又如,副语言现象和非语言交际行为都可视为一个个系统。研究副语言系统中音调、噪音、音量等语言交际伴随特征以及手势、动作、姿式、体距、目光接触等非语言交际行为。此外,还可用系统整合的方法揭示在不同文化孕育下具有个性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宗教情绪和民族性格等等问题。

(四)本质揭示法。跨文化交际涉及错综复杂的多种多样现象。认识现象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脱离对现象的认识就无法达到对本质的认识,但是科学研究不能局限于、满足于对现象的分析上,而应把现象作为认识本质的向导,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分析去捕捉事物的内在本质,认识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在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中运用本质揭示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本质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人性的普遍性和各种具体的价值尺度,如真、善、美、利等标准对于全人类的普适性,文化具有普遍性的一面。但是,不同的文化体系均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独特的根基和土壤,都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个性,文化又具有特殊性的一面。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既不能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特殊性而否定文化的普遍性,又不能因为文化的普遍性而无视不同文化的特殊性。坚持文化的本质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观点,才能更深刻地说明文化的本质。

其二,本质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关于对中西文化价值观的揭示,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跨文化交际研究者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认为西方文化价值观是以个体为本的个体主义价值观,而中国文化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许多文化差异现象均可以从中得到说明。其实,这一结论也并非完全是绝对的,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看,这种概括都具有相对性。看不到本质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性,就会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么绝对化,要么模糊化。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或是在两个毫不相容的绝对对立的两极中思考问题,或是在抹煞事物差异的纯相对中观察客体,那就会对本质的理解失之偏颇。

其三,本质是静态性与动态性的统一。跨文化交际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不断改变着具体形态。而本质则是相对平静和稳定的,它不会象现象那样变动不居,令人不可捉摸,具有恒定性和守常性的特点。然而,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永远不会停止自己的脚步的,追随实践脚步前进的文化也要不断超越自身,因而文化的本质又是动态性的。对昨天文化本质揭示的成果不能说明明天,对文化本质的揭示应不断进行。

(五)追根溯源法。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运用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在对文化现象进行横向的共时态分析时,进行纵向的历时态研究。在对现实文化现象透视的同时,追踪这些文化现象的历史缘由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和阶段中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与其不同的地域生态环境、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密切相关。因此,在追根溯源的研究中需要涉及这些方方面面不同的因素。

其一,从不同的地理环境入手追根溯源。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看问题的方位和视角有时会有很大甚至巨大的差异,出现对同一现象“见仁见智”的不同看法。例如,对同一自然现象东风和西风的看法,中国和英国是截然相反的,中国文学中历来歌颂东风而贬斥西风,而在英国文学中则相反。追根溯源,这是由地理位置和气候差异造成的,中国西部高山,东临大海,故有“西风凛冽”和“东风送暖”之说。英国西临大西洋,东面欧洲大陆。东风从欧洲大陆吹来,正如中国的西风。而西风从大西洋徐徐吹来,恰似中国的东风。怪不得英国诗人John Masefield会欢欣鼓舞地说:“西风吹时,百鸟争鸣……春天在西风中到来。”

其二,从不同的历史背景入手追根溯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封建社会形态完备的国家。中国的封建社会比欧洲的封建社会要长一千多年。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是糟粕都会对现代文化产生影响, 都会在现代文化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烙印。 欧洲自14世纪下半叶兴起人文主义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家所主张的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广为流传,这些思想在资产阶级执政后,又从法律上加以肯定,成为积淀在人们头脑里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定势和信条。不追根溯源这些历史背景,就无法正确地说明现实生活中各种中西文化现象。

其三,从不同的文化传统入手追根溯源。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离开传统,文化无法传承与运转。一部人类文化史实质上是一部文化的不间断的延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在研究现实文化中,只有不断反思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加以对照和比较,才能正确地探求不同文化的发生之源和发展之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儒家、道学以及中国化了的佛学为主要思想资料基础上形成的。西方文化则是古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合流。如果不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传统各自的特点以及本质属性、基本思想,就无法正确说明跨文化交际中的诸多历史的和现实的问题。

其四,从不同的宗教信仰入手追根溯源。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产生不同的宗教信仰。西方文化笃信基督教,基督教自从被罗马帝国的统治阶级奉为“国教”以后,在西方国家取得了长期的专制统治地位。中国的宗教信仰是十分庞杂的,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各种民间宗教并存,不少人同时信仰多种宗教。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如果缺乏神话和圣经方面的知识,就无法了解西方文化。希腊神话和《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泉,已渗透到西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进入了日常用语。“auroral ”(黎明的)是由罗马神话中曙光女神Auroral衍变而来;“tantalize”(使干着急,逗弄)起源于希腊神话故事;“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Pandora's box ”(潘多拉的盒子)等出自希腊神话的典故;

出自《圣经》典故的“TheGarden of Eden”(伊甸乐园)、“Noan's Ark ”(诺亚方舟)、 “Olive branch”(橄榄枝)等已成为西方社会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而不了解中国的宗教文化,如道教文化和中国化了的佛教文化,也就根本不懂得“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为了打鬼,借助钟馗”、“尼姑思凡——心野了”、“不二法门”、“口头禅”、“牛郎织女”、“临时抱佛脚”等词语的含义。因此,对中西宗教文化没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就无法深入。

在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中,还有多种多样具体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要不断地加以总结和应用。正确的研究方法的价值诚如弗兰西斯·培根所说:沿着正确路线走的跛子,甚至会胜过没有确定方向乱跑的人。但是,不管方法多么尽善尽美,也无法保证在研究中获得百分之百的成功,而且也没有一劳永逸地运用于每个人和每个课题的万能方法。方法固然重要,应用方法的实践经验更为重要。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各种基本方法也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而是有机联系、互相补充的。

标签:;  ;  ;  ;  ;  ;  ;  

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法_跨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