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后,工会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中国工运学院课题组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工运论文,大连论文,总工会论文,经济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入世,是向世界宣布将全面推进市场经济。当然,市场经济有各种各样的形式。 目前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比较成功的主要有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以德国为 模式的社会市场经济;以日本为代表的计划市场经济;以瑞典为代表的福利市场经济; 还有就是正在实验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说各种市场经济模式有什么共同点 的话,那就是都在寻求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问题,或者说,各种不同的经济模式,反 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国对寻求效率与公平的不同解决方式。
中国入世对工会的影响不是直接产生的,只能通过经济这个中介与工会发生关系。因 为贸易,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易活动,它不直接与工会发生关系,它只能通过社 会经济这个中介影响工人、影响工会。
一、经济全球化对工会的挑战
1.工会是调节劳动要素供需关系的产物。
按传统的观点,工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工人运动的产物,这是从政治学角度来讲 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一般说 ,这是对的。但是,这还没有说在根本上,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劳动关系。因而,在谈 到工会的调节作用时,只说“工会在经济关系方面的调节作用,主要是对劳动关系的调 节”,没有说清楚工会靠什么来调节劳动关系。从根本上说,一切经济问题,都可以归 结为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工会是劳动关系的产物,是什么样的劳动关系呢?是劳动要素 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工会是调节劳动要素供需关系的产物。是站在工人一方,通过对劳 动价格的议价来调节供给与需求关系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市场都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类。在一 个需求、供给平衡的完全竞争市场,劳动力价格是一个供需双方都不能对它施加影响的 均衡价格。在一个现实市场上,劳动要素需求即资本所有者一方,总是希望把一个完全 竞争的市场变成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垄断市场。这样就可以打破要素市场的均衡价格。为 了打破需求方的价格垄断,工人们认识到团结起来的重要性。工会便是工人们组织起来 打破资产所有者垄断劳动要素价格的最好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会越来越成为 平衡劳动要素市场价格的抗衡力量。
工会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主要是以集体议价取代个人议价。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要素 市场中,资产所有者有一条明确的行动原则即利润最大化。但是,工会在经济上的战略 目标却不止一个。例如,工会可以以扩大会员的就业为目标;或者以争取会员总收入的 最优化为目标;还可以选择只为掌权的集团利益服务为目标,并利用罢工为要挟手段, 将这个集团的工资定在更高的水平之上。然而,工会的每一种选择,都会受到相应的限 制。下面我们从供给、需求曲线的关系来具体看一看工会的战略选择及其局限。
如图1可以看出,要提高工资率,就必须限制就业量。供给曲线由S向左移动到S1,工 资率则由W提高到W1,但就业量必须由Q减少到Q1。要使供给曲线作这样的移动,工会不 是限制工人参加该工会,就是限制非会员得到工作岗位。在西方一些国家,手工业工会 曾经规定很长的学徒期,一般不增加新会员,只有等老会员死后才进行补缺,会籍一般 由父辈传给子辈。工会如果选择以增加会员工资为其战略目标,并且不直接限制劳动就 业量。
如下图2所示,工会要求工资从W增加到W1。在W1,劳动供给量大于劳动需求量,多余 的劳动量为Q1至Q2。在这种情况下,工会可以采取两种策略,一是对于富裕的劳动量, 工会不予过问,而是让企业主自行处理;二是设法阻拦那些为本行业高工资所吸引前来 寻求职业的其他工人。在西方,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工会要求增加工资的方式,如美国 汽车联合工会和矿工联合工会就曾经采取过这种方式。
如果工会选择以“扩大就业量”为目的,则工会需要把劳动需求曲线向右边移动。
如上图3所示,如将劳动需求曲线由D向D1移动,即扩大就业量,则工资率就会相应地 从W增加到W1。工资率的增加,必然要带来产量的增加。工会怎么办?工会面临两种选择 :一是协助雇主为产品作广告,使产品更具竞争力,以促进销售量;二是设法通过立法 高筑关税或抵制进口货,以保护工会所在行业不受冲击。1999年底世贸组织的西雅图“ 千年回合”谈判期间,美国劳联—产联组织的示威活动就是如此。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 工会也采取这种战略,阻止中国入世,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有的甚至要挟政府滥行反 倾销权利。
由此可见,工会可以通过集体议价能力,将工资提高到超出完全竞争的水平。但是由 于劳动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因此只能在减少劳动就业量的情况下提高工资。
很显然,工会既然是调整劳动要素供需关系的产物,那么,工会的一切活动就必然受 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束缚。工会无论对其战略目标做何选择,都要受制于市场供给、需求 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工会的这种局限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2.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工会的调节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要素资源的格局,尤其影响了劳动要素在世界范 围内的需求和供给关系。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削弱了工会在双边垄断中对劳动供 给的控制能力,使跨国公司有了规避工会垄断劳动卖方市场的法子。跨国公司的大规模 扩张,直接削弱了工会对传统劳动市场的控制,他们可以绕开本国工会控制的劳动供给 市场,到劳动力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去办厂。如果说,保持劳动要素买方垄断优势是跨 国公司经营的内在动因,打破工会控制的卖方市场则是西方企业选择跨国经营的外在动 因。换句话说,跨国公司是资本对付工会的现代手段之一。
3.经济全球化凸现了各国工会的竞争。
伴随着工人阶级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工人、工会经历了竞争、联合的过程。它使工人 们认识到,只有组织起来、联合起来,才能增强自己在劳动议价中的地位,增强本组织 在劳动议价中的竞争力。分散——竞争——联合,反映了传统工业社会工会发展的历程 。
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使工会在更高层次上又遇到这个问题。历史在重演,不过是在更 高基础上的重演。资本通过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来调节劳动要素的供需关系,从而也 在世界范围内挑起了各国工会围绕劳动供需之间的价格竞争。发达国家工人的高工资、 高福利,使他们在世界范围内劳动要素的价格竞争中失去了部分优势,尤其在劳动密集 型产业方面,因而提出国际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当前,并存的三大世界工会组织 (世界工会联合会、世界劳工联合会、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还不足以协调和消除这种竞 争。
4.中国工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加入WTO,将推动中国市场经济更快地发展,也为中国工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长期以 来,中国工会的工作方式与机构体制基本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一切生产要素都由国 家统一调配,工会逐渐失去了调节劳动供需关系的基本功能。新修订的《工会法》首次 明确规定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这将使中国工会有了明确的发展方 向,因为“职工合法权益”的基础是工人的经济权、生存权。工会只有突出自己的工作 职能,才能赢得广大职工的信赖。
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会,工会是在市场经济中建立的,工会也只有在 市场经济中才能发展。离开市场经济,工会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二、经济调整与工会战略
80、90年代以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调整、重组已成为欧美企业发展的战略 重点。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1]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分为三个 系统: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而产业结构调整是贯穿整个“十五”经济发展 的关键。
1.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成本。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包括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及服务产业之间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 也包括各产业内部行业间资源要素的重新协调。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首先就涉及到劳 动要素的重新配置,这意味着过去劳动要素的供需平衡将被打破,新的供需关系将要建 立。打破旧有劳动要素的供需平衡,伴随大批劳动力将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转移,也将 出现大批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加入WTO是否会助长结构性失业?回答是肯定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结构性失业。 但我们可以把结构调整对未来10年就业的影响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
在入世的头五年,一是由于国际竞争的压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加大力度。这预 示着国有经济在多数工业行业的撤离速度将加快,也必然伴随着企业大量裁员和转岗问 题。据国家统计部门测算,今后五年,失业职工每年将在1000多万人上下,而每年能吸 纳新增劳动力约800多万个,两项相抵,每年失业人员将在200多万上下。[2]二是农村 产业结构的调整,将造成1.4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城镇就业的巨大冲击,[3]很多企业出 于“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的驱使,将首选农民工,甚至出现农民工替代城镇在职 职工的现象,这将使城镇失业人员额外新增300—400万左右。[4]三是随着2003年临近 ,大量过去下岗职工将陆续脱离企业再就业中心进入劳动力市场。这部分职工将加入城 镇失业大军,估计将在350万人左右。综上三项相加,“十五”期间,我国每年将新增 失业人员800~950万人;我国失业率将比目前登记失业率提高7~8个百分点,达到10.2 %~11.5%,失业总人数在1150~1300万上下。在这样的前景下,中国城镇就业无疑将雪 上加霜。
入世的第二个五年即2006年后,随着中国入世后各项承诺权益的逐步兑现,中国经济 将面临国内与外贸两大发展机遇。进出口贸易额将从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 9000亿美元左右;这意味着GDP每年多增加1个百分点。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将进一步提高,预计达到0.2左右(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0.37),从理论上推算,那时,每年能比入世前大约再增加500万[=7%×(0.2-0.1)×7亿] 就业岗位。上述两项相加,2006年后,每年能够比入世前平均增加大约600万个就业岗 位;城镇失业率将降至4.9%——6.2%之间。
为此,政府必须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成本分为机会成本与会计 成本。会计成本是会计师在帐簿上记录下来的成本。会计成本不能用于决策:一是因为 它属于历史成本,而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二是会计成本只反映使用资源的实际货币支 出,没有反映为使用这些资源而付出的总代价。所谓机会成本,也称为经济成本,即指 因为使用这一资源而不得不放弃的其它利用可能带来的最高的价值。投入品的历史成本 则是购置这一投入时支付的费用,比如,如果一项资源既能用于甲用途,又能用其他用 途,如果用于甲用途,就必须放弃其它用途。那么资源用于甲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被 放弃的其他用途本来可以得到的最高价值。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成本,至少应该由三项组成:一是由结构调整造成损失的劳动资 源如用于国民经济其他生产所能创造的最高价值;二是加上由于失业、下岗职工收入减 少而导致的社会消费支出的直接减少;三是加上由于失业、下岗心理“恐惧”对全社会 消费心理影响所造成的社会消费支出的减少。
机会成本三项的计算方法:第一项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缺口(GDP gap)来表示;(注: 国内生产总值常用来计算失业的经济损失,它是潜在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之差。)第二项可以当期失业下岗职工消费支出的减少来表示;第三项心理“恐惧”对 全社会消费心理影响所造成的社会消费支出的减少则较难计算。因为这种影响主要影响 到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我们用城镇居民预期消费支出与实际消费支出之差来计算。
三项相加,2000年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成本至少应在26700亿元以上,占全年GDP总量 的30%左右。(注:实际只是前两项相加,第3项暂时还难以计算。)
2.产业调整与工会的付出。
产业调整工会付出的经济成本是什么呢?是工人失业、下岗?会员的流失?的确,90年代 中期以来,工人失业、下岗加剧,会员流失严重。
全国职工人数从1981年的0.8亿发展到2000年的2.03亿,工会会员的入会率却相应地从 83.6%降至51%(注:此处指2000年的职工数,与黄河涛“加入WTO对职工就业、职工权益 的影响与工会的应对”一文中的城镇单位、企业及乡镇企业、乡镇私营企业中,有资格 加入工会的劳动者人数的统计口径不同。)。
产业结构调整中,工会付出的成本是大批工人的失业、下岗?是工会会员入会率的降低 ?都不是!工人失业、下岗是政府付出的机会成本;中国入世,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是 其前提。竞争力首先是与效率、成本联系在一起的。提高效率,就要减少劳动量的需求 ,即减员增效。这是政府行为,是工会所不能左右的。
工会入会率的降低,一方面由于大批工人的失业、下岗造成。从1993年到2000年的8年 中,我国下岗职工累计达5713万人(注: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如以50% 的再就业率计算,截止2000年底,未就业的职工仍有2856.5万;由于再就业职工一般都 是从建有工会的国有企业到还没组建工会的民营、私营企业,或从事个体、社区服务业 等,加上3.1%的登记失业率,可以说,8年间,中国大陆工会会员至少流失3500万人左 右。
入会率降低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大批新生职工涌向了非公有制企业,它已经占到现有全 国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从统计的角度讲,符合进入工会的职工人员数量一下子就从19 81年的0.818亿升到2000年的2.032亿。往宽了算入会率只有51%。但是,它也说明,有 近半数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工会的保护。
这并不是说工会不应该阻止工人失业、下岗。只要能够减少工人失业、下岗,工会都 应该出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工会的现实状况。工会是在“上级工会和同级党委领 导下”“依法独立地开展工作”。工会能做到的应该是让失业、下岗职工通过培训尽早 重新上岗;让破产、兼并企业职工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如果说,政府改革、调整付出的机会成本是使中国经济从将要濒临崩溃的边缘冲出来 ,国有企业解脱困境,融入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代价;那么在这个进程中,工会付出的 成本则是使工会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下解脱出来,使工会走上真正发展的道路。 所以,在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中,工会付出的经济成本远远小于得到的。
3.工会的战略调整。
中国工会与政府、企业行政有一种天然的亲密性,这是中国工会的特点。但是,这种 亲密性也容易淹没工会“依法独立地开展工作”的独立性。现实很有趣,无论中国工会 或是西方工会,都面临一种“围城效应”:西方工会正在探索与政府、企业建立伙伴关 系的机制;而中国工会则需在改进与政府、企业行政传统合作关系的同时,探索建立“ 依法独立地开展工作”的保证机制。不然,维护工人的利益就将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工 会领导的个人素质。
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工会的调节能力。政府的干预作用不断加强,已经呈现出世界性趋 势。中国工会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认清世界各国工会发展的普遍趋势, 抓住时机,调整工会战略。
三、研究游戏规则,维护工人权益
各国工会在劳动市场价格上的竞争,最集中地反映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待国际 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是否挂钩的立场上。工会如果不研究、熟悉国际劳工标准和国际贸 易的条款,则难有正确的取舍。近年来,关于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特别 是在国际贸易中引入“社会条款”的问题,不仅引起了世界各国工会的注意,也引起了 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关注。
1.提倡接轨,反对挂钩。
我们赞成接轨,反对“挂钩”,理由有三:一是基于对工人权益在基本价值观和普遍 性上予以充分尊重与肯定,同时又提倡实现这种价值观机制保障的多样性。二是如果我 们研究一下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就会发现提出“挂钩”不仅忽视了世贸协定的游戏规 则,而且没有严格区分“挂钩”与“接轨”的不同含义。工会从维护所有劳动者的基本 权益出发,应该提倡、敦促企业的用工标准和安全卫生标准与国际劳工标准尽早“接轨 ”,并建议、协助政府开展对国际劳工标准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应对政策研究。当绝大多 数发展中国家都实现“接轨”后,“挂钩”也就水到渠成。三是在国际双边与多边贸易 中,所谓“挂钩”并无实质意义。因为在贸易纠纷中,国际贸易纠纷所要解决的只能是 双边或多边贸易交易是否公平的问题,而不会是劳工权益是否公正的问题。
2.利用WTO缺陷,维护企业正当权益。
与发达国家发生的贸易摩擦,成为困扰中国外贸发展的一大难题。其中较为明显的就 是西方国家滥用反倾销概念,排斥中国商品进入。从1979年以来,我国产品已累计遭受 近400起反倾销起诉,直接损失100亿美元以上。按增加1000亿美元的产值可以增加400 万个就业机会计算,仅被反倾销起诉的损失,我国就相当于丢失掉40万人以上的就业岗 位。
我们为什么老被反倾销?根本原因是我们仍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正是WTO条 款本身的缺陷。根据WTO条款,确定进口国产品是否倾销,主要的是看其出口价格是否 低于其“正常价值”,即在国外的销售价格低于其在国内的销售价格。而WTO在确定“ 正常价值”时,采用了两套标准:对于市场经济国家,是与该出口国国内市场的价格相 比较;对非市场国家,则采取“替代国”、“类比国”的做法。它隐含的潜台词更是: 倾销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必然行为。因此,当面临反倾销官司时,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企 业就处于先天不平等的地位:你事先已被假定有罪了,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 钱来证明自己无罪。如此一来,企业的运营成本必定增加,即使官司赢了,企业竞争力 也会被削弱,裁员是企业必然的反映。
美国起诉中国铸铁件倾销,美国商务部指定的替代国是日本,用日本的生产成本同中 国相比;我国彩电行业在欧盟被反倾销,欧盟选的“类比国”是新加坡,新加坡的劳动 力成本是中国的20倍都不止,以它为参照,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立即化为乌有。
或许有人说,我国已经入世了,这种非市场经济的不公平待遇是不是该结束了呢?现在 还难以看到这样的前景。根据中美贸易协定,中国加入WTO的15年内,美国针对非市场 经济国家的反倾销法对中国进口产品仍然适用。美国用来判断中国产品是否倾销的办法 (即第三国参照)保持不变。中欧协议的内容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是根据WTO的原则,中 美协议适用于任何一个WTO成员。反过来,中欧协议也适用于所有成员。
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WTO的缺陷既然别人能利用,我们也照样可以利用。在这点上, 企业与工会(工人)是一根绳子上的两只蚂蚱,利益拴在了一起。维护企业的利益就是维 护工人的利益。因而,工会应积极支持企业。在这里,工会大有作为:一是工会积极配 合、参与企业行政尽快完善企业运行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 约束的独立法人。如美国《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判断标准中, 其中一条就是以“政府与工人在工资上自由谈判的程度”来划线特别是有出口经营权企 业的工会,更应该充分抓住这个机会,尽快建立职工权益的保障机制。二是工会应积极 支持企业站出来应诉。因为起诉国裁决时,工会的意见常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况且 ,我国政府主张的是“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一旦裁定对方起诉成立,企业将受罚 5年,如果有必要还会延长5年,所以,不积极应诉将会连锁被罚10年。实践证明,这意 味着企业从此将退出这个市场。三是积极支持企业对同类产品泛滥进口我国提起反倾销 起诉,而工会的支持也将会起很大的作用。
3.放眼国际经济,拓展工会工作。
尉健行同志在2001年5月与工运学院教师座谈时指出,工会“对经济方面的问题注意不 够,研究不够”,同时指出,工会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不要封闭地搞,要放开眼界。 要关注和加强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其对我国工会工作的影响,提出我们工会的 对策和社会主张。并特别强调,对经济方面“要加大这方面问题的研究”。[5]工会应 研究国际经济,培养自己的专门人才,针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及时预测,提出应对, 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规避不利于工会及工人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