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及其引发的思考_经济研究论文

独创性: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及其引发的思考_经济研究论文

原创力: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及所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增长论文,日本经济论文,原因论文,关键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经济的腾飞,为世人瞩目,但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步入90年代以后,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持续时间之长打破了日本战后历次衰退的记录。1991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由上年的2.2%跌至1.1%,在此之后,连续3年时间,实际增长率一直在零左右徘徊,呈现明显的“0增长”,陷入谷底的日本经济,总也不能形成令人满意的势头,而是走走停停,时起时伏。虽然1996年全年的实际增长率达到3.0%, 但进入1997年,其增长速度又明显转慢。据民间研究机构预测,1997年度实际增长率只有1.3%。与1997年活力明显增加的世界经济比较, 日本经济仍处在不稳定的状态,其经济竞争力也从第4位下降到第9位。日本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经济缺乏原创力所致。所谓经济原创力是指: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它具体表现为该国家或地区在新思想、新概念、新技术、新发明创造等方面的贡献。

一、美日经济体制比较

美国经济却在创造奇迹,奇迹已持续了84个月。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运行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低通货膨胀与低失业率并存,并保持长时间的增长势头。

(1)财政赤字

美1996年财政年度中,其预算赤字比1995年下降了550亿美元, 赤字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1.6%,而日本则为4.1%。居美国国会联邦预算委员会透露,至9月30日为止的1997年财政年度中,美预算赤字低于300亿美元,创11年来最低点。一个小插曲印证了以上事实:1998年2月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向国会提交了1999年财政年度联邦预算报告时,专门在一块上方写有“1999年度联邦预算赤字”字样的黑板上划了一个大大的“0”,还追加了个惊叹号。这预示着美国在30 年来第一次实现了政府开支的平衡。

(2)失业率

美失业率已从1992年的7.4%降至去年的4.9%,接近完全就业水平,5年中共创造1070万个就业机会。日本公布的失业率虽然只有3.3%,但有关人士估计,如把隐性失业计算在内,1996年失业率超过7%, 据日本帝国数据库发表的1997年度上半年(4月—9月)全国破产企业的统计显示,与1996年同期相比破产件数增加了11.7%,达到7906件,其中包括著名的八佰伴公司(日本)。仅从上半年度来看,1997年的破产件数是1986年(8881件)以来的最大值。企业破产的加剧,使日本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3)国际竞争力

1997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国际竞争力排行榜显示,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名列第3,位于新加坡、香港之后,日本则从第4 位跌至第9 位。1996年在全球1000家大公司中,美国创纪录的占了422家(1995 年为396家),占这1000大公司资产总额的46%。 自从美国《商业周刊》1988年给世界最大公司排列名次以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名列榜首。日本公司和银行的地位明显下降。1988年,日本在全球100 家大公司资产中占48%,它们的总资产比各单位美国公司的总资产多60%。1996年,日本公司的比重下降到23%,美国大公司的总资产比日本大公司多95%。据1997年6月30 日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确定的世界最大上市公司排行榜中,居前10位的,美国为7家,日本为2家,而在1995年、1996年日本分别占有5家、3家。

二、 “经济原创力”——影响美日经济力量对比的重要原因之一

世界经济论坛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创造人均持续高速经济增长的能力”,竞争力愈强,创造财富能力也越高。竞争能力随阻力减少而增强,随活力发挥而增强,随实力增大而增强。它不仅追求经济上的繁荣昌盛,更要达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世界经济论坛所采取的方法,是用经济的开放程度、政府作用、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的质量、技术水平、企业管理质量、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以及政治司法制度的健全程度等8大类共155项指标作为尺度来衡量。美国一些学者为之制定了一个公式为:C=M×I×T。C代表竞争力,M代表心灵力量,I代表脑力,T代表科技。在这个公式中, 心灵力量M,脑力I就是一种原创力的体现。

引起美日经济力量消长变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美日科技实力、基础研究、新的产业技术开发能力的差距,即经济原创力的差距。

美国经济优势不在于丰富的天然资源与庞大的经济规模,而在于两个非常人性的资源:文化和知识财产。美国文化席卷世界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迪尼斯、耐克等公司挟着文化的优势,在全球授权生产产品,以文化为商品加值。这些文化与知识商品不但附加值高,而且很难被取代。美国的哈福、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学府,不断在科学出版物上贡献新概念与新知识;诺贝尔科学奖项绝大多数被授予美国学者,这也是其它国家无法取代的。奠基于文化与知识财产之上的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美国经济走上稳定发展之途;它已经取代传统周期性行业,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过去三年中,27%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高技术部门,相比之下,民用住房和汽车部门创造的产值分别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和4%。1996年,高达33 %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高技术行业(从互联网络蓬勃发展到直播卫星电视系统的崛起等,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新技术引导的经济发展的独特本质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始终能够在保持低失业率的同时出现出乎经济学家预料的经济快速增长和低通货膨胀。尽管出现程序员、网络技术人员以及其他高级技术人中严重短缺和相应的工资看涨现象,但是像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这类产品却不断下调价格以抵消通化膨胀的压力。

与美国强大的经济原创力相比,日本经济恰好缺乏的是原创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三、日本经济缺乏原创力的原因分析

(1)体制僵化,公务员队伍素质下降而未能发展原创力

虽然在日本对教育十分投入,但是教育体制有问题,仅注重机械式的学习,而不鼓励创造性的思维。日本的公务员大多是从学校门出来直接考进政府机关的,而日本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十分重视“社内培训”,重视“传统教育”。这种注重传统教育的“社内培训”模式的确可以培养出优秀的线上工作者与中级主管,却培养不出具有原创力的思想者,伤害国家长期的成长潜力,已不能适应当今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了。

形成于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的日本金融体制,具有政府在金融业中占主导地位等一系列特点,带有明显的“赶超型”特征。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80年代以来日本金融体制已开始变革,但始终因改革不畅及出现新的问题而在90年代的泡沫经济崩溃后,酿成危机,以致成为今日经济恢复和改革的主要障碍。其次,是巨额赤字暴露的财政体制的不适应。自70年代初石油危机以来逐步形成的“国债依存型”财政体制,历来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型财政政策的基础。1996年度一般政府财政赤字占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4%, 一般政府债务累计额占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达88.8%。过度的干预和保护不仅不能适应经济开放的要求,而且巨额的赤字也使政府的宏观调控难有作为。

时至今日尽管日本的贸易顺差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是其国际收支的特征是,商品进出口贸易为顺差,而服务收支(包括旅游)却为逆差。据1996年上半期日本的国际收支分析:日本在“智慧”和“技术”上是“赤字国”。作为智慧和技术的结果是专利权和著作权,日本同在这一领域占压倒优势的美国进行专利权和技术使用费的交易为2690亿日元的逆差,比前年同期增加27%。对西欧的逆差也增加了28%,为680 亿日元。

可以说日本过于偏重制造物品,然而现在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占整个产品价格的比例越来越低,附加价值越来越小。附加价值高的是概念与构想,而现在的日本仍然是构想与知识的输入地区。

(2)依靠技术进口却忽视了基础研究

过去,日本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传统”,就是在引进技术时,第一台机器设备是进口,第二台是仿制,第三台是自己制造。但如今,技术进步呈加快趋势,还没等日本人学会仿造美国的产品,美国人的新一代产品就已经又问世了,间隔时间往往不到半年,因此日本人总是处于学习阶段,却总也“赶不上趟”。据日本官方机构分析:日本的研究开发长期偏重于产业技术应用,其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术储备只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综合技术实力也只相当于美国的一半。日本长期以来奉行一种“追随着”的技术创新战略,注重利用别国的创造发明,然后加以改进,赶上和超过原创造发明国的技术和产品,自己很少搞开拓性的、立足于获得重大突破的研究开发。这是一条省钱高效的路线。但是,因为忽视基础研究和独创性研究开发,难免缺乏知识储备,也影响了其跨学科研究能力的攻克科技难关的科技队伍的形成。日本就显露了这个弱点。纵观高技术领域,日本在电子和新材料方面,有些具体技术领先于美国,但原技术都不是它的,近年来,有些技术的领先地位又被美国夺了回去。

90年代初,日元持续攀升。1995年美元对日元比价已突破1:80大关。日元的持续升值导致进口的扩大和对外投资的增加。如1995年8 月份的制成品进口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0%,其中家电汽车类增长尤为显著。进口的扩大,特别是制成品的大量进口,加剧了日本的内外价格差,推进了日本目前国内所谓的“价格破坏”运动,即打破原有的价格体制,大幅度降低价格,从而造成国内生产形势严峻的局面。日企面临的严重经营危机,迫使其不得不推行合理化等一系列经营措施,通过工艺上的改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这些技术改良在目前已面临许多困难:(一)因多次推行生产合理化,改良余地已很小;(二)不能带来全新消费,有时还可能适得其反,如日本家电产品的“高技术病”——功能过多反而不适用,其市场效应并不大。正当处于困境中的日本经济呼唤新的产业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吸纳那些应当从旧的生产技术中退出的资本时,日本企业因长期依赖进口技术的改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做法导致其自身技术基础薄弱,开发能力差等原因而迟迟没有新的产业技术的出现来推动日本经济的稳步发展。

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并且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1997年,中国在世界经济复苏、物价稳定、金融机构扩大资金供应而使企业生产活动更趋活跃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超过了1996年,达到10.5%。对外贸易方面,出口比1996年增加了13%,达到1700亿美元,进口增加8%, 达到1550 亿美元, 贸易顺差达到150亿美元。由于扩大对外开放、香港回归、外汇交易自由化、 投资环境的改善,外商投资也在增加,达到420亿美元。 面对我国经济展现的生机勃勃景象,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属于粗放型,是在东亚国家经济的影响下实现高速增长的,一直被经济学界认为具有“脆弱性”。虽然我国在许多尖端技术领域(如超导技术领域、生物工程领域、核能领域、火箭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并不落后,甚至在某些地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从整体技术结构看,我国却要落后20至30年;而且我国在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创造方面的贡献还太小,经济缺乏原创力,影响国家的长期发展。为了使我国真正成为一个经济大国,成为推动东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主体,培育、发展我国的原创力就势在必行,具体策略如下:

(1)加大投入,稳定基础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是产生新的科学思想的源泉,是不断取得新技术的保证。一个国家今天对基础性研究的投资就是对未来市场竞争力的投资。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日趋缩短,基础性研究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抢占关键学科中基础性研究的领先地位,就是抢占了该领域以及相关领域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在高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技术储备不丰、后劲不足,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技术储备,有自己的基础性研究。江泽民主席最近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也这样说:“基础研究很重要。人类近现代文明进步史已充分证明,基础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经济文化的进步,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加大对R&D的投入,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 提高自主开发的能力。这方面我们有自己的优势,但还做得远远不够,特别是在R&D 资金的投入上太小,应力争在2000年前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5%至2%,稳定基础性研究,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需要科技进步的带动,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国民经济有若干个几十年的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有后劲。因此,加大R&D的投资, 强调提高自我开发能力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加强对民族高科技产业的适度保护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现阶段的技术引进与日本战后的发展模式有相似之处,但在技术引进的先进性、及时性上还没有日本做得好,况且我国即使再扩大开放引进,发达国家也不会拿自己的高新技术让我们引进。因此,一味引进不是办法;发达国家对我国施加的压力,主要就在高新技术上,比如,向我国提出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之一是对外开放通信产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国有幸引进某一项高新技术所要付出的代价,必将是在相关行业永远受制于别人。所以,盲目引进不是办法。正确的措施应该是:适当引进,并加强对民族高科技产业的适度保护;

(3)培育有创造性的人才

要进行基础性研究,开发创造性的技术,在创造性新技术基础上创造新产业,国家就必须有在创造性方面杰出的科技人才。其次,要强化发展和获得科技人才资源的种种措施。在科技人力资源中,研究人员是核心部分。必须大力培育研究人员,为年轻研究人员提供从事各种研究的机会,促进研究人员的流动。尤其是必须培育能够主动进行国际水平研究的全面杰出的人员。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人才的培养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投资效果也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够体现出来的,而是一个全社会长期努力、日积月累的过程,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清楚的认识:

(4)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的步伐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与科研相分离,企业任务是生产,研究机构则进行近乎封闭的研究,两者之间唯一的联系渠道是政府的职能部门,由于组织不利及渠道不畅,技术成果难于产业化,产业难于商业化。这样,一方面企业不能及时得到新工艺和新产品,技术进步必然缓慢,同时企业在计划体制下也缺乏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和实力。一方面研究机构由于生产脱节,没有来自生产一线的课题,没有市场对产品要求的信息。使R&D失去了最直接的需求刺激, 同时由于没有企业的支持,研究经费和中间试验力量明显不足,所以大多数成果不是片面追求高精尖技术指标,就是停留在中试阶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就离不开并且应该持久、连续。要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的步伐,制定并完善一整套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和连续的一贯的目标与政策。这里特别强调连续的、一贯的目标与政策。我们应看到,尽管日本的经济近年来有缓慢下降的趋势,其经济实力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它具有较完善的产、官、学有机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并实行了连续的、一贯的、系统的和目标明确的产业和技术政策。与之相反的是,我国的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这一正确方针在实践中却没有得到认真地贯彻执行;

(5)培养企业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种对新思想、变化、风险乃至失败都抱欢迎和容许的态度,甚至是持积极态度的企业行为方式。我国的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管理思想僵化,缺乏创新意识。而一种新思想如一种新产品一样可以改变企业的盈利状况,甚至整个行业的规则,就如思想期货市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经从理论概念发展成为一种确定存在的交易方式,并且开始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样。目前,在高科技企业界,我国缺乏足够的有独创思维能力、学识渊博、勇于创新、有风险意识而又能逐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家。以软件产业为例,国内的大多数软件是抓住一两个产品迅速发展起来的,体制的不健全和管理经验的不足是先天性,缺乏优秀的具有综合知识的管理者。这种管理上的不足充分体现在软件的质量上,世界银行有个调查表明,我国软件的质量甚至比不上印度,与菲律宾处于同一水平。要改变我国软件在世界上的不良形象并扩大出口,就必须有一大批创新的企业。因此,培育企业的创新精神也是相当重要的。

邓小平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九十年代美日经济的消长变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思想、新概念、新技术、新创作发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GrowthTheory)的缔造者之一的罗默说: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本储备,因为经济的增长可以从经济内部来实现,而不是从外部(譬如说扩大国际贸易)来实现。培育、发展我国的原创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的创造力,将有助于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真正成为一个推动东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经济大国。

标签:;  ;  ;  ;  

独创性: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及其引发的思考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