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分析论文_徐伟

美丽乡村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分析论文_徐伟

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3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我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是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发展实践,要想全面贯彻美丽乡村理念,就必须详细研究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文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美丽乡村建设对于环境的具体要求,第二部分阐述了美丽乡村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景观规划设计要求,第三部分从农村环保思想意识、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产业转型升级和法制建设四个角度详细论述了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态环境;环境污染;治理对策说

1 引言

作为“三农”问题重要构成,农村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发展战略,新农村发展理念的实践普惠了广大农村,在新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村整体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展现出了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新气象和新风尚,同时,农村人口集聚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相继凸显出来,农村自然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之一,近日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更是把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作为重要内容加以具体化。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名片,也是亿万农民美好生活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归属,打造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科学有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内容。近年来,全国正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多的美丽城市、美丽小镇、美丽乡村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发挥了极大的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参观学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

2 美丽乡村建设对环境的要求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同时伴随而来的便是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恶化。美丽乡村建设是在新农村建设发展基础上衍伸而来,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促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2103年中共中央在“一号文件”当中指出,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新农村建设基础上的升级,美丽乡村建设有着更高标准的环境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着力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问题,达到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第二要使新农村建设达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第三努力打造适居、宜居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向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和循环生产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建设美丽乡村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3 农村生态环境景观规划设计要求

首先,从景观层面而言,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不仅需要在促进乡村景观规划成效提升及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还应着力提升乡村土地利用率,详细分析当地优势条件,进而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的乡村景观环境。同时,在进行田野滨水及林间小道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应用生态环保理念,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取得美化乡村环境、降低对原生态系统损害的目的;其次,从社会层面来说,进行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着眼于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还应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村居民之间文化交流和互动,从而营造出良好的乡村文明风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朝着更深层次发展。

4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4.1 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在我国广袤的农村中,大量农民的环保意识还比较低,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需要依靠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抓手来切实改善农村农民环保意识薄弱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期且艰辛的努力。因而对于此项任务的开展首先需要农民从意识领域加深认识,重视环境保护,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不断完善和丰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内容,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基础。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状况堪忧,污染日趋严重,要想改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只有从农民的环保意识着手,使其确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意义,才能有效开展后续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生态文明理念能够帮助指导人们所进行的一系列环境行为,由此可见,要治污就要先梳理生态文明理念。

4.2 构筑生态景观体系,优化乡村景观设计

4.2.1 构建现代乡村景观格局

我国农村居住着大量的乡村居民,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提升环境质量能够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对乡村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构建起现代乡村景观格局。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尽可能保持原始村落的固有形态,将现代风格融入到村落当中去;其次,加强乡村传统建筑政策支持,抢救和保护传统建筑,注重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风格的契合,实现和谐乡村的效果;再次,加强乡村道路规划,确保乡村景观与现代风格相匹配;最后,强化水环境治理及景观设计,要不断加强滨水沿岸的绿化,合理控制水面植物密度,从而打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现代乡村景观格局。

4.2.2 乡村街道尺度居中

乡村是由乡村街道相互编织而成,美丽乡村建设中需要格外把握好乡村街道尺度,应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坚持大小适中,与整个乡村相协调,尺度不宜过大,过大会浪费资源,反之又会与乡村整体产生视觉不适。

4.2.3 凝聚乡愁记忆,凸显人文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当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凝聚乡愁,要对乡村文化加以凝聚和传承。乡村是一代代人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文化印记,这是乡村最为珍贵的资源,也是进行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倚重的优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长期以来,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更多关注外在的美化,忽略了精神人文层面上的美化和历史的传承。因此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生态牌”,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围绕着历史人文景观、民族风俗习惯等独特资源做文章,在坚守中求新求变,做到“既见新村又见乡音,既见新貌又留古韵”。例如白漾村在规划时,将村内各个路段节点组团连片构成江南文化的特色区域,打造以江南风格为主线的中国文化寻访之旅。村庄内部可以采用统一LOGO 的形势,将江南文化元素融入景观中并将江南风格的众多作品中的诗词、人物壁画等元素融入村庄内部,烘托气氛。形成具有浓烈江南风情的美丽乡村典范。

4.2.4 规划建设“隔离带”

随着美丽中国建设步伐的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也随之快速推进,乡村建设需要企业来注入活力,提供动力,从而实现乡村振兴。乡镇企业的注入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有了方向和目标。然而乡镇企业的进驻也随之带来了对相抵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应当将工厂区与居民区加以隔离。在工厂区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应重点集中在热量排放与吸收效益上,而对于居民区景观规划设计而言就应当重点突出宜人特色及绿化设计方面。

4.3 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4.3.1 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随着现代科技及机械化不断发展,现代科技以及机械对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仅促进了生产率的提升,降低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劳动力,同时也有助于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利于农村环境的保护。当前我国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还较为单一,基本还是以户为单位,土地分散且面积较小,故而很多农民为提高单亩产量,盲目加大化肥及农药用量,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再加上受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农村发展就以产量来作为衡量标准,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因此,在农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要借助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模式,摒弃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2015年2月1日,党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文件指出要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也有了很大调整,很多地区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而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依旧采取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利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增加科技投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环境。以生态文明理念来铸就现代农村,实现农业生产绿色化、生态化,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最终达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4.3.2 打造特色产业,构筑经济基础

一方面,要注重农业由第一产业向全产业链的延伸,强调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壮大传统种养殖业,同时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由县乡政府引导,村级组织主导,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充分挖掘美丽乡村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加强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将现代管理模式引入到产业发展当中,全面提升美丽乡村产品服务质量。利用乡村的各种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休闲旅游业,形成以乡村特色旅游为产业抓手,吸引城市资源往乡村流入,连通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在农业产品服务创新方面,要充分借助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以村社能人牵头,带动返乡创业人员发展乡村经济,激发其创新积极性和创业热情,凝心聚力,共同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4.4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法制建设

4.4.1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我国农村污染加重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可以说,目前农村用于集中处理垃圾的设施十分的缺少,垃圾箱也是少之又少。很多农村地区,甚至没有公共的垃圾处理设施,农户还是采取焚烧或者随意倾倒的方式来进行垃圾处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比较缺乏,特别是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后,村集体更无多余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加之国家投资又十分的有限,致使用于农村环境建设方面的设施极度匮乏。因此,在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方面,仅仅依靠当地农村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需要政府的介入,从资金注入到政策支持,再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都需要政府力量的引导和支持,此外,还应当吸引社会资金,联合社会力量共同为农村建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产业导向,从而使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得以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只有农村环境保护设施到位了,才能够让农村垃圾有处可放,不至于出现垃圾随意倾倒的现象,治理农村脏乱差才有出路。

4.4.2 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制体系

农村环境建设还需要相应的法制来予以规范,从立法、执法和司法等角度来对环境行为进行规范,更加细致的来明确环境行为。首先,我国有大量的农村地区,每个地区的人文特色和实际情况不一,这就要求在立法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确保环保立法更具针对性。对于各种环境污染行为进行规范约束,通过立法来减少和避免农村的污染现象,提升农村的污染防治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严格的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从源头上杜绝农村污染现象。其次,做好各种立法的执行和落地工作。强化立法机构检索,明确执法主体,强化执法力度,构建监督机制,确保相关立法能够真正得到落实。最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公益诉求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需要进一步确保司法的权威,并始终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安全利益,对于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需要从重从严处理。

综上所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事关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事关农村和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危及到城市群众的生命健康。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不容置疑。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需要从思想意识上,景观规划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法制建设等层面出发,做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更好更快的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程守军.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8(30):77.

[2] 段睿雨,王宇.美丽乡村建设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6):143+145.

[3] 周美秀.美丽乡村在生态环境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4):212+214.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谱写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J].环境保护,2018(7):11.

论文作者:徐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9

标签:;  ;  ;  ;  ;  ;  ;  ;  

美丽乡村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分析论文_徐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