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农民购买力及其演变趋势比较研究--以1986~1999年山西、浙江10个农村为例_购买力论文

东西部农户家庭购买力及其演变趋势的比较研究——以1986—1999年山西和浙江两省10村连续跟踪观察农户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购买力论文,山西论文,为例论文,浙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户购买力历来是农村市场拓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过去短缺经济时代,由于生产能力极 度低下,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缺口相当大,农村商品市场呈一边倒的“买方市场”,研究者 与决策者的注意力很少关注农户的购买力。事实上,在过去时代中国农户的购买力也是相当 低,只不过被商品短缺所掩盖。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有了显著增长,无论是商品生 产能力还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均有了较大提高,商品供给的增长速度已超过消费需求的增长 速度,从而使得农村商品市场由“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在这一形势下,农民的购 买力才引起研究与决策者的重视。受长期供给短缺影响,生产者在产品生产决策时常常对作 为重要消费者的农民需求研究甚少,生产的产品因与需求不对路,导致了产品积压与购买力 徘徊或下降并存的局势。实际上,当今所引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并不是短期所形成的,而是长 期忽视农村市场研究的结果,确切地说是长期忽视对农民购买力问题研究的结果。

本文以1986-1999年山西和浙江10村(注:山西10村:应县的小临河村、灵丘县的道八村、定襄县的镇安寨村、太谷县的武家庄村、 平 定县的立壁村、柳林县的李家凹村、乡宁县的西廒村、临猗县的黄斗景村、平顺县的小赛村 、高平市的谷口村;浙江10村:临安市的龙上村、湖州市的永丰村、嘉兴市的余北村、绍兴 市的西蜀阜村、鄞县的庙堰村、温岭市的新民村、瑞安市的金后村、普陀区的鹁鸪门村、丽 水市的河边村、金华县的石板堰村。就代表性看,山西10村无论平均水平还是区域分布在山 西均有一定代表性(参见史清华著《农户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第29-32页,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年版),浙江10村的代表性相对较低,样本户的平均水平明显偏高,但区域分布相对较 好。)

2000个左右固定跟踪观察农户为基础,重点对农户生 产和生活两方面的购买力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一、农户购买力的本质及其演变趋势

(一)农户购买力

农户购买力通常也称农村居民购买力,它是一项反映农村居民实际拥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重 要指标,其大小决定了农村消费品(包括生产与生活)市场发育程度与市场容量。对于这一指 标所包含的实际内容,不同学者因研究角度不同,有一定差异。广义地看,农户购买力是指 农民为了满足其生产与生活所需,从市场上购买生产与生活资料的货币支付能力[1](pp.1-2 4);狭义地看,农户购买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农民为满足其生活需要在市场上购买消费品的 货币支付能力。综上所述,农户购买力的本质应当是农户对非自给性生产的产品需求的满足 所拥有的货币性支付能力。换言之,农户购买力重点研究的是农户生产与生活消费对市场化 的依赖性及其程度。

(二)农户家庭现金性收支变化趋势

表1 农户家庭现金收支水平及纯收入水平变动趋势单位:百元/户或人

山西10村

浙江10村

1986199019951999 1986199019951999

现金收入 1984.27 4398.42 7351.52 8347.80 5422.95 8558.54 34159.50 48040.11 现金支出 1854.96 4169.40 5650.59 5971.35 4963.22 8022.91 36076.96 40863.65

人均纯收

394.12 716.67 1530.58 1781.38

861.87 1444.33 6351.27 8113.35

从表1可以看出,自1986年观察以来,晋浙两省农户家庭现金收支水平及人均收入水平总体 看均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到1999年两省农户家庭较1986年现金收入(现价)水平提高了3.21倍 和7.86倍,支出水平提高了2.22倍和7.23倍,人均纯收入水平提高了3.52倍和8.41倍。由此 可见,尽管东西部农户经济收入水平差距明显扩大[2](pp.24-31),但在家庭现金收支变动 趋势方面相对一致,支出水平的上升明显从属于收入水平的上升,纯收入的上升速度则居于 收入与支出两者之间。在整个10多年的运行过程中,无论是西部农户,还是东部农户,其家 庭经济增长在90年代中期均出现了持续徘徊或负增长。这一结果预示着农户家庭收入预期难 以把握,从而出现了农户家庭现金支出与现金收入分离趋势加强,最终导致购买力下降。

二、农户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购买力

(一)农户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水平及构成变化趋势

从下表2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浙两省农户家庭经济基础明显呈增强趋势。从发展 速度看,两省差距也明显呈扩大趋势。到90年代末期,东西两省农户经济基础已完全不在同 一个数量级上。从资产构成变化看,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两省农户家庭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 产构成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机械动力设备在农户家庭固定资产中所占份额显 著上升,而役畜种畜产品畜则呈明显下降。在机械动力设备中,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增幅相当 明显,其在固定资产中所占份额,已分别由1986年的1.64%和5.56%提高到1999年的14.20%和 30.01%。工业设备份额在经历了一段短暂上升后出现徘徊。运输机械份额的变化在两省的表 现正好相反。这一结果表明:东西部农户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处阶段明显不同。东部农 户的经济发展已走上以机械动力为主的现代经济发展之路,而西部农户则处于一种由传统畜 力为主向机械动力为主的转换阶段,东西部发展时间差在5~10年左右。

表2 东西部农户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水平及构成

1986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固定资产原值 百元

8.69 15.06 28.52 30.85 34.16 37.71 38.66

山 其中役.种.产品畜

%39.34 24.03 19.80 18.04 16.67 14.10 12.22

西 农林牧机械 % 1.64

4.96

5.46

5.63 10.43 14.89 14.20

10 工业机械

% 6.18 19.68 20.39 20.26 16.76 18.95 18.16

村 运输机械

%26.10 25.87 36.54 37.84 39.06 35.72 37.86

生产用房

%17.48 15.87 11.93 12.21 11.52 10.89 11.56

固定资产原值 百元 14.20 24.01 133.79 175.84 156.73 157.86 181.36

浙 其中役.种.产品畜

% 2.91

4.78

1.51

1.07

1.29

1.34

1.67

江 农林牧机械 % 5.56 11.67 29.69 37.34 37.44 34.21 30.01

10 工业机械

%12.82 17.38 24.20 21.63 16.53 18.67 19.91

村 运输机械

%27.63 24.76 24.21 19.58 22.25 21.65 21.25

生产用房

%43.68 34.33 15.26 15.45 18.74 19.96 23.52

(二)农户家庭固定资产购买力

从下表3可以看出,自观察以来,两省农户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的购置与处置水平在原值中 所占份额年际间变幅相当大。相比较,浙江的变幅要显著高于山西。总的看,新添置的固定 资产的份额要明显高于处置的份额。在观察农户中,无论是东部浙江,还是西部山西,当年 新添置固定资产的农户比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显著下降趋势。这一结果意味着:农户资产购 买力在经历一段时间徘徊后到90年代中期出现明显下降。从新添置户的现金性支出份额及其 支出水平变化看,两者均呈波动式变化趋势,且这种波动明显地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强。相 比较,浙江的波动要较山西的强。这一结果表明:东西部农户的固定资产添置决策行为存在 着明显差异,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等因素影响,西部农户 对资产添置相当慎重,而东部则略宽松些。

表3 农户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购买力

1986

199019951996

1997

1998

1999

新添置占原值 %8.33 19.83

10.318.34 13.53

7.54

2.76

山 处置占原值%1.89

8.926.875.41

2.19

4.23

1.27

西 原值净增值 百元

0.56

1.640.980.90

3.87

1.25

0.57

10 新添置户率%8.36 11.847.754.81

6.94

6.73

2.69

村 新添户购买力百元 34.14 79.03

36.71

52.05 66.35 41.74 37.71

占当年现金支出%

25.28 29.55

33.98

31.43 41.77 27.95 38.18

新添置占原值 %

17.73 15.22

45.93

35.49

6.30 10.09 13.95

浙 处置占原值%1.76

3.954.72

11.63

5.50

8.31

3.10

江 原值净增值 百元

2.27

2.71

55.14

41.95

1.26

2.82 19.67

10 新添置户率%

21.63 21.61

24.60

21.20 13.60 20.20 12.20

村 新添户购买力百元

9.72 16.31 249.44 294.08 66.61 77.27 207.24

占当年现金支出%

14.25 13.71

41.71

39.32

9.55 14.94 32.45

三、农户家庭经营生产资料及其劳动购买力

(一)农户家庭经营生产资料及其劳动购买力

从下表4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西10村观察户家庭经营中,现金性支出水平呈“∩ ”趋势,现金性支出在家庭经营中所占份额则呈持续上升趋势。农户家庭经营现金性支出水 平及其份额的变化与农户家庭经营类型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从趋势看,随着农户家庭经营非 农化程度的提高,农户的现金性支出水平及其份额均相应呈上升趋势。这一方面表明山西农 户家庭经营对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另一方面也表明农户在生产资料及劳动需求方面的购 买力有所提高。这一提高明显随着农户家庭经营非农化进程的加快而加快。

表4 农户家庭经营过程中现金性支出水平及份额 单位:百元/户,%

观察户中

观察户

家经户纯农户农兼户兼农户非农户

1986 水平 4.04 4.14 2.59 4.22 12.12 35.09

份额 53.5853.56 44.53 56.53 79.83 68.15

1990 水平 10.9411.20 7.14 6.19 13.47145.14

份额 68.8068.79 69.94 59.27 75.40 75.79

1995 水平 19.0719.68 14.12 14.15 23.77129.32

份额 70.5570.55 72.06 63.17 75.95 67.55

西 1996 水平 20.5121.16 11.95 19.08 24.20240.23

10

份额 70.8770.86 63.60 62.70 76.23 83.05

村 1997 水平 18.2318.73 12.29 17.52 21.73136.53

份额 69.3669.36 67.24 72.06 78.99 70.67

1998 水平 18.5219.11 11.54 20.91 40.20126.41

份额 71.7171.71 64.83 63.92 78.61 86.73

1999 水平 20.4321.33 12.44 20.20 39.16122.09

份额 75.6975.67 72.31 78.02 84.72 77.18

续上表4

观察户中

观察户

家经户纯农户农兼户兼农户非农户

1986 水平 12.9513.98 4.99 3.50 20.05 73.47

份额 81.4481.44 55.74 70.27 87.38 98.73

1990 水平 19.2220.61 13.54 9.15 11.56 87.23

份额 80.8280.82 70.97 74.59 83.87 93.81

1995 水平 95.85

104.71 85.62 96.80 58.39182.14

份额 87.2487.35 83.93 84.03 82.54 93.94

江 1996 水平121.32

135.52 79.39 55.68 75.36370.82

10

份额 86.5186.51 77.78 67.79 87.90 95.00

村 1997 水平158.92

176.13128.86101.95 67.86345.37

份额 89.4089.37 87.31 85.82 89.53 91.53

1998 水平180.55

202.40158.35 99.11 101.86351.84

份额 88.4888.47 87.63 81.94 89.19 89.86

1999 水平168.40

187.53164.94 32.59 92.87325.07

份额 90.3690.36 86.20 82.48 93.66 94.32

注:水平为农户家庭经营户均支出现金额,份额为现金性支出占家庭经营总支出的比例。

浙江的变化趋势同山西的情况大体一致。但在支出水平以及与农户家庭经营类型相关性上 ,则存在着明显差异。在支出水平上(见图1),观察初期浙江农户的购买力平均是山西的3倍 多,到90年代中期则进一步扩大到8~9倍,可见,在家庭经营生产资料购买力上,东西部农 户之间的差距是在不断扩大的。但在市场化进程上,则差距明显在缩小,由观察初期的近28 个百分点下降到90年代末期的15个百分点左右。从不同类型农户购买力变化趋势比较看,在 观察初期晋浙两省比较一致,但到90年代后,山西的趋势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而浙江则逐渐 演变为:随着农户家庭经营非农化程度的提高而呈“∪”趋势变化。这一结果表明:经济发 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可能是农户家庭经营生产资料及其劳动购买力 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图1还可以看出,在农户家庭经营购买力中,无论在绝对值上,还是在相对值上,东西部 农户家庭经营劳动购买力的差距均是非常明显的。尽管在劳动雇用上,西部农户的购买力显 著低于东部农户,但雇用劳动支出在家庭经营支出中所占份额却是西部较东部高。总的看, 随着时间推移,东部农户的劳动购买力份额变化大体呈“M”型。而西部农户呈“水波”型 。晋浙两省农户家庭劳动购买力份额到90年代末期趋于一致。

(二)农户家庭种植用生产资料购买力水平及其构成变化

从下表5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户经济收入增长出现徘徊,农户的家庭种 植用生产资料购买力水平也明显处于徘徊或下降趋势,从事种植业的农户比率也一样呈下降 趋势。就种植用生产资料购买力看,东西农户差距并不大,但从事种植业的农户率差距却十 分巨大。到90年代末期,西部有近95%的农户从事种植业经营,而东部则仅有67%。很明显, 东西部农户家庭经营的购买力差距主要表现在非种植业上。从种植用生产资料获取渠道构成 看,尽管东西农户的购买渠道均是以国营供销为主体,但国营这一主体地位在东西部的表现 存在着明显差异。在东部份额呈节节下降趋势,代之而起的是私人、民间组织或集体组织, 而西部国营份额则呈稳定趋势,倒是私人份额呈下降趋势,民间或集体组织份额呈上升趋势 。从种植用生产资料类型构成看,主体均是化肥,但化肥的份额呈明显下降趋势,代之而起 的是农药和种子的份额呈上升趋势。相比较,东部农户家庭种植对农药的依赖程度要显著高 于西部。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东部农产品的含药量要显著高于西部,如果从绿色食品角度看 ,西部的农产品安全性要显著高于东部。

表5 农户家庭种植用生产资料购买力水平及构成变化

单位19951996199719981999

从事种植户率 % 95.22

95.72

96.05

95.62

94.63

种植用生产资料 元/户

644.18 793.65 679.92 685.82 643.06

其中国营商业 % 55.52

54.65

50.82

57.99

54.04

山 集体或民间%

7.407.18

10.63

10.92

12.85

西 私人 % 34.20

35.87

30.88

21.89

23.05

10 其中种子 % 13.55

16.77

13.51

13.72

15.80

村 化肥 % 71.50

67.35

67.97

67.69

58.38

农药 %

7.867.318.548.07

15.33

从事种植户率% 73.80

72.20

70.40

68.40

67.40

种植用生产资料 元/户

710.83 785.65 691.68 674.11 648.59

其中国营商业 % 76.07

68.63

68.23

59.07

54.46

山 集体或民间% 11.12

10.90

12.87

17.79

17.74

西 私人 % 12.63

19.88

18.74

23.14

27.71

10 其中种子 %

5.496.145.596.917.27

村 化肥 % 76.97

74.32

69.51

67.32

65.49

农药 % 15.69

17.38

20.75

21.75

24.45

同样,从观察点农户获取的资料中可以发现: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农户在主要生产资料 使用方面,种子、化肥、柴油、地膜以及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的购买量随着时间推移呈上升 趋势,但购买支付却呈“∩”趋势变化。导致这一变化形成的根源主要来自其价格的“∩” 变动。这一结果表明在影响农户生产资料购买决策行为中,价格微量变动对农户生产资料购 买行为影响并不十分敏感。换言之,影响农户的生产资料购买力增减变动主要因素不是来自 生 产资料价格本身,而是来自使用生产资料所产生的最终效果,也即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在 农户的基本温饱得到解决后,农户对资源配置效率是相当关心的,如果农业比较效益呈持续 恶化态势,农户的生产资料购买力可能最终也将呈下降趋势。

综上所述,在生产资料购买与使用上,农户家庭投资结构的变化表面上看主要受生产资料 的 功能与效果影响,但本质则来自科技成果在农户生产推广中所产生的直接效果。这也从某个 方面反映出农户在家庭主要经济资源(资金)配置上是经济理性的,能否提高农户生产资料购 买力关键还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四、农户家庭住房建设及其建材购买力

表6 农户住房水平及建设投资规模与发生率

单位 19861990199519961997 19981999

  住房原值

百元26.3339.59

63.49

69.71

82.6793.70

97.93

山 住房消费

百元 2.12 4.265.165.90

11.5812.074.40

西 住房水平* m[2]/人

17.6021.33

23.56

24.91

25.6726.33

26.80

10 年内新建 m[2]/人1.03 0.970.891.121.15 1.000.51

村 新建户率 % 6.96 6.473.823.534.70 4.062.58

新建标准 元/m[2]

44.5586.80 151.99 145.39

251.84 267.06 265.94

新建投资

百元28.0455.51 139.96 181.65

242.23 261.02 204.22

  住房原值

百元50.4192.20 250.42 325.33

377.97 424.81 462.02

住房消费

百元 7.63 8.82

71.43

76.7558.21

43.07

44.48

浙 住房水平* m[2]/人

29.5136.24

45.73

48.8750.87

52.77

52.90

江 年内新建 m[2]/人2.08 2.083.653.21 1.512.701.15

10 新建户率 % 13.22 8.79

13.20

10.00 7.208.605.60

村 新建标准 元/ m[2]

74.25

124.19 563.06 557.16

423.03 417.00 692.41

  新建投资

百元46.64

110.67 588.66 672.27

328.56 478.88 520.30

注:*住房水平包括生活与生产用房。

从表6可以看出,在1986年以来的10多年观察期中,农户住房消费水平变化呈“∩”趋势; 而住房价值和住房水平则呈上升趋势,建设标准也呈上升趋势;新建住房农户以及人均新建 住房面积均呈下降趋势,新建户投资规模则呈“∩”趋势。从东西农户比较看,无论是拥有 住房价值水平或面积水平,还是当年住房消费水平;无论是新建投资规模、建设标准,还是 新建户的比率或新建水平;无论是观察初期,还是整个观察过程,东部农户都较西部农户要 高得多。就建设标准看,1999年东部农户的单位面积成本是西部农户的2.6倍还多;就新 建户的建房投资规模看,东部是西部的2.55倍。受人地矛盾趋紧影响,东部农户与西部农户 在住房建设中决策模式显著不同,东部充分发挥经济优势,住房建设多选择向高空发展的立 体模式,而西部则仍沿袭传统的平面建设模式。在国家对住宅占地进行严格控制以来,东部 农户的住房面积已扩展到人均53平米,而西部仅27平米左右,相差近一倍。在进入90年代中 期以来,受农户经济收入预期徘徊、新建住房标准提高以及住房建设批地限制等因素影响, 新建住房农户的比例急剧下降,这一结果直接导致农户建材购买力的徘徊或下降,与建材市 场供给的持续增长形成了强烈反差。这可能是引发农村建材市场需求不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农户家庭生活消费品购买力

(一)农户家庭现金性生活消费水平及其构成变化

从下表7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东部农户,还是西部农户,其家庭生活消费品 的购买力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这一趋势到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逆转。农户生活消费用品的 购买力出现下降,这一趋势正是90年代末期政府出台扩大内需政策的基础。从晋浙两省农户 生活消费品购买力比较看,水平上两省相距甚远,山西90年代末期水平与浙江80年代末期水 平基本相当,生活消费品购买力相差10年左右;趋势上,总的走势基本一致,但近3年走势 略有不同,山西的购买力呈持续下滑趋势,而浙江则在90年代末出现回升。从构成看,浙江 农户的生活消费品购买力主体在食品,其次是住房和服务,再次是用品,衣着排最后;山西 的排序则是食品、服务、住房、衣着和用品。这一结果表明:东西部农户在生活上对市场的 依赖程度还存在着明显差异,东部农户的依赖程度显著高于西部,特别是在食品和住房需求 上,这表明东部农户的生活水平已发展到由小康转向吃好、住好、玩好的富裕生活阶段,而 西部农户则还处在由温饱向小康过渡阶段。从趋势看,食品购买力份额均呈“∪”趋势,住 房和衣着呈下降趋势,服务则呈上升趋势,用品呈波动趋势。

表7 农户家庭现金性生活消费购买力水平及构成变化

1986199019951996199719981999

户均消费水平 百元

9.03

18.70

29.01

31.93

40.94

41.97 30.17

人均消费水平

元2.124.487.318.14

10.41

10.63

7.70

其中食品

%30.86

25.76

33.31

33.79

29.00

29.92 39.22

山 衣着

%19.37

14.02

11.96

11.439.379.40 10.37

西 住房

%23.00

27.56

12.29

12.42

21.07

21.99 10.22

10 用品

%11.44

14.138.269.51

11.089.90

8.57

村 其中耐用品 %55.20

70.57

62.53

64.78

72.70

62.49 48.76

服务

% 8.46

12.00

13.54

14.28

13.16

13.82 18.61

户均消费水平 百元 22.93

35.69 181.36 203.08 195.62 164.23 171.57

人均消费水平 百元

5.759.59

48.03

53.95

52.90

44.87 46.95

其中食品

%39.33

44.72

33.11

33.61

35.52

39.47 38.31

浙 衣着

% 9.728.816.526.385.426.01

5.32

江 住房

%30.06

23.60

35.67

34.77

26.82

22.10 22.95

10 用品

%12.95

12.17

11.46

10.61

16.62

12.66 12.37

村 其中耐用品 %63.44

66.41

73.44

78.35

82.43

74.89 70.95

服务

% 4.567.639.61

10.94

12.22

16.62 17.61

(二)农户耐用消费品添置水平及普及率

表8 农户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及普及率

1985 1996 1997 1998 1999

耐用品原值

百元20.3725.69 29.40 33.7734.96

当年耐用品支出

百元 2.17 2.93 4.43 3.40 1.80

其中大于千元农户率%

4.46 5.88 9.29 7.26 3.65

其中占年末原值% 10.6511.39 15.06 10.05 5.14

山 彩电普及率% 27.7132.94 39.74 46.7950.59

西 电冰箱普及率 %

2.12 3.21 5.13 4.59 4.94

10 摩托车普及率 %

2.87 5.03 9.51 15.3816.76

村 电话普及率%

0.53 1.07 2.67 4.06 4.94

空调普及率%

0.00 0.00 0.00 0.00 0.00

小汽车普及率 %

0.11 0.11 0.11 0.11 0.21

微机普及率%

0.21 0.21 0.21 0.21 0.64

耐用品原值

百元75.6692.97120.29135.56

149.30

当年耐用品支出

百元16.8518.35 29.73 18.4717.01

其中大于千元农户率% 27.6022.60 24.80 24.8027.20

其中占年末原值% 22.2719.74 24.72 13.6311.40

浙 彩电普及率% 40.4047.20 52.80 58.0063.00

江 电冰箱普及率 % 29.4034.40 37.80 41.6042.60

10 摩托车普及率 %

8.0010.60 12.80 15.2019.00

村 电话普及率% 11.6016.80 24.20 30.2044.60

空调普及率%

2.00 3.60 4.80 7.00 6.60

小汽车普及率 %

0.80 0.60 0.20 0.40 0.80

微机普及率%

0.60 0.60 1.20 1.20 1.60

从表8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农户家庭拥有的生活耐用品资产价值水平呈逐年上 升趋势,1999年的耐用消费品资产价值是1995年1.5~2倍。从耐用品添置水平看,五年来东 西两省农户均呈“∩”趋势变化,最高的均为1997年,其中当年新置价值东部农户高达3000 元,西部仅450元。1997年后农户家庭耐用品购买力急转直下,到1999年的东西农户耐用品 新增水平分别下降了42.79%和59.37%;在添置耐用品的农户中,新置价值超过千元的农户占 观察户的比率变化,东部呈“∪”趋势,西部则相反,呈“∩”趋势。这一结果表明:东部 农户耐用消费品购买力已开始走出1995年以后的徘徊或下降局势,而西部农户则仍陷在这一 泥沼中。从主要耐用品普及情况看,很明显,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农户普及程度显著高于经 济欠发达的西部农户。换个角度看,西部农村耐用品市场容量显著高于东部。但要将这一市 场 容量变为现实,西部的难度也较东部高得多。

(三)影响农户消费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收入预算约束 从收入分组可以看到,受收入分布的不平衡性加剧化趋势影响,不同 收入水平农户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但相对收入差距,消费水平的差距则小多了。随着时间 的推移,农户在由低收入向高收入推进过程中,其消费提高的速度表现为一个“∪”趋势。 就是说在农户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当农户的收入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多余的收入 常常是用于发展,在资金有一定积蓄后,消费提高才再次加速。也就是说农户消费由基本生 存消费向更高层次的消费,诸如享受型消费转化进程中,中间有一个缓慢发展过程,也即对 未来充满希望的过程。这也可能是农户消费行为理性化的一种表现。但也正是由于这一过程 的存在才使得农户间消费水平差距较收入水平的差距要小得多。

——消费惯性 农户消费水平的提高一般地是由其收入水平的提高保证的。但是当农户的 消费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农户的现期收入水平提高则很难保证其消费支出的增长。很明 显,随着农户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户的消费行为由滞后向超前转换。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户 的消费行为明显地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户,其消费行为趋向滞后,二类 是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户,其消费行为则越来越超前。农户的消费行为变化明显地随其消 费水平的提高,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与收入增长速度变化呈“剪刀状”。在农户经济运行过程 中,农户的消费行为明显地经历了一个由节俭型向奢侈型过渡的过程。在低消费阶段,收入 水平明显较低,收入除用于消费外,一部分用于储蓄,一部分用于发展。随着消费水平的提 高,到中消费阶段,消费增长已超过收入增长,但消费总额仍低于收入总额,到高消费阶段 ,尽管收入和消费同样保持增长,但消费的增长速度显著快于收入,当年收入已很难维持消 费的高速增长,积蓄收入(储蓄)与借贷收入是维持高消费农户消费行为的保证。从趋势看, 两极农户消费的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而收入的水平差距变化则相对较小。由此可见,消费惯 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农户家庭文化及其他因素 在影响农户生活消费品购买的因素中,核心因素可以说是 收入水平,由于农户家庭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家庭生命周期、区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等 因素直接与收入水平有关,所以最终影响到农户消费水平,这些因素可以说是影响农户消费 行为变化的间接因素。其与农户消费水平变化的关系和与农户收入水平变化关系完全一致。 综上所述,无论是东部农村,还是西部农村,一些传统的低值耐用品诸如自行车、洗衣机、 缝纫机、电风扇等的需求已近饱和,新型高值耐用品诸如彩电、冰箱、电话、摩托车、空调 以及小汽车、微机等市场空间则相当大,部分高值耐用品可以说刚刚开始进入农家。从趋势 看,提高农村居民购买力,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最大可能空间就是高值耐用品消费需求市场 。当然农村居民生活和文化服务消费市场的启动也是提高农户购买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六、结论性评述或政策性建议

综上所述,进入90年代中期后以来,无论是东部农户,还是西部农户,其购买力确实均处 在一种徘徊或下降过程中,购买力提高后劲严重不足。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来 自:在向市场化推进的转型过程中,农户家庭人力资本储备不足,农户间经济结构同构性高 、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强以及农业比较利益持续恶化等因素影响,农户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徘 徊与下降过程,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不平衡性加剧化的过程。经济预期不良可以说是造成农 户购买力徘徊的根本。在农户几个主要购买力方面,情况均如此。生产资料购买力呈徘徊趋 势,建材购买力呈下降趋势,生活用品购买力虽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明显趋缓。影响农 户购买力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户收入提高乏力。而导致农户收入提高乏力的根源在于农户 家庭经济基础较弱,农户家庭人力资本储备水平低,农户在向非农化推进过程中,资本积累 与非农化的资本门槛要求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为此我们建议:在提高农户购买力方面,政府在制定各种刺激需求的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 到农村居民目前的收入水平,从长远的角度制定政策,将农村教育投资放在第一位,从增强 农户家庭人力资本储备入手,通过提高农户自身增收能力来实现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目标。 另外,在引导农户向非农化转移的进程中,政府制定的各种资本门槛应当适当考虑农户自身 经济条件,从培植税源的角度降低各种收费标准,帮助农户步入非农化之列,而不是采取杀 鸡取卵的政策。政府在制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时应尽量与农民的理性行为相吻合,以一厢情 愿的政策去指挥农民干这干那,到头来只能是农民与政府“双败”。事实上,从农村经济较 为发达的东部省区经验来看,政府想干的应当也是农民想干的,如果失去作为主要执行者— —农民的支持,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可能得到的只能是事倍功半 的效果。

标签:;  ;  

东西部农民购买力及其演变趋势比较研究--以1986~1999年山西、浙江10个农村为例_购买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