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论文_成魁中,刘航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论文_成魁中,刘航

河南洹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安阳 456400

摘要:近年来,受城市化、工业化、人口扩增因素的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进程,土地整理成为了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持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式。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等手段,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优化改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实践过程。土地整理工程是涉及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的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土地整理有助于人地关系协调,进行耕地保护。其实施过程复杂,因地表生态系统变化,会对环境产生相关影响。土地整理实施难度较大,是对土地资源和其利用方式的重组和优化,使原有地表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影响生态环境。针对特定区域的土壤、植被、生物、水资源等环境要素及生态过程产生的相关影响,实施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及体系构建。

1 土地整理的特点

土地整理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整理过程需要土地、水利、农业、林业、交通、气象、环保等多部门的协调配合。这一复杂的工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以下4个显著的特点:(1)空间尺度性。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的产生、演变均处于特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尺度依赖性。(2)影响过程的动态性。不同时期土地整理的内容目的各不相同,项目参考依据不一,建议综合实际因素,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丰富土地整理的内容。(3)影响因子的地域性。各地区区域跨度大,应依据不同自然资源条件,提出合理方案。(4)整理目标的多元性。土地整理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高效循环的生态效益,以及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2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2.1 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大

土地整理过程中,经常会对一些闲置的土地或者坡度较大的土地进行改造,最常见的比如说:地改梯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等等改造活动,这些改造措施在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也会增加水土流失的面积。虽说通过改造土地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在其改造的作用下,水土流失的面积也在逐渐增大,这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存。

2.2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繁殖环境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土地整理的过程必然会涉及到灌溉排水以及各类基础道路设施的建设工作,也会加大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力度。但这难免会使生物的栖息地以及繁殖地大面积缩减,生态以及环境结构简单化由此而来。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繁殖环境其实也会受到影响,而实际的土地整理工作中,人们只是把工作的重心集中于耕地面积的增加,通行的方便成都以及水流是否顺畅等方面,对事物栖息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当前很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进行土地整理时,过分的追求高品质的设计,在农田之中增加了大量的混凝土公路和沟渠,这对生物多样性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故此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中,相关人员一定要从设计的角度出发,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等问题的关注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对策

3.1 加强培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要想解决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首先要通过加强培训来提高相关参与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这部分工作的重要意义,才能够保证土地整理工作能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工作的质量。而无数次的实践已经证明,土地整理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加强对于环境的保护,才能够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这其实更说明了通过培训来提高治理工作参与人员的重要意义。可以尝试组织短期的培训班,也可以尝试邀请相关的专家来进行技术指导。总之培训的原则就是让相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程度。

3.2 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不仅是自然界得以繁衍生息的基本性质,其中也同样蕴含着巨大的经济、生态以及美学价值。根据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我们可以得知,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地位与作用,有些物质其实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关键物种的消失足以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一些濒危物种以及对环境变化的感知较为敏感的物种其实也需要我们去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虽说土地整理使得耕地面积逐渐扩大,很多生物的生存环境都在逐渐减少,但是农业生态系统对非目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能够起到非常积极地作用,不仅如此它还能够保护土壤有益生物,消除环境污染,但农业区域并不能够无节制的对生物多样性提供保护,其首先应该满足人类农事活动的基本需求,因此要想借助于农业生态系统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只能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之下进行,而保护的切入点也只能是物种多样性以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因此今后在土地整理之中,如果需要增加耕地面积,首先应该重视对野生物种的保护,要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之下来发展农业。

3.3 土地适宜性评价

评价因素包含土壤表层质地、有机质含量、灌溉情况和地貌类型等,借助GIS软件,处理相关图件,对研究区域内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划分。通过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结合研究区域实际状况,对土地整理前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进行合理分析和计算。通过遥感土地利用分离,获取土地利用类型相关数据,并经资料查阅对该区域水资源和土地侵蚀情况具备清晰的认识,从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得出相关数据,得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结果。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之后,该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环境质量也明显上升,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应极佳。无论是生物丰度指数,还是植被覆盖指数均大幅度提高。实施土地整理工作,使后备土地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调整部分农村居民点,使其变为农业用地,使区域土地资源得到良好应用,实现林地和耕地面积的增加。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等技术设施建设,使农业用地灌排能力不断提升,区域水资源量也更加丰富,使区域水网密度指数不断提升。又因植树造林和土地平整工作的实施,减少区域水土流失,而土地侵蚀指数也明显降低。开展土地项目整理工作之后,农田的耕层厚度增加,使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极为丰富,其质地和水分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而土地资源更具生态适宜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实施过程复杂,涉及到的专业要素比较多。依据当前土地整理情况,应用正确的方式,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合理构建,并通过生态状况指数实施和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确保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问题,使我国土地资源规划更具科学合理,推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廷恕.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分析[J].北方经贸,2017,(05):101-102.

[2] 刘育明.对矿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7,(07):183-184.

[3] 吴勇.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低碳世界,2017,(22):30-31.

[4] 吴爱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生态敏感性时空分析[D].东华大学,2017.

[5] 李媛.基于“多规合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7.

论文作者:成魁中,刘航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0

标签:;  ;  ;  ;  ;  ;  ;  ;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论文_成魁中,刘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