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儿童福利院 213004
摘要:目的 探究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诊断与治疗重点。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青霉素钠静脉足量治疗。结果 经过正规足量治疗所有患儿均滴度转阴,症状体征消失。结论 需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拓宽诊断视野。常规开展孕期和新生儿梅毒检测,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先天性;梅毒;诊断;治疗成果
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中所致的疾病[1]。我国儿童梅毒中先天性梅毒占绝大多数,发病率随着我国孕龄妇女梅毒发病率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未经治疗或不适当治疗的梅毒孕妇可在任何临床阶段将感染传给其胎儿,但一般认为16孕周前梅毒螺旋体可被胎盘绒毛膜滋养细胞层阻断,较难进入胎儿体内,16孕周后该层逐渐丧失,胎儿开始易被感染[2]。未经治疗的原发性梅毒孕妇的胎传率可高达70-100%,二期梅毒孕妇的胎传率为90%,而晚期梅毒孕妇的胎传率约为30%[3]。若及时治疗,可以治愈,小儿生长发育正常;晚期先天性梅毒虽可治愈但遗留的骨骼、神经系统和眼睛的损害可持续终身。我院2010-2016年共有13名弃婴被确诊为先天性梅毒,现将诊治经过报告如下:
患儿表现:4名表现为早产儿、低体重儿,2名表现为头部皮疹,4名表现为结膜炎,3名表现正常。
诊断要点:一、母亲孕期梅毒感染未彻底治疗。(文中病例缺乏病史追溯)二、临床表现 1.多在生后2岁内出现,时间越早,症状越重,可呈多器官损害。(1)皮肤粘膜 鼻炎是首发症状,表现为鼻塞、流涕和哺乳困难,鼻腔流脓血样分泌物,喉炎及声嘶。常于生后2-3周出现淡红色或铜红色斑疹、丘疹、斑丘疹、水疱、大疱、或脓疱等,常见于头部、背部、臀部和四肢,最典型的是手心和足底的大疱样皮疹。口周、鼻孔及肛周皮肤可发生线状皲裂,愈合后形成放射状瘢痕,可持续多年。临床上将先天性梅毒的皮肤损害误诊为皮肤病并不少见[4]。(2)骨骼损害 占9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报道约占婴儿期梅毒的82%,且常为首发症状。主要X线表现为四肢长骨干骺端炎、骨膜炎及骨髓炎,其中干骺端炎尤为典型,表现为干骺端边缘锯齿状骨质破坏,临床钙化带增宽及其下方出现透亮带,是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特征性的X线表现[5],受累肢体因疼痛而不愿活动,造成假性瘫痪。(3)其他症状 早产发生率很高,低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比例也高,患儿常消瘦、皮肤松弛,还有胎儿水肿、非溶血性贫血、低热、肝脾肿大、黄疸、肺炎及神经系统症状。2.晚期症状通常在2岁后出现,可有前额圆凸、马鞍鼻、军刀腿;恒齿排列不齐,楔状齿;脑膜炎、轻度瘫痪或缓慢发生的脑积水;口周和鼻周皲裂、瘢痕、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视神经萎缩等。三、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直接检查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梅毒螺旋体DNA检测。1.皮肤黏膜刮片和分泌物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找到梅毒螺旋体。2.梅毒血清学试验,包括①VDRL(性病研究室试验);②RPR(快速血浆反应试验)。此类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低,某些传染病及胶原性疾病也可出现假阳性,因此仅适用于梅毒早期筛查试验和疗效观察。③FTA-ABS(梅毒螺旋体荧光抗体吸收试验)④TPHA(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⑤TPPA(梅毒螺旋体乳胶凝集试验)[6]。由于母体抗梅毒螺旋体IgG抗体可在婴儿体内持续至生后15个月,此类试验阳性不能区分新生儿感染和母亲感染,需密切随访,滴度持续升高才能诊断意义。3.PCR检测梅毒螺旋体DN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血清学方法。用腹股沟淋巴结穿刺结合PCR检测诊断早期梅毒和潜伏期梅毒,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可达100%。在我们福利院主要采用对每位新接收的弃婴进行梅毒早期筛查试验,如阳性再进一步行确诊检查。
治疗及成果:梅毒螺旋体对青霉素极为敏感,为目前治疗的首选药物。为避免应用青霉素后大量梅毒螺旋体被杀灭释放异性蛋白导致不良反应,故青霉素剂量不宜太大,总疗程14天,合并神经梅毒时可延长至3周。当发现有妊娠期梅毒时,就应进行足量、正规驱梅治疗,以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减轻症状[6]。文中患儿均以水剂青霉素钠静脉滴注,按5~10万U/(kg?次),2次/d,疗程10~14天。疗程结束后在2、4、6、9、12个月进行随访,复查临床症状、体征及TPPA、RPR。如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滴度逐步下降,最终阴性为治疗有效。对滴度不降或反而上升者再给予治疗。经治疗所有患儿均滴度转阴,症状体征消失。已有两名小儿被外国家庭领养。另两名小儿目前生长发育也已正常。
讨论:梅毒如今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发病率仍然很高。近年来,由于我国孕龄期妇女梅毒感染率显著增高,胎儿和新生儿梅毒发病率大幅上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值得广泛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7]。梅毒螺旋体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对胎儿及新生儿造成深远的影响。因此医务人员在遇病史不明、皮疹不典型的疾病,需考虑性传播疾病的可能性,拓宽鉴别诊断视野,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同时,需加强培训,提高各科医师对梅毒的认识,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宣教,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力[8]。常规开展孕期和新生儿梅毒检测,早诊断及早正规治疗是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55-357.
[2]陈超. 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4):202-204.
[3]Sanchez PJ,Culam LT.Syphilus.In:Feigin RD,Cherry JD,Demmler CJ,et al.Textbook of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M].Philadelphia:Saunders,2004:1724-1741.
[4]Azimi P.Syphilis(Treponema pallidam).In:Behrman RE,Kliegman RM,Jenson HB.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M].17thed.Philadelphia:Saunders,2004:970-982.
[5]赵国昌.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2):1522-1524.
[6]樊尚荣,董悦.妊娠合并梅毒[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1998,3:190-192.
[7]万朝敏.先天性梅毒流行病学现状.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2):1521-1522.
[8]笪苏蓉,孙凤兰.二期梅毒反复误诊一例[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3):29-30.
论文作者:李静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9
标签:梅毒论文; 螺旋体论文; 先天性论文; 症状论文; 胎儿论文; 发病率论文; 新生儿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