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社会运作模式下的四代青年_政治论文

两种社会运作模式下的四代青年_政治论文

两种社会运行模式下的四代青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四代论文,青年论文,社会论文,模式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01)02-0052-04

四代青年划分与考察的角度

历史的进程早已表明,青年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从来都呈现着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青年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行为特点和内在的思想价值观,无疑是社会发展、具体讲是社会运行模式及其社会政策的映射结果。本文所称“四代青年”即是指解放以来,由于受中国各时期社会运行模式影响,在行为特点和思想价值观上具有代际差异的四代青年。

这里面在划分青年代际上有些问题值得商榷。国内一些论著和文章将建国以来的青年群体划定为五代,认为第一代青年是出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即“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笔者认为,从时间和年龄上讲,这一代人的青年时期应处于革命战争年代,到1949年建国,基本上已处于中年时期;从社会运行模式的影响上讲,这一代人思想定型的基础和养料受其影响较少。因此严格说建国以来,共和国共有四代青年、六代人(包括“共和国缔造者”一代和1995年后出生的一代)一起生活过。本文将四代青年的划分即:

第一代青年期——从建国到“文革”开始(1949-1966),出生年为20年代初至40年代初(1920-1940);

第二代青年期——从“文革”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66-1978),出生年为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1940-1960);

第三代青年期——从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到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五大召开(1978-1992),出生年为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1960-1975);

第四代青年期——从十五大召开到现在或说至21世纪前十年(1922-现在或2010),出生年为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1975-1995)。

本文的划分依据偏重于社会运行模式的影响,建国以来,我们先后有两种模式,即:(一)强调“政治挂帅”的中央高度集权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权力下放的逐步走向民主与法制政治体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种模式涵盖和影响了第一、第二代青年,第二种则涵盖和影响了第三、第四代青年。如果作更进一步的考察,社会运行模式对青年思想行为的影响实际上又存在积极作为和消极作为两种形式。前者采取主动灌输和强化教育、遵循手段,这主要体现在第一种模式对第一、第二代青年的影响上;后者是被动地让青年自身去潜移默化地接纳、吸收和消化,这就体现在第二种模式对第三、第四代青年的影响上。从总体上来讲,在我们这样一个民主尚需大力推进、公民素养尚需大幅提高的国度里,社会运行模式不论对哪代青年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和雕塑都是深刻的。

社会运行模式对各代青年影响而呈现的总体特征

第一代青年的总体特征:这一代人的青年期正值解放之初,百业待兴,社会制度正在逐步确立和完善之时,困难与希望并存,他们在“响应党的号召”、“一切为了生产建设”的运动中,书写了爱党爱国等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篇。这一代人经历过童年和少年时代炮火纷飞、战乱离弃的洗礼和磨炼,经历过建国之初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学习苏联、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四清”、人民公社、社会主义改造、整风反右倾、纠“左”、“一五”计划实施等政治运动和改造建设。社会运行模式总体上讲是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从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价值观上,逐渐养成了“一切服从党的需要”、“党叫干啥就干啥”、“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作风、责任感强、为人正直诚实、任劳任怨、坚贞不屈、讲求原则的优良作风。关心政治,参与政治是他们重要的工作。他们是迎接解放的一代,也是建国以来“最为爱国和集体主义最强的一代”。

生活价值观上,他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穿品种单一,以饱暖为限。解放鞋、布鞋,中山装,以青、蓝、灰色为主,这是当时青年的一般装束。业余生活单调,工作按部就班。人情往来密切,集体行动居多。所看的文学作品和黑白电影以战争题材和历史剧为主。言谈举止上以不说怪话、不讲坏话为主。敬爱领袖,尊重上级,唱革命歌曲,跳忠字舞。

道德和爱情婚姻观上,由于1950年5月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的颁布,逐步由过去的包办强迫、男尊女卑、忽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过渡到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型婚姻观。社会责任感强。夫妻情感专一,离婚率低。

他们这一代人当中常见流行的口语有:“打倒反革命”、“紧跟党走”、“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最高指示”、“毛主席语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雷锋、草原英雄小姐妹是这一代青年的杰出代表,雷锋精神成为他们的“主导价值”,同时也被党和国家确定为“主流价值”。这一时期,由于后期政治斗争扩大化和个人崇拜风的盛行,部分激进的青年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被错划成右派或左派,蒙冤受屈。由于教育工作的改革包括国家对学校的领导,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打开大门,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1952年在全国范围进行院系调整等,这样广大青年工人、农民和干部都参加了“文化补习班”和“技术进修班”,全国青年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并且许多有志有识的青年跨进高校,成为我国第一代大学生、中专生。

今天,这些昔日在“政治挂帅”、政治色彩强烈环境中成长的青年,现已七八十岁的高龄。有的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在基层,基本上已离退休,但他们抛弃不了爱国治家的传统价值观,继续为社会发挥光和热;在农村,多数在家抱孙养老,做一些较轻的劳务。当然,今天也有少数在位的老干部因现行反腐政策的强力推行,昔日的功劳被今天的罪恶所吞噬而成“阶下囚”。

第二代青年的总体特征:这一代青年正处于十年“文革”动乱和“两个凡是”的政治运动大环境中。青年们要么成为“文革”中的红卫兵“闯将”,要么成为被红卫兵革命的对象,政治压力很强大。他们是“红卫兵的一代”,也是“价值失落与思想扭曲的一代”。

政治价值观上,他们深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思想的熏陶,脱下“红装”,穿上“武装”,积极投身狂飙突进的政治运动中,斗“资”批“修”是当时青年的主要活动。

生活价值观上,这一代青年在生活上没有过多奢求的余地,生活方式比第一代青年略有改变,吃穿俭朴。政治运动和政治斗争的开展使他们养成了生活上互相照顾,但又谨小慎微,担心抓辫子。

道德与爱情观上,他们以政治标准、阶级成份划线,有时言行不一,有时表里不一,有时因政治原因,父子、母子、夫妻间忍痛割爱,分道扬镳,但大多数保持家庭的稳定。青年择偶中的政治成分因素较多。

在工厂、在农村,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下生产一线、下农业一线,去边疆和落后山区开拓新天地。现时代反映当时知青生活的影视作品较多,以梁晓声、郭小东、王安忆、张曼菱、张抗抗等知青为代表的作家,创作了一些反映当时“中国知青”在北大荒、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艰辛生活的力作,如《孽债》、《荒路》、《青春祭》等。

这一代青年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多,即使有,基本上是单位保送生(“工农兵大学生”、“社来社去大学生”)或断断续续完成学业。宣传方式多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学唱样板戏、背诵毛主席语录等。流行的口号通常是“踢开党委闹革命”、“斗资批修”、“批林批孔”、“抓革命,促生产”、“打倒走资派”、“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以阶级斗争为纲”、“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毛主席万岁、万万岁”,这时他们读的书都是马列主义经典和“毛主席语录”。聂元梓、蒯大富等是“文革”初期这一代青年中的典型。

这一代人现在已是四十五岁以上,正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梁,有的人将是下一届上层建筑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然而,这一代人由于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全面,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有的已下岗,他们抱怨是“文革”中的苦难者,又是现时代的下岗者。有一些身居要职者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个人私欲急剧膨胀而走上被告席。有的当上大“老板”。

第三代青年的总体特征:这一代青年都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童年时期目睹“文革”的尾声,青年时期正值祖国改革开放,原有价值观和旧的运行模式开始裂变,新的价值观和运行模式尚未确立,许多人处于无所适从、思想迷惘的状态,所以说这一代青年既是“改革开放的一代”,也是“迷惘徘徊困惑的一代”、“过渡的一代”。

政治价值观上,他们既要保持上几代人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要迎合时代的发展重视个人奋斗和个人创造,体现个体价值。他们既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更关心自身生存的环境、手段和方式。在他们心目中多少还有一些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生活价值观上,他们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追求丰厚的物质利益,唱流行歌曲、迷恋文学和电影电视、跳交谊舞、好标新立意、追求新奇,尽力挣脱生活的枷锁,追求自由独立。留长发男青年、灰姑娘、穿喇叭裤、穿西服打领带开始流行。“出国热”一浪高过一浪。这一代人的青年期现在还没有结束,正在从青年期向中年期过渡。有条件的青年还是想进入主流社会、权力圈,但大多数人尤其在企业、在农村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发财梦”、“老板梦”。

道德和爱情观上,开始与传统道德的“羁绊”决裂,但又没有完全丧失传统道德中的忠诚和信任。情爱上极力倾向于自由恋爱,反对他人干涉,结婚自主,离婚率高,也可能是“脚踏几只船”,成家后夫妻间在外“各有洞天”。在农村在城里都是晚婚晚育。这一代青年中由于受转轨时“社会失范”的影响,有的青年走上了赌毒卖淫的违法犯罪之路。

由于高考的恢复,有1/3的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西方各类思想杂糅涌入,80年代中后期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中迷恋而狂乱的一群,凯恩斯、弗洛伊德、萨特、民主政治是他们熟悉的西方“来客”。青年文学创作(伤痕文学为主)十分旺盛。这一代青年中的流行语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等,《新星》、《寻找回来的世界》、《你别无选择》是这一代青年的心灵写照。他们中也涌现了一批新时代的青年楷模,如张华、张海迪等。

由于到2015年前后,世界格局大致定型,各级领导层新老交替,这第三代青年是第二代青年之后的重要接班人。

第四代青年的总体特征:这一代人由于出生于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之时,所以是“独生子女一代”,同时成熟于90年代市场经济发展之时,是“新人类”。由于又是新型价值观和新的社会运行模式定型之时,所以又是“新价值重创的一代”。“他们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的记忆,没有刻骨铭心的政治、历史负累,他们自懂事起,新生活在一个一切靠自己奋斗的社会”。诸多资料表明,90年代中国青年的人生价值观随着青年自我意识和强烈的生存、发展欲望的增长,过去那种理想的、奉献型的、无条件服从社会或国家需要的单一化人生追求,正在为一种现实的、具明确功利倾向的、个人色彩突出的多样化人生追求所取代。

政治价值观上,他们喜欢远离政治“格斗场”,以自己冷静的态度分析国家政治生活、中国对外关系和社会事件,多数没有进入主流社会的欲望。对社会规制和模式不大关注。他们更开放,更自由。这一代青年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与接受采取较为理智冷静的态度。

经济与生活价值观上,他们极力谋求成为“工具合理性”人才,以自己的劳动和所具知识技能去谋求自身生存;他们的交际圈日益缩小,人际交往简单,且讲求实用和功利。十分欣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他们对社会的压力有着较强的承受能力和耐挫力。他们视野广阔、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没有经历过多的苦难,生活乐观向上,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他们最迷恋的是歌星、影星、电脑。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勤俭节约的习惯,并有懒惰的心理。因特网、电游室、歌舞厅是他们常去的地方。这一代青年由于受时代的运动模式影响,他们一方面追求更为实用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更新(许多人拥有多类资格能力证书),追求高学历、高职位、高待遇,学习任务重,一方面又贪图个人享乐,责任感比较弱,这与上几代青年的同一群体中相比较尤为明显。他们是倾向于务实的、功利性的、享乐式的个体本位主义者。

道德与爱情观上,他们已经没有了传统道德的束缚,生理和心理都呈现早熟,“自我中心主义”强烈,情绪波动大,不轻易相信别人。青少年违法犯罪率高。在恋情上,他们也有着浓厚的功利色彩,来得快,散得也快,不求终生拥有,但求一时满足,婚前性行为比率骤升。城市青年和乡村青年在婚龄育期上出现两个极端,城市青年婚育更晚(35岁不算晚),而农村青年却愈来愈早(16、17岁的女孩多数找了夫家)。他们接触较多的流行语是“下岗分流”、“转轨变型”、“自主择业”、“自谋生路”、“打工”、“当老板”、“下海经商”、“过把瘾就死”、“跨世纪”、“素质教育”等。在他们当中,也涌现了诸如赖宁、杨大兰、杨小兰、徐洪刚、叶乔波、桑兰等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少年。

四代青年的总体比较

1.第一、第二代青年在总体上受社会运行模式影响比较接近,政治因素突出;但这两代青年与第三、第四代青年在价值观上有着显著不同。后两代青年在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上趋同。

2.第一代与第二代青年的差异在于两者受政治影响的内容和强度不同(第二代是强影响);第一代是新社会“价值初创的一代”,而第二代又是社会中“价值失落的一代”。第三代又不完全同于第四代,第三代实际是介乎两种模式相脱离之间,即承担着旧有价值传承任务,又有着带动下一代进行新价值创造的重担,这样的挑战使他们困惑与矛盾,这样的机会也使他们幸运地接受了磨炼,是“价值传承和价值创新的一代”。第四代已完全是崭新的新思想、新行为的一代。

3.总体来讲,四代青年在政治、道德与情爱观上逐渐由单一趋向多元,由强势走向弱势,由理想走向现实,由狂热迷乱趋向冷静理智。在生活与经济观上逐渐由简单走向丰富,由弱势走向强势。在知识技能的寻求途径上,由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主动自学,一专多能,由注重学以报国转变为偏重学为己用。

4.由于社会运行模式的影响,在其处于定型期和良性状态时,第四代乃至第五代青年可能会出现“价值复归”,但决不是简单的重现,而是创新式的复归,即剔除糟粕,吸其精华,传统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讲求真善美等,再加上现时代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思想。

此文分析了社会运行模式对青年的单向影响,但限于本文主题,至于青年的行为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及对社会运行的影响则不作分析。

收稿日期:2000-11-08

标签:;  ;  ;  ;  

两种社会运作模式下的四代青年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