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发展研究的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新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信息和知识的社会里,图书馆的资源性功能、服务性价值一再被淡化(如其它信息机构的大量兴起)——忽视(对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机构投入等的减少)——转移(图书馆有偿服务的实践),导致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和服务形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1世纪初,公共服务体系的提出,直接面向公益性组织的形象塑造和价值回归问题,强调新定位、新功能和新发展。这一举措为图书馆赢取社会公众的信任和肯定、重新评价自身的行业地位和作用等赋予了难得的时代机遇。
1 图书馆发展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外的图书馆发展史充分证明,图书馆的地位界定、功能设计和发展指导等,都离不开业界有识之士、政府、社会学者等的共同努力,图书馆的理论研究是伴随着实践的丰富和修正而逐渐成长的。因此,清楚明确地认知这些因素对图书馆成长的影响,回顾评述图书馆的已有研究成果和发展现状,区分差距和优劣,是图书馆迎接新机遇的发展基础。
1.1 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分析
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及图书馆学研究建立于20世纪初,图书馆逐步开放,“藏”、“用”并重,不断走向社会化及平民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图书馆学的研究在借鉴国外成就及结合中国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据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统计,1904年至今以“图书馆”为题名的相关论文已达到83,335篇[2007-04-06查],研究的核心围绕着图书馆的发展、定位及服务等问题展开。调研发现,这些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①从图书馆事业的微观层面及各具体组成要素,总结各级图书馆的具体运作模式,大多涉及资金、管理、服务、人员、数字化等方面的探讨及具体经验介绍。该层次的研究在我国较为多见,主要是一些评论性建议性的观点,学术性及研究性不强。②从国家宏观信息服务体系或文化服务体系的角度出发,探索图书馆事业的职业使命及发展方向。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组织,是提供社会公共信息的重要机构,应该在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缩小“信息鸿沟”等方面做出努力。基于这样的理念,图书馆应该加强联盟合作、加快数字化进程、更新服务手段、改革管理机制、保障读者权利等方面的综合建设。这一层次比较重要的是如下作者的成果:柯平[1]、程焕文[2]、王宗义[3]、张晓林[4]、夏义堃[5]、谢俊贵[6]、程鹏[7]、王冰[8]、赵春杰[9]、孙丽文等[10]。这类研究的特点是把图书馆置于社会背景中,考察作为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的图书馆的发展定位及与市场化经济背景下的利益多元化竞争情况,视野较为开阔。但相应地,研究显得较为松散,有些问题如资金不足、队伍参差不齐、制度僵化、服务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依然无法得到突破性的解决。③从寻求图书馆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借鉴国外先进成果及引进其它学科的理论视角,结合图书馆具体社会背景及实践情况,剖析图书馆的阻碍因素及未来绩效诱因,以谋求图书馆的职业发展及维护图书馆的话语权利。这一层次的研究大多依托国家战略发展策略(如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及重大课题(国家社科或省级课题)的资助力度,在研究深度上有了较大的飞跃。主要的专著成果有胡昌平等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图书情报事业战略》、于良芝等的《拓展社会的公共信息空间——21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模式》、梁丽等的《联合型社区图书馆功能及发展模式研究》等,视角独到且论证有力,提供了图书馆发展的宝贵借鉴经验。此外,期刊论文中可见的有国家创新体系中图书馆的重新定位研究[11]、和谐社会中的图书馆作用研究[12,13]和服务研究[14]、公共服务中的图书馆研究[15]等。截至目前,这些成果还相对比较独立,而且面对公共服务体系的新系统环境,已有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较难做出满意性解答:①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哪些,图书馆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如何?②图书馆如何与其它信息服务机构保持功能互补、合作?③图书馆如何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促进事业的和谐发展?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继续进行广泛研讨。
1.2 国外现有研究成果分析
国外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研究,起步较早,发展也比较成熟。据EBSCO数据库初略统计[2007-4-18查],1975年至今以“library”为题名的相关论文已达到122,916篇。研究团体几乎涵盖了世界各国,研究领域涉及图书馆的各个方面,对图书馆的定位(角色、功能、发展)基本上沿着事业——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社会的急剧变革,有关图书馆的技术设施配备、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等,一度掀起了全球技术研究热潮。适应技术发展需要,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从单一馆走向馆际联盟、跨国合作)、服务范围(从实体服务走向虚拟服务、从固定开放时间走向全天候和移动服务)、职业理念(自由平等地开放存取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伦理、数字版权保护等存在着冲突)等都渐成为社会及研究者关心的热点。美国1996年发表的“本顿报告”(Benton report)[16]集中反映了技术浪潮对于图书馆未来、定位及功能的重构:图书馆的未来应该是实体和数字化资源的“复合体”,图书馆应该扮演着维持信息获取自由平等的社会功能,而且,由于图书馆的用户面临流失、资金支持有所下降,图书馆的定位应该是“社区学习合作者”、“公共服务媒介”,即图书馆应该与提供公共服务的其它信息机构(如电视、广播、社区网络、当地的非营利性机构)形成合作关系。同时,20世纪80年代起出现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西兰、英国、美国、瑞典等国家都开始实施以“强化服务及顾客导向”、“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的政府改革,重塑国家的作用及其与国民间的关系。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入和普及,政府执政理念改变对图书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对图书馆功能及发展方向等的重新思考再次成为新焦点。如英国工党上台后,就对全国的教育进行了大力调整,上台伊始就颁布《教育白皮书》,要求教育信息化、民众化,相应的图书馆配套建设应运而出。2003年,英国的“未来框架:未来十年的图书馆、学习及信息”(Framework for the future:libraries,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in the next decade)[17],对图书馆的发展定位等进行了重新审视:图书馆不仅要体现自由、平等、民主的服务理念,还要扮演着提高社会阅读水平及提供终身学习技能的角色,图书馆应该在既有功能上发展完善,体现公共价值并提供独特性服务,与社会其它部门形成合作互补关系。
基于政治、经济、技术、图书馆职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国外图书馆的发展呈现出了较为集中的态势,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公众化。图书馆体现公众利益,担负着社会文化培养及民众教育职能,并且注重对社区、弱势群体的扶助服务。②网络化。图书馆的馆藏及服务方式基本上实现了基于网络的可移动式操作,并且在区域联盟及全球化合作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成功经验。③人性化。图书馆的设施、服务(时间、内容、手段等)、技术支持、管理等,较为全面地考虑了用户的现实需要与潜在需求。图书馆的服务方式除传统信息服务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①增值服务的增多。如英国汉普郡图书馆计划筹建“发现中心”(Discovery Centers),把图书馆与博物馆、健康机构、娱乐活动和电子政务服务等联系起来;利物浦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处提供“图书馆附加服务”(Libraries Plus),提供运动、健康、教育或商业等方面的信息[18]。②匹配性服务的强调。在宏观上要求图书馆的服务应与社会、技术进步协调发展,在微观上要求图书馆的服务应根据用户类型、区域特点等作相应调整。进入新世纪,各国纷纷以构建新型公共服务体系为着眼点,构筑以知识为竞争力要素的新型国家竞争体系,如美国的政府创新运动、英国的公共服务宪章运动、韩国的亲切服务运动等,这种环境为世界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契机,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 公共服务体系视野中的图书馆发展路径
2.1 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是指由公共权力运用公共财政所提供的、旨在为人民生活和社会运行提供便利、创造公共条件的服务。公共服务范围比较广,基本上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19]。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近年来,我国倡导建设“知识工程”、“共享工程”、“创新型国家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等,为公共服务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和谐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2.2 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构成界定
公共服务体系主体众多,成分复杂。如何界定与图书馆相关的公共服务体系主体构成,是分析现有图书馆发展影响因素的突破点和寻找图书馆未来创新的立足点。已有研究大多面向图书馆组织自身,而较少地联系与图书馆服务功能相似或相左的其它组织(如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和部分营利性组织),忽视了这些利益群体在信息服务中的作用及对图书馆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克服图书馆现有发展瓶颈并重新界定未来角色、功能服务模式和预测未来发展动向等,首要前提就是要明确这些相关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利害关系、共生互补合作关系(见图1)。
图1 本研究公共服务主体构成及其关系图
从图1中可知,公共服务组织中的政府对图书馆具有职权监督及财政支持等关系,档案馆等机构 (可视为图书馆的同行业)对图书馆具有业务借鉴、功能协调等关系,教育、民政及大众传媒等对图书馆有职责并行、业务合作等关系,而非公共服务组织中的信息中介机构等与图书馆则存在着利益竞争、功能互补等关系。而且,在图书馆的具体类型中,本研究重点考察的是与公共服务最密切相关的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
2.3 图书馆角色新定位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以上研究现状明确地告诉我们:已有研究对于公共服务体系视野下的图书馆发展定位的揭示和启示有限,而重新界定图书馆的角色、功能等则是技术、政治等综合因素的共同要求,既符合世界性运动的潮流,也迎合了我国全面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时代要求。1975年国际图联召开的科学讨论会上,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被定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如今,图书馆的这些基本功能依然未变,但在具体的操作模式和功能扩充上应该做出更切合实际的定位。对公共服务体系中相关主体的界定和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图书馆服务与公共服务体系联系起来,考察图书馆与其它公共服务机构的衔接、合作关系,从而避免了孤立地看待图书馆发展问题,从中寻找图书馆发展的最佳模式。简言之,图书馆的角色新定位及可持续发展路径,必须采用新视角引入新理论和新方法进行深入考察和综合分析,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基础上进行重新探寻和选择。
3 图书馆发展研究新视角的综合分析
3.1 引入理论分析的新视角
在日益复杂的环境系统中,图书馆发展所需的新理论包括生态学理论、信息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等,这些来自生物学、信息学、社会学等的新视角能够为图书馆发展的系统模式、经济模式和关系模式等提供独到的针对性的理论指导作用。
在图书馆学的已有研究中,所借鉴的理论较多来自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学科。如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混沌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自组织理论、绩效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解决图书馆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但随着图书馆内外环境渐趋复杂,图书馆的综合研究已显得日益重要,仅关注图书馆组织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显然具有局限性。生态学理论的引入,是图书馆研究走向社会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之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在应用领域已经产生了信息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分支,研究工具以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为主。把生态学理论融入图书馆学相关研究,是把图书馆作为一个生态子系统,研究图书馆自身以及与之相关部门间的各种关系,应用生态系统观点考察图书馆与相关部门的竞争、互补、合作关系,采用生态规划中的整体化原则、趋适开拓原则、协调共生原则、区域分异原则、生态平衡原则、高效和谐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重要原则,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研究图书馆所处的行政环境、同行合作环境及相关行业的竞争环境等,是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的可能突破。
图书馆发展中常会遇到经费不足、机制结构不合理、权责不明、地位和功能受忽略等等问题,信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特点可以为这些问题提供较为本质的解决之道。运用该理论中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和方法分析信息生产、交换、使用过程中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了解信息活动中的权势、政府的作用、各利益群体关系等,有助于考察社会关系、制度结构等因素对图书馆现状的影响及未来功能的塑造,从而对图书馆发展中的本质因素进行有效揭示。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是产生于社会学领域并对多个学科具有指导意义的新理论。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把社会看成是由行动者及其间的关系构成的网络,该网络是信息、知识等资源流动的渠道,也可能是阻碍信息共享传递的信息栈;行动者个体行为受到关系类型和网络规模等的影响和制约。运用该理论能够较为深入地分析信息需求的特点、层次,以及信息资源的流动状况、丰富与否等,对于把握各级各层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行为以及构建图书馆服务模式,将提供最为有效的实际经验和具体决策参考。
这三个理论视角如图2所示,它们以点(人际关系视角)——线(结构分析视角)——面(系统分析视角)构成逐层递进关系,能够帮助我们在切实考虑用户实际需求基础上,结合图书馆定位及服务过程中的社会、制度、文化等影响因素,从社会各行业和谐发展的角度设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图书馆能够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自组织、自发展,完成自身生命周期的良性循环。
图2 本研究理论视角的递进关系图
3.2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图书馆研究既要在前人成果基础上有所创新,更要根据新情况重新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全面掌握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总结回顾,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确定研究的出发点和创新点,是图书馆发展定位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图书馆要通过多种方法综合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及现象,在实践的基础上重新指导实践。如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探讨不仅要分析图书馆自身的特殊角色和机构特点,研究图书馆的经费、人员、设备、功能等多方面因素,还要考虑图书馆所处的环境因素、各种利益群体的相互作用、有关单位和用户的实际体会及需求,案例调研、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等都将是必需的数据收集手段。而对图书馆现状分析、功能设计、发展趋势等的讨论,则可采取开办研讨会的形式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用户进行集中讨论,拟定发展方案和形成图书馆工作细则。其中,对各层次图书馆的发展定位和各地区图书馆发展协调方面,可以采用抽样调查和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全国发展程度不同的、隶属部门不同的、行政级别不一的多个图书馆,了解这些图书馆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服务衔接和合作情况,在公共服务的生态系统中分析各主体要素、环境因素、行政要素等对图书馆功能模式的影响。
图3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图
实证研究方法以各级具体馆的实际情况为依托,以用户个体的实际体验为依据,并有意识地衡量同性质各行业的业务合作情况和不同性质相似行业的利益协调关系,能深刻了解图书馆发展中的种种瓶颈问题,有的放矢地调整现有的服务方式和资源分配。借助这种自下而上式的用户需求调研和内外兼顾的业务协调系统调研,图书馆才能真正处理好图书馆与用户、图书馆与其它部门、图书馆内部组织等多方面的矛盾,实现业务发展、功能创新、用户满意、行业繁荣等较为全面的协调发展。
3.3 图书馆发展研究新视角的总体实施框架
具体而言,图书馆发展研究的总体全新视角,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①图书馆及其相关行业的公共服务现状分析,总结已有经验成果,并揭示造成图书馆种种困境的深层因素;②通过国内个案调研、用户访谈及国外相关案例对比研究,考察图书馆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具体定位及与其它服务机构之间的衔接互补关系,为图书馆发展中的现有弊端提出解决方案或调整方案;③基于理论新视角和丰富的数据分析结果,重新定位图书馆的角色、服务模式及发展方向。其总体研究实施框架如图3所示。
(收稿日期:2007-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