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明1 李碧航2 黄德强3(通讯作者)
(1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广东广州 510000)
(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ICU 广东广州 510000)
(3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 急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是一种胃黏膜的自限性炎症,病变呈可逆性,病程短,但一般组织学上恢复正常则需较长时间。临床表现以上腹不适、上腹痛、恶心、呕吐最为多见,也可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或无症状[1]。西医多以药物止呕等对症处理为主,疗效欠佳。中医药治疗呕吐有其独特疗效,且方法多样,本文介绍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呕吐一例,并总结治疗体会。
【关键词】 急性胃炎;呕吐;足三里;穴位注射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108-02
1.引言
急性胃炎系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炎症。病变严重者可累及粘膜下层与肌层,甚至深达浆膜层。临床上按病因及病理变化的不同,分为非特异性急性单纯性胃炎、特异性急性化脓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和急性腐蚀性胃炎,其中以急性单纯性胃炎最为常见。
2.病例报告
女性,22岁,因“间断吧吐9年余,加重1天”于2015-06-12入我院脾胃病科。患者于2006年无明显诱因下感恶寒发热,呕吐胃内容物及清涎水,每隔数分钟即吐一次,曾至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当时行胃镜示慢性平坦糜烂型胃窦炎,经制酸护胃、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好转出院。之后每年均发作一次,发作时频繁呕吐,非喷射状,无腹痛腹泻等,曾多次在我院儿科、普内病区及我科住院治疗,经制酸护胃、穴位注射、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好转出院,患者病情均可好转。2012年11月15日,患者再发呕吐,于我院行胃镜示:(1)慢性浅表性胃炎(2)食管白斑。2013年9月4日、2013年12月11日再次发作于我院住院治疗,经系统治疗后好转出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腹痛腹泻,解4~5次烂便,无黑便、脓液、粘液等,未寻求诊治。昨夜0点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恶心胸闷,疲倦,发热恶寒,胃腕部不适感,休息后无缓解,并开始出现持续性呕吐,非喷射状,呕吐胃内容物及清涎水,自服藿香正气水、小柴胡冲剂后呕吐稍缓解,但仍发热恶寒,为求进一步治疗至我院急诊就诊,急诊予灭吐灵肌注止吐、奥西康护胃及抗炎、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急诊以“呕吐查因:慢性胃窦炎急性加重期?”收入院。入院症见:患者神清,精神稍疲倦,呈间断性呕吐,间隔时间短,非喷射状,呕出胃内容物及清涎水,胃皖部不适感、按之呕恶感加重,恶寒发热,脚闷无心悸,头晕无头痛,无嗳气反酸,无腹胀腹泻,纳差,眠一般。近2天未解大便,小便黄。入院体征:体温38.1℃,血压110/80mmHg。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肠鸣音稍亢进,6次/分。舌红体瘦,苔前部光少水滑、中后部稍黄腻,脉浮弦。辅助检查:血分析:WBC 17.35×109/L,NEU% 91.7%;尿组合:红细胞数93个/ul、白细胞数41个/ul、尿酮体3+;生化、凝血、甲功、胸片、心电图基本正常。患者多次因呕吐入院,拒绝行胃镜坚持。
患者入院后予抗感染、制酸护胃、营养支持等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后据患者既往治疗经验,增加维生素B6双侧足三里交替穴位注射,方法:采用7号针头,5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6(1 mL)。患者取坐位,交替于双侧足三里穴常规消毒后垂直刺入穴位1.5~2cm,按针灸手法提、插、捻、转致患者有酸、麻、胀、或重感即得气时,回抽无血后开始匀速注射,在1min内注射完,拔出针头,针眼处以棉签按压10min,以防药液溢出及局部出血。效果观察:注射后5~10min后,恶心、呕吐症状缓解;注射2次后,症状基本消失,2天后呕吐、腹胀等症状明显改善,胃纳好转,并出院。出院诊断为:(1)慢性胃炎急性加重 (2)食管白斑。
3.讨论
恶心和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几乎可以是任何胸或腹部内脏的严重器质性障碍的症状,或可由下列因素引起:感染,药物,辐射,疼痛性或有害性刺激,代谢和情绪紊乱,处于陌生环境的压力之下,声光本体感觉的感觉传递错配现象,或眩晕[2]。呕吐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古代文献将呕吐加以区别,谓声物俱出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现一般将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总称呕吐。呕吐的病因病机多样总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3]。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俞穴之一,研究表明,足三里对胃肠功能性疾病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4]。维生素B6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 B6为人体内某些辅酶的组成成分,参与多种代谢反应,尤其是和氨基酸代谢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应用维生素B6制剂防治妊娠呕吐和放射病呕吐。本例患者呕吐伴发腹泻,根据既往病史及检查可考虑为慢性胃炎急性加重,应用维生素B6足三里注射,一方面针刺穴位的刺激可反射性引起大脑皮层的病灶感应点的抑制,同时加速病所的气血运行来发挥经络效应,以达到调节肠胃功能的作用;另一方面穴位注射止吐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之经络,充分发挥中医经络和西药药理效应,注射药物的释放可强化刺激效果,进一步增强止吐之效,这是一种药物与穴位相协同的止吐疗法。药物穴位注射,同时发挥针刺穴位和止吐药物的特异效应。二者相得益彰,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声生等,消化病特色专科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2]王贤才等.临床药物大典[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4.332-334.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05-208.
[4]陈艳.电针足三里对胃肠功能性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7):705-709.
论文作者:谢志明1,李碧航2,黄德强3(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0
标签:穴位论文; 胃炎论文; 患者论文; 药物论文; 维生素论文; 症状论文; 三里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