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伟大体系--著名学者赞扬邓小平理论第一辑和广东实践研究系列的发表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伟大体系--著名学者赞扬邓小平理论第一辑和广东实践研究系列的发表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研究的鸿篇巨制——著名学者盛赞《邓小平理论与广东实践研究丛书》第一辑出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鸿篇巨制论文,广东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理论研究论文,丛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丁关根、谢非及中宣部亲自关心指导的战略性理论课题

●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组织策划的重大工程

●全国“九五”精品图书出版规划首批重点书目

●广东理论界精英力量群体攻关的巨大成果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共同策划、组织撰写的《邓小平理论与广东实践研究丛书》第1辑共12部著作(书目见第8—9页)约300万字,最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的第一辑,由近50位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经过一年半的集体攻关和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而完成,具有体系严密、内容丰富、立意新颖的特点。丛书既有阐述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的力作,又有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广东实践经验,探索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著。丛书一出,即引来社会各界尤其是思想理论学术界的一致好评。在日前召开的丛书首发式会议上,我省几位著名的专家学者畅谈了他们的看法。

张 磊(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怀着喜悦与兴奋的心情,迎来了企盼已久的《邓小平理论与广东实践研究丛书》第一辑的出版。这是我省深入系统地研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重大成果。

“丛书”第一辑内容丰富,立论精当,体现了编委会所提出的“求真、求实、求深、求新”的要求。

“求真”,显然是“丛书”的首要特点和优点。作者们认真研读了邓小平同志的著作,旁及有关的文献和资料,力求领会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十分难能可贵。如于幼军著《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一书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了科学的阐述。作者立足于社会主义思潮发展史和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回顾了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的两次飞跃——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到社会制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指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意义,由是,确认了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的第三次飞跃过程。刘嵘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哲学基础》围绕着中国现代化的主题,论述了实事求是、从人民利益出发、从实际出发、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生产力发展论、社会基本矛盾、矛盾辩证法和实践检验真理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指导作用。

“求实”,是《丛书》的另一个特点和优点。作者们用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方法去研究邓小平理论,又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去总结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从而,进一步论证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和提高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作者们正是遵循着这种准则,立足于“先行一步”的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深入探究了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抉择,总结了广东市场经济的丰富实践经验,指出广东地区的所有制的调整和实现形式所作的成功的变革,正是在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全面剖析了在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引下的广东扩大开放进程、对外贸易、利用外资、技术引进、服务贸易的状况和取得的成就,并对发展前景作了预测和展望;以无可争议的事实为依据,阐明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历程及其发展规律;以大量的翔实素材论证了广东实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经验与成就,探讨了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概括了广东山区建设和脱贫致富的过程、经验与前景,研究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关重大课题;探究了“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分析了中国恢复行使主权的艰巨而光辉的历程;评述了广东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探讨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地位、根本任务、实施的主要途径与基本方法及其基本规律;从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出发,对新时期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应当指出,“丛书”虽然主要立足于广东的实际和实践,但个性中寓有共性,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的经验必然带有普遍意义。

“求深”,主要是要求理论分析和论断具有深度;不局囿于表面现象,不浅尝辄止;既要立足广东,又要胸怀全国,放眼世界,充分吸收当代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最新的富有价值的成果。作者们在“求深”中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力避粗浅。《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就是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论证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深入地分析了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初步回答和解决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有关邓小平理论与哲学、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著作,也都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作了颇为深入的分析,令人信服。无论是关于邓小平哲学思想的论述,或是关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阐发,乃至“一国两制”、新时期的执政党的建设的探究,莫不如是。

“求新”,即是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就其本质而言,研究即意味着创新。为此,必须认真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的新问题,积极对待热点与难点,提出科学性的新见解。作者们不辱使命,在自己的著作中作出了不少新的分析和论断。刘景泉、周薇著《唯物辩证法的运用与发展》一书颇富新意,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式,从“军事统帅的智慧谋略”、“总书记的深谋远虑”和“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邓小平同志的军事辩证法、党的建设辩证法和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概括了邓小平理论对唯物辩证法的巨大贡献,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创新。其他著述亦复如是,因为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广东实践相结合本身就蕴涵着新意。

历史在进步,理论在发展,热切期望“丛书”第二辑早日问世。

马恩成(广东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

经过较长的酝酿、策划和组织,由广东近50名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共同撰写的《邓小平理论与广东实践研究丛书》第一辑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丛书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阐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运用和发展。特别在于幼军同志著《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一书中,更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和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深刻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这一理论体系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与以生产力为基点的唯物史观);三块基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三个不同的理论层次。深刻分析了,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如何逾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问题;如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目的的结合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如何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地配置使用社会资源,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如何分析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提出全面改革的理论,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如何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解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等等。这些内容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这套丛书以很大的注意力研究探讨了广东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小平同志对广东的改革开放十分关注,早在1979年初就支持广东成立特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提出广东在改革开放中要“创出一条血路来”。其后他曾两次亲临视察广东。第一次视察在1984年春,当时针对党内一些人对广东特区的试验持怀疑态度,指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为广东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动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第二次视察在1992年春,这次视察在进一步肯定广东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基本实践和经验,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如何建设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次视察中,小平同志还勉励广东要再上几个台阶,力争用2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

由此可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总结概括包括了广东在内的实践经验;而广东在实践邓小平的理论方面确实也走在了前列。这就为广东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深刻总结广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套丛书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如曾牧野等同志著的《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与广东实践》一书,详尽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这一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在比较其它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又如钟文菁等同志著《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与广东山区建设》一书,除了联系广东实际,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共同富裕的理论外,更是全面概括了广东十多年来山区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发展历程,包括山区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发展“三高”农业、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对外开放、特困山区的移民工程,以及沿海地区、省市机关的对口挂钩扶贫等经验,探索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这些经验,既是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丰硕成果,又是充实和丰富邓小平理论,指导今后深入实践的宝贵财富。

夏书章(原中山大学副校长、教授):

由于幼军和张难生分别担任正副主编的第一辑《邓小平理论与广东实践研究丛书》共12部,最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广东社会科学界的一件大喜事。作为这条战线的一名老兵,对此更感到由衷的高兴。祝贺之余,根据丛书编委会所作的《总序》关于求真、求实、求深、求新的要求,并受到第一辑选题的启发,特就拓宽和加深研究方面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密切留意全国各地学习、研究、运用邓小平理论的先进和成功经验,认真参考、借鉴、吸收,以补广东之不足。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论点之一,是先进地区并非一切都先进,落后的地方也不是什么都落后。广东在实践邓小平理论方面,虽然走在前面,但在继续开拓前进的同时,同样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是在总结、概括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方面,还只是开始。例如:关于经济特区,第一辑有关于深圳的一本,汕头、珠海也有各自的情况和特点。又如:关于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构想和实施状况,是一页新篇章。还有如番禺“南沙新城”的建设等,都是人们所期待着的专题。这充分表明,《丛书》还大有可为。

三是香港、澳门即将先后回归,广东毗邻港澳,地理、历史、社会、经济等关系密切,为了迎接新时期的到来,加强对港澳的研究是完全必要的。第一辑虽已有《一国两制与香港》一书,似乎还不够。关于澳门的研究也应当跟上来。传统的“省、港、澳”正在由新型的“穗、深、珠、港、澳”或“珠三角、港、澳”关系所取代。对此,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展开相应的研究。

四是必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但同时要致力于研究、解决老大难问题。在热点之中找焦点,在难点之中选重点。热点、焦点、难点、重点等又常与疑点相伴随、相夹杂,这就需要攀登理论的制高点,更好地运用理论武器,以收到理论分析有深度、有说服力的释疑解难的实际效果。若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定能显示其强大的威力和生命力。

五是立足广东、胸怀全国、放眼世界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其举世关注的“南巡讲话”中,已经明确提到广东应争取提前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广东的社会科学界,对国外问题的研究是有较大潜力的,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本着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定可在此项课题研究中有更大的作为。

六是把《丛书》的编辑计划与全省社会科学研究计划联系起来,使《丛书》能有针对性地和有选择地汇集零打碎敲的“散兵游勇”,形成自己有力的“拳头”。

标签:;  ;  ;  

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伟大体系--著名学者赞扬邓小平理论第一辑和广东实践研究系列的发表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