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向军[1]2001年在《宁夏中南部地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宁中南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现代地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宁中南地区的发展战略及其对策进行了初步探索。全文共分五大部分:(1)分析欠发达地区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回顾区域发展的有关理论,并总结了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导向选择和发展阶段界定的一些基本知识。(2)从宁中南地区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民族构成等方面,对其战略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并着重分析了区域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及开发利用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3)通过对宁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与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分析,根据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特点,结合区域发展阶段的有关理论和划分标准,客观合理界定宁中南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4)论述宁中南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揭示区域发展的潜力,分析其外部环境。(5)以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遵循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考虑宁中南地区的资源条件、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发展潜力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宁中南地区结构优化为导向的总体发展战略,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杨炯炯[2]2013年在《宁夏生态移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宁夏实施的生态移民是易地搬迁扶贫的一种方式。生态移民既能脱贫,又能致富奔小康。生态移民是发展型移民,是在政府主导下,让贫困人口从贫困农业转入致富产业,主要任务是把温饱型移民转向发展型移民,让贫困人口实现小康;对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农村扶贫工作、建设有效生态屏障、改善不适宜居住生态退化地区的贫困人口生产和生活条件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生态移民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首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宁夏生态移民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贫困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宁夏生态移民实施的理论依据。其次,对宁夏生态移民的背景和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概括阐述了生态移民的发展以及宁夏实施生态移民背景;从实施情况和实施成效两个方面分析了宁夏生态移民的现状。再次,宁夏生态移民自“吊庄”移民到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取得了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移民政策制定和落实、基础设施配套和建设、后续产业培育和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社会服务和管理等。最后,结合宁夏生态移民的现状和长远发展,从科学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宁夏生态移民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选择以及战略定位。同时结合宁夏生态移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他地区成功的经验提供了一些解决对策,主要是从完善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产业培植、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教育投入提高移民素质等,对宁夏目前以及今后的生态移民提供一些建议。宁夏生态移民是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全局的重要部分,它实践了科学发展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宁夏生态移民的核心理念就是建立一个能够解决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恶化和群众生活贫困的发展模式,推进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可持续发展。
张艳[3]2014年在《宁夏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二十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民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兴衰、民族发展,甚至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问题,如何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业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的解决,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有机结合,制定并贯彻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创新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推动了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促进了党和人民事业的蓬勃发展。正是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践,宁夏回族自治区成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地方,成为展示新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一个窗口。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宁夏回族人口约有219万人,占宁夏人口总数的34.77%,占全国回族人口总数近1/5,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被国外称为“中国的穆斯林省”。宁夏回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仅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而且还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抵御外来势力渗透的能力,在宁夏与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开创了团结和睦、融洽共处的和谐景象。本论文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借助田野调查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关系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以相关文献和获取的数据资料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对宁夏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出客观的认识、评估与战略思考。选取的田野调研点有石嘴山市惠农区河滨街道、银川市高校、吴忠市红寺堡区及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等四个地区。论文导论就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状况、基本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的重点难点、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的不足与展望做了比较全面的说明。第一章阐述了国内外和谐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理论。文中详细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关系理论,前苏联的民族关系理论及实践中存在问题,美国众多学者对本国多元民族关系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民族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为本研究寻求基本的理论支撑。第二章阐述了宁夏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人地基础。文中详细介绍了宁夏地理环境的特点与行政区域的历史沿革、宁夏回族的源流与居住格局的变迁、宁夏汉族人口的历史迁移状况及各民族人口与及其分布状况,再现了宁夏民族关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记忆。第叁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演进过程。文中系统阐述宁夏民族关系经历了从初步建立,历经曲折发展、严重破坏、恢复与发展,到如今形成历史上最佳状态的过程与结果。第四章通过田野调查方法详细阐释了宁夏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现状,并对影响民族关系的诸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在上述四个田野调研点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关系的特点,进而分析了目前宁夏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基本经验,最后剖析了当前及未来宁夏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六章在上述综合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宁夏长期保持民族关系良好状态,追求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战略对策,以期在未来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能够为其他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相一致提供建设性意见。
丁生忠[4]2015年在《宁夏生态移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扶贫开发从改革开放以前的"输血式"扶贫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向"开发式"扶贫转变。贫困人口大多聚居在中西部省(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国家有针对性对于贫困地区,先后实施"叁西"农业建设、"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西部大开发等扶贫开发战略,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农村的贫困状况明显改善,但是任务依然严峻,特别是贫困问题总是和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生态移民搬迁被视为一种有效地解决策略。宁夏生态移民是政府主导的政策性移民,是扶贫开发、生态修复以及实现现代化的多元目标融合一体。本研究基于宁夏M镇生态移民的个案研究,应用质性研究和"过程—事件"分析方法,从宏观上探索国家规划性现代化的结构性(制度)张力,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中产生怎样的影响?从微观上分析生态移民中的两个行动者:政府与移民群体是怎样互动的,各自的行动逻辑是什么?宁夏政府把生态移民任务分解,并通过政府层级间的"压力型动员"逐级落实,在生态移民中各行动者既有"发展"为目标的共同追求,也呈现不同的利益诉求,致使移民群众与政府产生社会冲突,同时汉族移民和回族移民既有相同的利益需求也有不同的价值趋向,回族各宗教亚群体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可见,在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政府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乡村社会对政府的"依附性关系"依然存在,但是乡村社会的主体农民群众是一个"理性行动者",他们不断与政府博弈,政府也在移民实践中不断调整行动策略。在中国"强国家—弱社会"依然是基本结构主体,然而通过生态移民案例研究发现,这种基本结构有所松动,在某种程度上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向着相互改变、相互构成的方向发展,但是乡村社会对国家的影响是以社会冲突等越轨行为作为依托,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民主协商机制没有形成。本研究提出构建国家(政府)与乡村社会(农民)"权力结构平衡关系的再生产"。各章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首先,评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其次,回顾了学者们对于生态移民的相关研究,包括生态移民搬迁动因与功能,政府实施生态移民的政策和搬迁模式,移民在迁入地的融入或适应情况以及生态移民的实际效果和产生的影响。最后,简单梳理了本研究的方法论即现代化理论和社会冲突论,具体到论文操作中采用质性研究和"过程—实践"分析方法。第二章是案例点的素描,宁夏生态移民从广义上说包括吊庄移民阶段和生态移民阶段,前一阶段以扶贫开发为主,后一个阶段在扶贫开发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修复。案例点M镇是区域间对口扶贫开发所建设的产物,也是全区最大的纯移民乡镇,移民群众包括汉族移民和回族移民;移民安置模式包含了 "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两种,同时该镇也是宁夏政府期望建造的移民安置示范镇和城镇化建设的示范镇,可以说M镇是宁夏生态移民搬迁的缩影,有很强的典型性。第叁章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搬迁前的政府与乡村社会的格局。传统民族乡村社会的居住格局以单一民族为主,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收入,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人口、环境与贫困问题相互影响,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扶贫项目进入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乡村社会的贫困状况依然严峻。第四章民族地区生态移民中乡村社会与政府的博弈。自治政府制定了生态移民的搬迁规划,通过科层体制"压力型动员"的方式将搬迁任务分解"打包"逐级下移实施。移民群众对于政府的政策进行解读与回应,根据移民的民族成分分为回族移民和汉族移民;根据搬迁的积极性分为积极移民和消极移民。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诉求他们的动员各种资源与政府进行博弈。第五章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后的政府与乡村社会的新秩序。围绕移民乡村社会建设和移民群众自身的发展,生态移民搬迁的两个行动者:政府和移民基于各自的目标逻辑行动。移民搬迁使嵌入在移民个体中的物质资本匮乏、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破坏,乡村社会重组。政府实施生态移民的承诺并没有完全实现,移民群众享受的一些优惠待遇随着在迁入地重新分配而消失,政府主导的"非正规经济"难以维持移民群众的生计,致使移民群众产生被剥夺感。此外,"互嵌式"移民乡村由于回族、汉族移民之间以及宗教亚群体之间的习俗的差异性而相互排斥。第六章结论部分探索了政府规划性现代化的困境及民族乡村社会发展的趋向,指出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向着相互改变、相互构成的方向发展,但是乡村社会对国家的影响是以社会冲突等越轨行为作为依托,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民主协商机制没有形成。尝试提出构建国家(政府)与乡村社会(农民)"权力结构平衡关系的再生产",并从加强农民公民权和复合型治理两个角度分析。
张俊明[5]2014年在《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宁夏惠农区银河苑社区为田野调查点,采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与个案研究的方法从身份认同、就业与择业、宗教文化适应、子女成长以及城市融入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十二五”期间从宁夏中南部贫困带迁入该社区的“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的背景、困境以及出路。宁夏中南部是宁夏回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区域,属于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境内的山川共济与协调发展,宁夏在“十二五”生态移民政策中实施了一种叫“劳务移民”的搬迁安置模式,将部分农民直接搬迁安置到城市和工业园区,以期搬迁安置对象能一步到位地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过渡。从银河苑的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过程来看,他们在身份认同、就业、宗教生活、子女成长、社会融入等方面都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第一,在身份认同方面,按照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政策的预设,安置到惠农区之后,在政府的就业安置和其他政策引导下,在经历了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后,由移民变为居民、由农民变为市民。回族劳务移民市民身份的获得是政府政策主导下的被建构过程,他们市民身份的获得需要经历从“固原人”到“惠农人”、从“庄家汉”到“上班族”、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型。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回族劳务移民对自己身份认知处于“不城不乡”的模糊状态,其建构出多重身份的归一之路仍然需要时日。第二,在就业与择业方面,虽然政府为了解决劳务移民的就业问题制定了诸如带薪培训、就业服务、创业扶持等政策措施,但回族劳务移民就业不足现象仍存在。这既与政府个性化不足的“打包式”培训方式有关,也与回族劳务移民就业观念、受教育水平、劳动技能有关,这种状况使得回族劳务移民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次属劳动力市场,对其社会阶层流动和家庭经济收入均不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市民化进程和效果,其聚居区面临着变成“贫民窟”的风险。第叁,在宗教生活方面,回族劳务移民从伊斯兰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宁夏中南部地区迁入到现代文明占主流的惠农区,其在宗教生活中遇到了许多困境。围绕着一个回族老人“无常”而引发的丧葬问题及劳务移民清真寺批建过程中的各种争论和纠结,可以看出,宗教文化是影响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第四,在子女教育方面,回族劳务移民在学前教育阶段既延续了传统的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在其他阶段尽可能地对子女提供更多的家庭支持。从外部环境来看,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城市社会文化环境颠覆了回族劳务移民子女的成长路径,也导致其民族身份与民族意识逐步弱化。另外,宁夏“十二五”移民政策的制度设计会使绝大多回族劳务移民子女因教育分流而失去了在社会分层中向上流动的机会和资本。第五,在城市融入方面,回族劳务移民携带的乡村习惯遭遇城市规则后的种种经历与尴尬,这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这种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过程是一个农民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洗礼的过程。回族劳务移民要顺利实现市民化,既需要其自身着力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改变自我形象,同时也需要外力助推,促进回族劳务移民现代公民意识的获得。综上所述,惠农区回族劳务移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少数民族市民化中具有典型性,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回族劳务移民自立自强、主动适应城市生活,更需要政府的政策创新和惠农区市民对回族劳务移民接纳与包容。
史媛[6]2016年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宁夏生态移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依托宁夏生态移民统计监测,通过调查,全面系统地收集我区“十二五”期间生态移民家庭的收入、消费等基本情况,及时了解生态移民运行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对宁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分析、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在宁夏生态移民背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宁夏生态移民统计监测方案、监测意义、可支配收入情况及生活消费情况等方面对生态移民生活现状进行分析。其次,选取宁夏生态移民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宁夏生态移民取得的成效包括:生活设施比较齐全,产业发展各具特色,惠民政策全部覆盖,技能培训形式多样和生态移民政策得到拥护;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包括:部分移民居住、生活困难,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劳动力剩余问题较突出,大多数移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移民贷款难,担保机制不够健全和县内移民效果还需认真思考等问题。究其原因宁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主要是:移民文化水平低,产业发展受限、移民收入渠道相对单一、资金问题困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经济发展。最后,提出宁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包括:积极推动移民外出务工,提高工资性收入的支撑性、优化产业结构,努力解决移民地区的产业发展问题、加强劳动力培训,拓宽移民就业务工增收渠道、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简化融资贷款手续和程序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移民参与农业现代化生产。
张荣[7]2018年在《刍议宁夏贫困水库移民脱贫攻坚》文中研究指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区有5 000余名贫困水库移民,因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贫困程度仍然较深,加剧了脱贫攻坚的难度。文章在分析宁夏中南部地区现状、贫困移民致贫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康脱贫、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提升能力脱贫、改善人居环境脱贫和文化脱贫六种脱贫攻坚措施的思考建议。
马明霞[8]2014年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大规模移民搬迁是各国为加快地区开发、促进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等而采取的重要举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实现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实施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保护地区生态环境等目的也进行了多次不同类型的移民搬迁。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中东部省市,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宁夏从1983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吊庄移民、1236移民、易地移民、中部干旱带移民、“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等一系列移民搬迁工程,有效促进了宁夏扶贫攻坚和地区间均衡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实施的生态移民,在促进宁夏中南部回族聚居地区脱贫致富、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和民族团结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移民搬迁规模和搬迁范围的不断扩大,生态移民地区经济支柱特色产业缺失、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搬迁移民重新返贫等问题逐渐显现。如何更好地帮助搬迁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促进生态移民地区经济社会良性可持续发展,是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各国经济发展实践和国内改革开放探索都一再证明:只有充分有效配置各类金融资源,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共赢共荣,才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不仅能加速促进资金流通、有效整合分散金融资源形成资金合力,还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换代。尤其是以绿色、低碳、环保为标志的现代金融业能高效进行潜在客户筛选和公允价值评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的前期阶段,地方政府的移民规划主要围绕如何实现生态移民“搬得山、稳得住”的目标,有效整合和投入各类专项资金支持移民顺利搬迁安置,因此这一阶段生态移民的金融需求并不突出。但随着生态移民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逐步完善以及生态移民主体工程逐步完工,财政等各类专项支持资金将逐渐退出,生态移民区在支柱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提质增效、搬迁移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存在巨额资金需求,资金供需不匹配矛盾在生态移民后期阶段集中凸显。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制度框架,市场化高效配置各类金融资源,合理满足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发展的资金需求,充分发挥金融对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支持作用是本论文研究的山发点和落脚点。本论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移民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原州区、西吉县、泾源县、同心县、海原县、红寺堡这6个回族人口占比高于宁夏全区平均水平的民族地区(以下简称生态移民6县(区))生态移民的金融服务状况。从金融服务视角,全面综述了国内外对生态移民搬迁问题的研究进展和经济金融学理论依据,系统考察了宁夏生态移民的历史沿革。运川定性描述、定量研究、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全面剖析了宁夏回族人口占比较高的6个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服务现状,深刻剖析了当前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困难。在借鉴国内外移民搬迁安置经验的基础上,本论文结合宁夏回族人口聚居程度较高的6县(区)生态移民实际,构建了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和脱贫致富的制度框架。论文主体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移民问题研究现状以及概念和内涵,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梳理了生态移民、金融服务、移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生态移民的内涵、类型、影响因素和基本原则等;第二章宁夏生态移民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回顾了宁夏自1981年以来的移民搬迁历史,考察了宁夏回族人口占比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生态移民6县(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生态移民搬迁的成效、问题和政策扶持情况。第叁章宁夏生态移民地区金融发展,介绍了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金融发展总体情况,重点考察了生态移民6县(区)的金融服务状况。第四章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现状评估——普惠金融,进一步从普惠金融视角,定量测算了生态移民6县(区)普惠金融指数,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响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普惠金融发展的具体因素。根据对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宁夏片区生态移民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实证研究了影响生态移民农户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金融服务普及程度的具体微观因素。第五章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做法与成效,考察了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的资金安排和金融需求状况,详细梳理了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主要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并以红寺堡移民区为例介绍了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的具体实践。第六章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深刻剖析了现行的各项支持生态移民的财税、金融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总结了国外金融服务移民开发的经验教训。第七章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在对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现状、问题等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本章重点从制度层面了构建了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体系,是论文最终的落脚点。论文最后一部分给山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是宁夏移民搬迁先后经历了吊庄移民、异地扶贫搬迁、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和“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四个阶段,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宁夏片区生态移民是“十二五”宁夏生态移民工程的主体和重点区域。金融资源匮乏、服务主体单一、服务效率低下、资金外流普遍等是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普惠金融发展不均衡且波动较大,加快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公共支出规模、增加面向基层的银行网点和窗口、扩大对弱势群体和偏远地区信贷规模是提升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普惠金融水平的重要途径。性别、教育、收入、支山以及是否在银行有亲戚朋友、是否会使用银行卡、是否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否安装了POS机等是决定移民农户能否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支出,农户对互联网、银行卡、存折和网上银行的熟悉程度,以及是否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借款渠道等是影响移民农户金融服务深化程度的主要因素。叁是金融业通过制定专项政策、加大信贷投放等举措较好地满足了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各项资金需求。但目前民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还存在财税金融扶持政策落实难、生态移民区金融资源供不应求、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有待完善等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影响了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人口脱贫致富作用的充分发挥。四是应构建涵盖增加金融总量供给、支持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满足移民主体融资需要、完善移民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全面、系统的民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制度框架,支持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地区加快发展。
马力克[9]2015年在《宁夏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措施》文中认为宁夏是一个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内陆省份,而且境内生态经济发展类型差异大,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长期以来形成的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经验倍受国际社会重视。宁夏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包括生态移民、引黄河水灌溉、调整水价、优化种植业结构与改善耕作方法、修复并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为贫困农户开发并提供可再生能源,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中南部地区的贫困问题,提高了该地区的适应与发展能力。在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宁夏一方面注重适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加强各种减缓措施以求降低碳排放强度,将适应气候变化的日常工作与项目融合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成立了自治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与重大适应行动方案。
苗冠军, 张庆霞, 刘艳华[10]2016年在《宁夏中南部贫困村农民科技信息需求分析——基于45个贫困村325位农民的调查》文中认为通过对宁夏中南部地区45个贫困村325位农民进行的科技信息需求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宁夏中南部贫困村农民对科技信息类型、获取渠道、服务方式等方面的选择上均带有较为明显的倾向,为此,需要从信息源、传播途径、服务方式等方面加强科技信息服务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宁夏中南部地区贫困村农民的需求,切实发挥科技信息助推扶贫开发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宁夏中南部地区发展战略研究[D]. 欧向军. 西北师范大学. 2001
[2]. 宁夏生态移民发展研究[D]. 杨炯炯. 北京化工大学. 2013
[3]. 宁夏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研究[D]. 张艳. 南开大学. 2014
[4]. 宁夏生态移民研究[D]. 丁生忠. 兰州大学. 2015
[5]. 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研究[D]. 张俊明. 兰州大学. 2014
[6].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宁夏生态移民研究[D]. 史媛. 中央民族大学. 2016
[7]. 刍议宁夏贫困水库移民脱贫攻坚[J]. 张荣. 水利发展研究. 2018
[8].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D]. 马明霞. 宁夏大学. 2014
[9]. 宁夏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措施[J]. 马力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10]. 宁夏中南部贫困村农民科技信息需求分析——基于45个贫困村325位农民的调查[J]. 苗冠军, 张庆霞, 刘艳华. 农业科学研究.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