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学 545300
摘 要:诗歌的意境是鉴赏诗歌绕不开的一个点,也是诗歌类题目的高频考点、难点,许多考生面对此类题目感觉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本文且从空间画面想象思维与语言思维转换的角度辨析诗歌的意境,意图寻找一条通向诗歌意境的捷径。
关键词:诗歌意境 辨析方法 探索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是: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营造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意境的辨析,就是用语言把诗歌里所描述的画面的特点写出来。这里涉及到语言思维与画面空间现象思维的转换,先根据诗句意思在想象中构建画面,再用恰当的语言表述画面特点。
如何分析依据诗句意思构建画面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一、时间
时辰不同,节令不同,景致肯定不同。朝霞灿灿,暮霭沉沉;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秋冬则是凄清、肃杀。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写的是红日之下的明丽景色,“月落乌啼霜满天”则描绘了一幅寒意凄清、迷惘朦胧的夜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是初春温暖和谐、生机勃发的画面,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的则是深秋萧杀悲凉之景。当然也有“秋日胜春朝”的例子,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生机盎然的诗句,但相对较少。
二、天气
阴晴雨雪,天气不同意境也就不同。风和日丽是明艳的,淫雨霏霏则是阴冷的;晴天是“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恬淡清丽,雨天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阴冷凄清,雪天则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苦寒凄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地点区域
景象更是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大漠中独有的壮阔雄奇的景象,江南繁华秀美则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的是苍茫辽阔的大草原图卷,“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又是李白神奇瑰丽的梦境。
四、空间视野
登高望远,境界就旷远辽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上高楼,从西边的山看及东边的海,万里河山尽收眼底,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视野逼仄,就凄凉冷寂。如“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就是幽深寂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是迥然不同的。
五、意象的质地
关山巍峨,烟波浩渺;月色皎洁,鬼火悚然;清泉明丽,怒涛雄浑;寒蝉凄切,号角悲鸣;古木悲鸟凄幽,翠柳黄鹂清新;细草微风岸是冷清,铁马秋风大散关是雄壮……意象的质地形状大多决定了意境的特点。
六、特定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一些客观事物被诗人们赋予了特定含义,长此以往,这些客观事物就具有了固定的含义,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学意象,如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猿啼、寒蝉、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这类意象营造的意境多是凄怆悲凉的,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从以上角度分析画面,能快速准确地抓住意境的特点,实现画面与语言的完美对接。但这些角度只是指明方向,每个角度又有不同的现象,本文不能一一列举,但可在训练中自觉归类,充实每个角度的内涵,从而熟能生巧。
另外,诗人的境况、心情也是意境分析的重要考虑因素,正所谓“境由心生”。刘禹锡也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同样的景象在心境不同的人眼里意境是不同的。
由此可知“知人论世”也能洞察作品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一个成熟的伟大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其人格的自我写照。“诗品出于人品。”诗的品评主要针对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取决于人的品格的高下,因此我们通过“知人论世”(主要指作者的形象和性格)可以洞察诗歌意境的层次。如富有浪漫气质、飘逸才情的李白,他的诗歌之境往往体现在疏宕、豪迈、宏阔;而饱经优患、严谨老成的杜甫,他的诗笔创造的多是深沉、苍凉的意境。
论文作者:莫兆丹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0月总第3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7
标签:意境论文; 诗歌论文; 意象论文; 画面论文; 则是论文; 角度论文; 诗人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10月总第3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