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透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深层分析、影响与展望_金融论文

东南亚金融危机透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深层分析、影响与展望_金融论文

透视东南亚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分析、影响和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深层次论文,透视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7月2日以来,由泰铢危机触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至今已逾半年,其蔓延速度之快、影响面之广、破坏性之大,均为人们所始料未及。它不仅使东南亚各国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和打击,而且触发了欧美股市急剧大幅下挫,最终造成全球股市振荡,已引起全球的密切关注。

一、判断与分析

1、这次金融危机自触发至蔓延已经历了四次冲击波。自1995 年以来,伴随着泰国泡沫经济的日益显现和加剧,泰国金融市场动荡持续不断。进入1997年度,众多国际投资者和金融投机商均察觉泰国泡沫经济即将破裂、泰铢贬值势在必然,故前者纷纷抛售手中持有的泰铢债券、股票,而后者蓄意趁火打劫。终于在7月2日,泰国当局宣布放弃已奉行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政策,代之“管理式浮动汇率制”。是日,泰铢兑美元的汇率暴跌愈18%,顷刻间泰国经济一片混乱,并由此陷入该国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引发东盟各国货币大幅度贬值。8月份的最后一周,马、菲、印尼、泰、 新五国股市分别下跌11%、14.65%、6.86%、10.23%和7.18%。自7月初至8月底为第一波。第二波发生在8月底至10月底,香港、台湾开始受到冲击, 港股连续大幅度暴跌,继而引发纽约股市的联动下挫,最终引发了自1987年以来全球最大的股市风暴。受东盟五国8 月份最后一周股市下跌的波及影响,港股在8月份的最后两个交易日和9月份的首个交易日,股指连续三天急挫,下跌2108点,跌幅达14.23%。之后,印尼、马来西亚、 泰国等区内多国货币的汇价持续动荡并屡创历史新低。进入10月下旬,国际炒家狙击重心北移,以致台、港、韩三地处境迅速逆转,10月17日新台币剧跌3.5%,创下十年来的最低汇价,10月20日又急泻6.1%。10月23日港股遭受狂泻之灾,20至23日四天跌幅高达23.34%, 并由此触发全球性股市大震荡。10月27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大跌554点, 日跌点数超过十年前全球股灾日的508点,跌幅达7.2%,西欧英、德、法等几个主要股市的股指跌幅均超过2.5%,德国达4.24%,拉美巴、阿、 墨等主要股市跌幅均超过13%。但是,就在大跌之后的新一个交易日(即欧美28日或东亚29日),全球股市又紧随美股全面回升,反弹幅度之大同样为历史罕见,香港更是创下恒生指数上升幅度之最高记录(28日美股回升4.7%,29日港股反弹18.8%)。第三波发生在11月初至12 月底,金融危机迅速北移,波及韩国、日本,导致韩国汇率跌破2000兑1 美元,蒙受数万亿韩元的汇兑损失。日本几家证券公司接连倒闭,危机进一步加深,形成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第四波发生在去年年底至今年伊始,印尼再度出现股市、汇兑重挫、狂泻,汇率跌破1.5万印尼盾兑1美元,国民一片恐慌。 香港百富勤证券公司破产清盘。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阴云继续笼罩,难见晴日,前景扑溯迷离。

2、这次金融危机是国际金融炒家发动的一次政治化的,有预谋、 有步骤、有策略的重大金融战略行动。马哈蒂尔称“这是一场政治化的货币危机”,其“幕后黑手”就是美国大炒家索罗斯等人(其操纵的量子基金总资产高达100亿美元)。 另据《华尔街日报》刊文“透露”:炒家击溃东南亚货币之后的下一步进攻目标,就是香港。该报还多次发表评论文章,声称“港元必垮,港股必乱,香港必然不再是香港”。炒家一开始是以泰铢为突破口,想搞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金融市场,最终是想袭击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搞乱香港,以便从中渔利。其步骤是先狙击泰铢,泰铢沦陷后,借助多米诺骨牌效应迅速狙击东盟和东南亚各国,然后狙击战重心北移,最后把主战场移至香港。其策略是先弱后强、各个击破,打“围剿”战,汇股两市连带齐攻。趁“八七股灾”十周年之际,借助媒体大肆渲染恐慌性心理,扬言“美国加息势在必然”,一些欧美等金融基金纷纷表白“减低持亚洲地区尤其是香港的股份”等等,精心作好造势准备。在狙击多种货币获取暴利的基础上,那些国际炒家又通过在港的美资银行大举借入港币(估计不低于1000亿港币),再购买美汇,冲击联系汇率。香港为捍卫联系汇率,采取了抽紧银根,调高存款利率、回购股份等措施,有效地捍卫了联系汇率制。值得一提的是,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的投资基金打着“21世纪是亚洲世纪”的旗帜,大举进军亚洲投资市场。但不难发现,投资基金总规模远远大于西方实业家投资于亚洲地区工业的规模。这种投资偏向早已为近期发生的金融动荡埋下了伏笔。

3、 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根本原因在于东南亚诸国不坚固的国民经济根基和不恰当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东南亚地区继70、80年代崛起“四小龙”(新、韩、港、台)之后,80、90年代又冒出“四小虎”(泰、马、印尼、菲),其中泰、马前十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分别超过9% 和8%。这些东南亚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未能有效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技术创新,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使得这些国家与美元挂钩的货币汇率同与美国相比较的生产力及国际竞争力之间所形成的落差日益拉大(即其综合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高估的货币汇价),其结果只能是这些国家货币不同程度的贬值。再加上其它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造成严重的货币危机。一是经济高速增长,但结构矛盾突出,导致泡沫成份加剧。共同的问题是基本建设上升过快,房地产过热。二是经济高增长,但增长方式粗放型,导致竞争力下降。东南亚地区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廉价资源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实行出口主导型增长模式,增长方式为粗放型。它们同区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内地、港、台,以及韩、俄、印,还有拉美一些国家,低水平的产业结构趋同矛盾日趋尖锐,而且各类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也相对有限,有的甚至已经萎缩,其结果是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致命打击。三是经济高速增长,但宏观调控政策组合失当,金融监管软弱。受多年来投资(进口)高速增长和外资大量涌进的惯性延续,使得泰国等一些东南亚国家面临空前迅速膨胀的巨额外债和经常项目赤字的极大困扰。1996年泰国外债总额近900 亿元美元, 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外汇储备不及390亿美元,但该国13 个月内将要到期的外债已超过全部外汇储备, 显然远远不足于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印尼现有外债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私人公司550 亿美元。但实际上还不止这些,据《日本经济新闻》披露,上述由当局公布的数字还不包括民间企业未向政府申报的约800亿美元的外债。 马来西亚外债是290亿美元。而且这些债务大部分需一年内偿还。 按美元计算的外债在东南亚货币贬值的同时,美元与世界主要货币的比价又不断回升;这一切都造成了东南亚更加严重的外债负担。在外债高筑的同时,这些国家又加快推行以金融自由化为核心的大开放政策,1992年已全面开放本国资本市场。由于敞开国门,加上超稳定的汇率和高利率诱导,泰国这几年形成了吸引外资的高潮,仅流入的日资就超过400 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投机性资金,包括单纯套利、短线炒作的游资,而真正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并且外资过多地投向房地产业。1996年泰国外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成数倍地突破8%的国际警戒线,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泰铢的稳定性,以致当外债偿还高峰到来之时,国内投资商也不得不大量抛售本币(买入外汇还债),变相成为国际金融炒家抛空泰铢的同谋。而与美元挂钩的汇率机制又存在严重的缺陷。自80年代中期起,东南亚国家一直实行与美元挂钩的相对固定汇率政策。自1985年西方七国协议降低美元对日元汇率以来、东南亚多国货币在过去的十年中紧随美元总体上是有利的,但是自1995年起情况出现逆转,美、日、德三国的汇率发生大幅度变动,日元、马克兑美元,汇价跌逾四成、三成,而这两年东南亚国家并未调整汇率政策,造成本币随美元升值,使前一时期促进出口的汇率优势消失,出口大为放慢(而同期日本对东南亚地区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迅速相对提高约10个百分点)。

长期的汇率优势与劳动力价格低的成本优势推动的出口增长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这些国家这十年来经济增长重速度、轻质量,忽视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缺乏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和动力,导致国民经济增长的根基并不牢固、经济增长的整体素质并不高。同时这些国家采取了自由化的国内资本市场与僵化的汇率机制并存的不协调的金融政策。即使是经常项目逆差大增,泰国仍坚持汇率固定不变,而为了稳定币值和防止外资流失,又只能采用高利率政策(超过13%),这就加剧了投机性外资的大规模侵入,并使房地产发展过快而陷入呆滞,从而进一步造成了股市大幅度下跌,最终又反过来对稳定币值和防止外资流失产生重大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另外, 泰国近年外资在境内存款逐年升高,1996年外资存款占国内存款的23%,政府未及时在存款金额、期限、利率及帐户管理上加以调整,而一旦风吹草动,这部分游资又迅速撤离,导致汇率大幅度波动。还有一个薄弱环节,是缺乏一个有规模、有效率的本土债券市场,使企业不借外债,就地筹资。此外,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所形成的市场机制、政局不稳、政治腐败也是重要的诱因。

4、 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与国际游资充斥国际资本市场及世界贸易竞争格局的根本变化紧密相关,危机发生具有客观必然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目前全球金融市场游资(短期银行存款和短期证券)至少在8万亿美元以上。其中、至少有1.5万亿美元的游资专门从事投机活动,而各大市场交易电脑化的普及使其可以在瞬间完成巨额买卖。据资料介绍,1995年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额突破500万亿美元, 为同年世界产品贸易总额的100倍。国际游资的首要目的就是谋求最大资本收益率, 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利差则成为其流动的一大动力。据媒体报道,在泰铢危机发生前,东南亚市场上亚洲货币远期外汇日交易量高达60亿美元,其中泰铢交易量增长最猛。正如马哈蒂尔所言:“虽然东盟一些国家的基本经济因素良好,但任何人只要以数十亿美元,就能藉狙击货币来毁灭东盟成员国的前途”。

东南亚地区曾很长一个时期保持经济增长一枝独秀,但近两年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去年4 月中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报告指出,目前“美国经济继续领导全球经济增长,全球经济前景一片光明”。伴随全球经济活力的增长,世界生产能力增长超过市场需求增长的趋向日益显现(据会计两者落差大约为1.5—1.8%),从而形成全球性供给过剩的新矛盾。这不仅使东南亚经济发展的难度加大,而且高速增长累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过剩与出口增幅急挫的不平衡矛盾加剧,形成了高投入低产出的非良性循环。同时国际贸易竞争加剧,对东南亚出口主导型经济增长构成严竣的挑战。近年来,东南亚的轻工业产品,如服装、电子、电讯产品等,日益受到我国内地及港台地区、拉美国家的激烈竞争,重工业产品则受韩、俄的挑战,致使该地区不得不面对出口下降、进口强劲并存的严竣不平衡局面。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以高科技主导产业结构调整,使美国经济的竞争力大大增强,美元强势有增无减,这使实行与美元挂钩的汇率政策的东南亚国家面临国际竞争力相对减弱的巨大压力。

二、后果与影响

1、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经济的严重后果。 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国民财富流失。直接、间接经济损失估计在1万亿美元以上, 其中该地区各国央行为稳定货币数度入市干预,总共耗用外汇不少于400 亿美元。外资从吉隆坡股市大量撤离时攫取了超过1170亿美元的额外收入,此外还有对外债因马克贬值而无形中增加100多亿美元的额外负担。 事实上,货币大幅贬值与股市重挫的双重打击,对泰国和印尼造成的危害比马来西亚大。香港在股市上资产损失在2000亿美元以上。二是人民生活倒退。十年前马来西亚的人均国民收入已有4000美元,十年后的今天应有5000美元,但货币贬值后仍实际维持在4000美元左右。同时导致大批企业倒闭,失业率增加,引发通货膨胀等问题。三是经济改革屈服。东南亚国家被迫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和西方大国的金融政策条件,按其意旨实行金融改革。由此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大举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控制当地金融,加紧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比如,1997年12月3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答应向韩国提供紧急援助时,开出的条件十分苛刻,包括允许外国银行和证券机构在韩国成立分公司,允许外国人持有韩国每种股票的限额从25%扩大到56%,并提前开放韩国资本市场。韩国金融业和中小企业将面临与国外强手的直接竞争,而大企业则被跨国公司控股而易主,10多年来精心看护的民族产业安全在几个月中全线崩溃。其最终后果是导致该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同时,对亚洲其它地区经济增长也将产生一定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这次金融危机将有利于促进东南亚各国在继续实行开放政策的同时建立健全金融调控监控体系,有利于推动出口和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有利于加强该地区的金融合作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南亚国家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适中的通胀率,庞大的国内存款。如果东南亚国家吸取教训,抓住机遇,将不利因素化作有利因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出口,货币危机将不会造成经济的严重衰退。

2、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 其表现在四方面:一是中国金融机构资信度相对提高,投资者在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信心增强。我国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外汇储备已逾1500亿美元,利用外资约3200亿美元,其中外国直接投资2000亿美元,外债1200亿美元,且外债结构合理(长期占88%,短期占12%)。1996年12月1 日起经常项目实行自由兑换,经常项目盈余有良好的金融环境,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地位相对提高。二是我国出口受到挑战,出口顺差有减少趋势。货币贬值使东南亚各国及日、韩、台的出口竞争能力大大提高,加上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与东南亚国家类似,致使我国出口增长必然受到影响而减慢。特别是今后我国纺织业、造鞋业、低成本电子业及农业等主要行业的相对出口价格增高,使贸易顺差缓和,人民币的相对竞争力在2至3年内可能会受到压力。与此同时,我国对东南亚各国的贸易额每年保持在200亿美元左右, 由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因货币危机而放慢,再加上通胀率上升和消费需求下降,进口将会减少,相应对我国的进口额有可能下降。三是我国吸引外资受到影响。一方面金融危机使投资者对东南亚国家投资信心蒙受打击,这无疑对宏观经济环境良好的我国是一次吸引外资的机遇;但另一方面,货币贬值导致东南亚国家生产要素价格降低,从中长期来看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四是对香港的影响。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港元汇率不动,但港元无形中大大升值令香港外贸业十分不利。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在许多方面存在与东南亚国家及韩国发展相似的地方,诸如产业结构矛盾、银行坏帐严重、企业经营困难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危机对上海经济的主要影响。在利用外资方面, 由于近年来上海利用外资中,欧美及跨国公司的投资比重比其他省份要大,且大多为实业型、产业型投资,故影响较小。在出口方面,由于东南亚各国及日、韩、台货币贬值,出口能力相对增强,2/3出口产品与东南亚各国类似,必将使上海与东南亚地区争夺出口商品市场份额更加激烈,由此可能影响出口和经济增长。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由于东南亚、日、韩等国货币贬值及我国人民币坚挺等,上海的旅游业及旅游相关的商业将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金融服务业,上海是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步伐走在最前面的城市,必须加强金融规范和监管。我国自1994年起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放松经常项目和严格资本项目“一松一紧”的外汇管理制度,这与东南亚国家有很大不同。但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同为新兴市场化国家,金融业作为新兴产业仍然是幼稚的,难以承受诸如汇率、利率、资本流动、机制转换等剧烈变动的交互影响,多数金融机构尤其是新设立的金融机构在评估贷款风险方面缺乏经验,因而倾向于采取相对固定的汇率。从近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浮动不大,始终保持在1∶8.30上下。其实质,也是一种同美元挂钩的汇率制。 这种相对稳定的态势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币的信用度,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进而对整个经济增长和微观经济形势产生了良好影响。但长远看,它的背后似乎亦潜伏着某种危机。值提注意的是,我国很可能成为国际货币投机商关注或攻击的下一个目标,而上海将首当其冲。

三、趋势与前景

1、对亚洲各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前景的基本判断。 据一些金融专家评析:(1)中国人民币稳定。 经济重组加快以及持续的物价下调将加强出口竞争力,将巩固人民币汇率保持现有水平。主要的政策工具是调整利率、控制物价。(2)香港特别行政区港元稳定。 高利率及资产价格下调会修正港元的高估值并维持联系汇率。(3)印尼盾较弱。 恶化的政治因素将突出衰弱经济基本面,进而加重印尼盾贬值压力。 (4)韩国韩元较弱。结构性的经济失衡将会因为缺乏重大的经济改革而继续恶化。(5)马来西亚马元较弱。短期债务负担增加, 经济减慢及松散的财政货币政策,将使货币继续重挫。(6)菲律宾比索较弱。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加上过松的货币政策,将使比索持续疲弱。(7 )新加坡元较弱。政府将通过较软化的货币政策来提高出口竞争力。(8 )台湾台币较弱。台币将有限度地贬值。(9)泰国泰铢较弱。 规模过小的经济结构改革加上政治前景不明朗,将使泰铢转弱。

2、对我国金融改革趋势的基本判断。 这次金融风暴敲响的警钟会使国家有关部门谨慎考虑人民币资本帐项目自由兑换的时间表。其中要考虑:国有银行解决坏帐的问题,银行效率改善、本地利率由市场自由决定等问题。年内在建立现代金融体系、金融制度和良好的金融秩序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其主要有十个方面:(1 )加快推进银行管理体制改革;(2)金融企业依法自主经营,严禁任何部门和个人干预;(3)成立国有金融机构监事会,加强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4 )取消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控制,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5)按谨慎原则修改呆帐准备金提取和核销制度;(6)建立完善资本金补充制度,提高金融企业的资本充足率;(7 )适当扩大对商业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业务;(8)适时调整利率总水平, 逐步进行利率结构调整;(9)进一步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10 )货币政策将重点促进资本市场发育、国有企业改革、农业基础地位巩固及经济结构的调整。

标签:;  ;  ;  ;  ;  ;  ;  ;  ;  ;  ;  ;  ;  ;  

东南亚金融危机透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深层分析、影响与展望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