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教育的“基本观”_基础教育论文

论基础教育的“基本观”_基础教育论文

论基础教育的“基础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注:顾明远先生曾在《基础教育与创新精神》一文中提及并批判了这种观点,参见《中国教育学刊》1999(4)。),这是毫无疑问的。打基础是基础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但是基础教育究竟应该打什么样的基础,怎样打基础,或者说基础教育应该确立怎样的基础观,目前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以致引发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想就这个重要的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们必须确立科学的基础观。而所谓科学的基础观,我认为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必须面向创新、面向未来

近一段时期以来,“创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创新是人类智力、人类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个人综合素质、生命质量的重要体现。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不仅标示着他智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低,而且决定了他自我实现的程度和生命质量的优劣。因此,无论是从社会发展还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说,“创新”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作为“人的再生产”活动,“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2〕。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郑重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3〕, 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这是就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来说的。那种认为“基础教育就是打基础,不可能要求几岁十来岁的娃娃有什么创新”的观点〔1〕, 我认为是错误的。诚然,基础教育重在打基础,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必须面向创新。在这个问题上,过去我们的认识不够明确和自觉。我国的基础教育可以说一直比较重视基础,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但是,重视基础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不少教育工作者并不是很清楚。有时候是为打基础而打基础,好像打基础本身就是目的;有时候则是为狭隘的、短视的目标如分数、名次打基础。笔者以为,判断基础是不是科学,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应该是看它是不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切有利于创新的基础是科学的,反之则是欠科学、不科学甚至是反科学的。基础是非常重要、不可替代、不可超越的〔1〕。基础是创新的前提,缺乏一定的基础, 创新就是无本之木,就是空中楼阁,就是痴人说梦。一提创新就否定基础、忽视基础甚至试图取消基础,认为创新就是异想天开,就是毫无约束,这些观念都是非常错误和有害的,有可能把整个基础教育引向歧途。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因此,不管世界大势如何发展,也不管时代背景如何变化,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基础。国内外基础教育都曾有过忽视基础的惨痛教训,我们必须认真记取。但是与此同时,基础教育必须时时瞄着创新打基础,要重视打好有利于创新的基础,而不是别的什么基础。离开创新谈基础,离开创新打基础,这样的基础再好也只是基础,因为它缺少“创新”的种子,很难长出生机勃勃的参天大树。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未来”的思想。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多把“面向未来”阐释为教育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我认为不够全面。“面向未来”应该内在地包含着面向人的发展的未来。这个观点对正确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显得特别重要。基础教育不能为了眼前利益和一时得失去打基础,而要真正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科学的基础观必须面向学生的未来。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纠正片面、短视的“应试教育”的基础观,确立视野开阔的、目光远大的、真正为学生未来着想的素质教育的基础观。“应试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置学生的未来于不顾,而素质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着力基础、着眼长远。是否真正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考虑问题,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真正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基础”,有助于我们真正分清基础教育的大与小、得与失、重和轻、缓与急,也有助于我们以更加宽容、更加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避免用一时得失(如一次考试的成绩、某个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暂时的表现和状况等)把学生“看死”、“看扁”。

二、基础必须全面、适度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的发展绝不仅仅取决于他的知识、智力,而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包括人的知识、智力、情感、意志等多个方面。如果把人的知识、智力、情感、意志等看作是一个个“分力”,那么综合素质就是这些“分力”的“合力”。缺少其中一些重要的“分力”或者某些“分力”在大小和方向上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因此,有利于发展的基础,必须是全面的基础,不仅包括知识基础,还应该包括智能基础和情意基础。过去我们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强调较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对智力基础、道德基础、情感基础、意志基础等都不够重视。这种片面的基础观使我们的不少中小学生畸形发展、片面发展,如同在温室的“单一营养基”上培植出来的幼苗,经不起风雨,受不了挫折,适应能力、抗挫能力、生长能力都较差。更有甚者,有时候为了打好知识的基础、记忆的基础和考试的基础,不惜牺牲更为重要的智力、情感的基础。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纠正不利于人的发展和人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片面的基础观,改变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会轻会学、重智商轻情商、重求知轻做人的做法,真正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宽厚的基础。

强调基础必须全面,并不是要求什么都学、什么都教,也不是要求学生全科发展、门门优秀。单一“分力”(应付考试的知识、技能)不成其为“合力”(综合素质),但是也并不是“分力”越多“合力”越大,“合力”的大小既取决于“分力”的多少,还取决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即取决于“分力”之间的和谐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发展”的内涵更加近似于“和谐发展”。有人错误地认为什么都教、什么都学才是全面发展,因而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地做加法,这不能不说是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实际上,什么都教、什么都学未必就能促进人的发展,只会造成“分力”之间的不和谐和彼此抵消,最终削弱“合力”。至于全科发展、门门优秀的所谓全面发展,更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的“全面”,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片面”而言的。是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意志、品德、个性几个主要的方面(到底是哪些方面有待认真研究)真正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打好稳固的基础。另外,强调基础必须全面,并不是说每个学生在这些方面都必须平均发展,不允许有特长;也不是说每个学生在这些方面都要达到同样的水平,不允许有差异。全面的基础观应该在学生达到一定的基础后,鼓励冒尖,允许差异,重视特长。

强调基础必须全面是就基础的广度而言的,强调基础必须适度则是就基础的深度而言的。基础是发展的前提,“根深”才能“叶茂”,但是并非根越深叶越茂。强调“基础”一定要把握分寸、注意适度。过去我们一味强调基础要扎实和牢固,而且似乎是越扎实、越牢固就越好。这样的基础观是值得认真商榷的。我国的基础教育比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都要“好”,这是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人们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内容多、程度深、要求高。但是我国基础教育这样的“基础”并没有使我们比那些基础教育的“基础”似乎不够扎实的国家收获到更多的教育果实,反而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身心发展和创新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这种“种瓜得豆”的事实,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

怎样的基础才是适度的,基础打到什么程度最有利于人的发展呢?我认为,有关部门首先要组织力量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并加紧研制基础教育各年级段学生素质发展的国家标准,明确而清晰地告诉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在基础教育各阶段,到底哪些方面(比如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意志、品德、个性等)的哪些要求是学生必须达到的,从而让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心中都有“底”(下要保底的“底”),都有明确的基准。同时,要围绕着这样的“国家标准”,对我国基础教育现有的课程进行全面改革,使课程的结构合理、内容科学、程度适当。

在研制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发展标准和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我认为要确立终身教育的观点。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科前科长保尔·朗格朗1970年出版其力作《终身教育引论》后,终身教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呼吁世界各国把它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学校教育不是整个教育的全部,而只是一部分;教育的过程不能是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用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去理解“基础”,有助于我们把那些最具迁移性、生长性、真正属于“基础”的东西作为学生的“精神养料”,而把那些非基础的东西剔除出去,科学确定基础教育的“基准”(合格的标准),保证“基础”的适度。

三、科学的基础必须符合规律

科学的基础观除了要说明什么是基础和打什么样基础的问题,还要回答怎么样打基础的问题。怎么样打基础呢?我认为最重要、最基本的一条就是遵循规律,相信科学。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也不例外。基础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此,我认为当前有两件事情迫切需要我们去做:第一,要认真梳理已有的教育教学规律,开列“规律清单”,并对每条教育规律进行科学、详细、清晰、简明的说明,便于广大学校、教师掌握和遵循。我们一直都在说教育教学“要按规律办事”,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到底有哪些规律,却很少有人进行过认真研究和梳理,因此就发生了大家都喊教育规律而大家都不遵循教育规律的怪现象。第二,要进一步认真总结、探索新的教育规律。李岚清同志最近要求,教育科研部门要加强对教育规律的研究。我认为这不仅是对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变化很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新现实,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揭示新规律。如果我们不仅能够严格遵循已有的教育规律,而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现、遵循新的教育规律,那么,基础教育的“基础”就会更加科学。

总之我认为,只有有利于创新的、全面而适度的、真正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并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才是科学的基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必须牢固确立这样的科学的基础观。

标签:;  ;  ;  ;  

论基础教育的“基本观”_基础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