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技术产业发展试验区1995年工作报告_二次创业论文

北京新技术产业发展试验区1995年工作报告_二次创业论文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5年工作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验区论文,北京市论文,工作报告论文,产业开发论文,新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中已经走过了七年,七年中在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海淀区委、区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国家科委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依靠海淀地区智力、技术密集的优势,我们富有成效地参予了我国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在吸引和分流科技人才,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活化各种沉淀的生产要素,不断促进企业的全面创新,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重组,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国际惯例的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过去的七年,中关村的“希望火光”已在全国形成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燎原之势。

限于时间的关系,对这七年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将在适当的时机做专门的总结和报告。本次大会主要回顾1994年的工作,分析当前的形势,明确“二次创业”的目标和任务,这对试验区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1994年工作总结

1994年试验区遵循“解放思想,紧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再造优势,加快发展”的方针,坚持“发展不是硬道理”,努力推进试验区“二次创业”,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以下几方面突破:

(一)经济持续高速协调发展

94年在国家宏观调控加强、资金信贷规模紧缩和新的财税制度改革的形势下,试验区适时调整发展战略,采取相应措施使新技术企业逐步适应了国家各项调控和宏观市场环境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发挥了新技术企业主观能动性。1994年整体经济发展速度仍保持在40%以上,全年实现技术工贸总收入142.8亿元,工业总产值60.2亿元,上缴税费总额4.8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实现了规模与效益同步稳定增长的好局面。

(二)重点扶植了骨干企业,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涌现,主导产业逐步形成

在国家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试验区各部门协调一致,不断争取国家各项规划和计划的支持,多方位、多渠道帮助企业获取计划内外各种资源。一年来,试验区共有五大类,90个项目纳入国家和市的有关计划,取得了近2.3亿的贷款和近2000万元的拨款支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94年评出的20强,50优企业总体运营状态良好,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据统计,试验区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有16家,超千万元企业121家,分别比上年增长10家和26家。其中联想集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计算机生产集团,94年技工贸总收入突破50亿元;四通集团向产业多元化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北大方正集团的经济规模和效益成倍增长,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1993年至1994年间,试验区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到94年底,试验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8亿,比重为47.9%;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为12.1亿,比重为20.1%;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的产值为7.9亿,比重为13.1%;新药物、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产业的产值为3.7亿,比重为6.1%。作为主导产业的部分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正是由于有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规模化发展,才形成了试验区的主导产业,从而推进了试验区整体进入二次创业阶段。

(三)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企业国际化进程

高科技产业是一种国际化产业,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已经创造了一个全球化的资源网,谁能最好的利用这个资源网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我国民族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通过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利用和优化配置,才能实现高速发展。

截止到94年底,试验区内已审批外商投资企业1000家,其中认定为新技术企业的有780家。9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5亿元,出口创汇7800万美元,上缴税费1.6亿元,提供工业增加值10.11亿元,分别占试验区总量的30.7%、59.1%、33.3%和34.6%。三资企业已成为推动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向国际化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已有20家新技术企业在境外设立分公司、子公司或办事机构,境外营销额达3亿美元。发展直接境外业务与境内出口创汇业务成为试验区外向型经济的两个轮子,形成了试验区出口创汇的企业群体。

94年试验区共接待来访国际友人40个团组,486人次;来访外宾规格较高成为94年突出特点,共有7个国家的首脑参观和访问了试验区,试验区已成为国家一个对外接待的窗口。

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清醒的开放意识,高起点的技术创新与中外双方成功的合作相结合,试验区已形成了一支直接参与国际高新技术领域竞争的生力军。

(四)股份合作制试点工作已经开展,股份制改造有所突破

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经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正式出台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执行〈北京市股份合作制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这标志着试验区已进入产权制度改造的实施阶段,也为对现有企业进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改造奠定了基础。截止到94年12月31日,试验区已认定、注册了股份制企业395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16%,占企业总量的8.8%。

(五)建立、完善市场配套服务体系的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新建立的天平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了资产评估、查帐验资、代理记帐等业务;技术监督分局也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试验区中小企业担保互助会的建立受到中小企业的热烈欢迎,为企业进行了贷款担保与反担保业务;经济技术交易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运营正常,积极为企业开展多方位的咨询服务。

在北京市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尚未全面推进的情况下,试验区设立了保险公司代办处,仅半年时间就为200家三资企业,80多家内资企业近4000多人次代办了养老、人身意外、医疗等九大类保险业务,投保总金额数千万元。

上述这些机构的设立已经或即将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支撑环境,加速试验区内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二次创业”的进程。

(六)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试验区党的建设工作经过了六年的实践和探索,基本转变了试验区初创时期高新技术企业党建工作滞后于经济工作的局面。着力抓了组织建设,在试验区的各类企业中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并且建立起了一套适应试验区特点的,比较完善的党建工作规章制度。党组织由初创时期的7个发展到260个。拥有党员2700多名,党组织覆盖企业1500多家,发展新党员120名。

在试验区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最前沿,战斗着一支党员企业家队伍。截止到94年底,企业主要负责人中有70%是中共党员,而且几乎100%是党政业务双肩挑。

高新技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凝聚力和管理水平,而且大大推动了试验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爱国”、“敬业”、“务实”、“创新”、发展民族高新技术产业的主流精神和价值取向在试验区内已深入人心。

二、试验区“二次创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

高新技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是企业进入“二次创业”阶段的基准标志,试验区主导产业的初步形成,标志着试验区整体进入第二次创业的发展阶段。

在过去短短的七年里,北京试验区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兴起、发展和壮大的。今天,当试验区进入“二次创业”阶段的时候,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国际形势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必然趋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进入“二次创业”阶段的新技术企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方面会加速高新技术企业所迫切需要的各项改革,如:降低进口零部件关税、取消进口许可证、实行全面市场价格、以及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向国际开放金融市场等等;另一方面将把激烈的国际竞争引入国门,使新技术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放开手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且是具有雄厚资金和技术的跨国公司。试验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否与之抗衡?国内的各项经济法规能否为企业提供与竞争对手相对等的发展环境?这是摆在企业与政府面前的严峻挑战。

从国内形势看,1994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出若干重大举措的一年。财政、税务、金融和外资、外汇体制的改革给新技术企业创造了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一方面,一批效益好、潜力大的企业不再为“计划外”的身份苦恼,国家计划内的资源开始通过市场向有竞争力的企业注入。94年,试验区的企业共获得科技开发贷款7480万,技改贷款1.4亿,各种引导资金和拨款1908万元。虽然总量仍然很少,但是这象征着通过市场公平竞争获取资源已开始成为现实。另一方面,由于专业银行强化贷款风险管理,使得一些尚处风险创业和开拓市场阶段的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在电子类产品市场价格已成定式的情况下,以统一增值税为主的新税制的实施,实际加重了软件产品和一批高附加值企业的税赋。这些都是企业必须正视的。

52个国家级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在国家和各自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发、建设发展迅速,在产业规模化、国际化等方面和北京试验区形成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又互相竞争的新局面。北京试验区能否保住“排头兵”的地位,实在是需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

从企业来讲,“一次创业求生存,二次创业求发展”,这是高新技术企业家们的共识。在“一次创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组建原则;创造了“技工贸一体化”的企业经营方式;创造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创造了“开发、销售在内,生产制造在外”的生产发展模式;创造了“两头在境外,中间在境内,以国际化带动产业化”的国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方式。总之,在“一次创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走出了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应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特殊国情的改革道路。

但是,“一次创业”的改革经验不足以解决继续发展中难以回避的新矛盾,也无力赢得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带来的新挑战:资金短缺日益突出;规模化生产对发展空间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国际化的发展需要与国际竞争对手相对等的环境条件与权力;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造成内部发展动力不足并且难以与国际惯例接轨;部分新技术企业已出现机构臃肿、信息滞涩、创新能力衰退、无力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抗衡等等。

那么在“二次创业”阶段,企业的道路该怎么走?战略目标该怎么定?所遇到的问题究竟该怎样解决?

(二)从“六自”到“六化”——“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从“六自”到“六化”是试验区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六化”是在总结企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二次创业”的目标。即,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经济国际化、融资多元化和管理科学化。

“六化”中,资本股份化是企业的体制基础,是调动投资者、科技创业者的积极性,保护其合法权益并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制度和法律保证;产业规模化是企业“二次创业”的核心目标,是其发展再上一个台阶的基准标志;技术创新化是企业的生命源,是企业保持竞争实力、长盛不衰的发动机。经济国际化是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必然选择目标,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所有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融资多元化是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实现产业规模化和经济国际化的重要手段;管理科学化则是企业实现上述目标的必备组织工具和制度保证。

“六化”是比“六自”更高的目标,目标的宏伟意味着任务的艰巨。

在实践过程中,对“二次创业”的认识还将不断地完善和深化,在适当的时机,还有必要对“六化”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

(三)当前试验区的工作任务

在“二次创业”中,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努力为促进企业实现“六化”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当前要努力做好四项工作:

1.把创造良好的产业规模化条件放在今后几年工作任务的首位

实现产业规模化的基本要素是:拥有相应的工艺技术、资金、设备、空间和人才。

要充分利用北京市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时机,为高新技术企业同有资源优势的企业牵线搭桥,狠抓试点,力争排除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等体制障碍,发挥新技术企业的辐射与扩散作用,通过联合、兼并、委托加工等多种方式,加速高新技术规模化生产。

要继续争取国家、北京市和海淀区的各级、各类计划内资源,如贷款额度、引导资金、财政周转扶植资金、出口产品专项贷款以及进口配额、国家采购计划等等,用于支持企业规模化生产。

要切实加强产业化所需空间硬环境建设。

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是试验区实现规模产业的希望,是北京市和海淀区的工业后劲所在。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速上地基地的建设,力争95年累计开复工面积达60万平方米,投产企业达2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

加快制定白颐路到成府路的八公里高新技术经济带的功能性控制规划,争取在可预见的将来为企业的研究开发和经营销售创造更多、更好的空间。

搞好与海淀各街、乡的合作,充分利用其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

95年要继续保持经济发展速度在25%以上,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90亿元,工业产值75亿元,上缴税费6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为北京市、海淀区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加速创造有利于国际化进程的条件

经济国际化的概念,不仅仅限于企业引进外资或产品出口,它是指在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以及服务的各个经营环节,都可能需要国际间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管理以及市场等诸多方面合作。对于企业来讲,国际化还表现为一种资格,一种在国际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商品市场以及劳务市场上能够平等、公正、互利地进行交易的资格。为此,我们的任务是:

加强试验区招商引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简化办理三资企业手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具有高新技术的国外知名大公司来试验区投资合作。

配合市经贸委抓好中外合资的股份有限公司试点工作,尽快打通境外资金以股权方式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的渠道。

争取让更多符合条件的新技术企业获得外贸自营权。

办好科技工业与研究园第四届世界大会,办好与大会相配合的北京新技术企业精品展览,充分利用世界各国、各地区科技工业园在北京欢聚一堂的时机,扩大企业的国际交往。同时要借此机会,力争在信息网络、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为试验区整体的国际化进程做准备。

3.继续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

94年,是试验区股份制企业健康、迅速发展的一年,新增460家企业中,股份制企业占58.7%。股份制企业共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6.7亿元,研究与开发投入达1.87亿元,占总收入的11.2%,高于试验区新技术企业平均投入6个百分点,投入批量生产的产品达百余项,其中获国际奖7项,国家级奖7项,76%的产品在执行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

这些都充分表现出股份制企业产权明晰、管理规范、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组织和经营能力。

今年,试验区将继续推进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改造工作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改造试点工作,力争在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的建设上有新突破。

4.继续培育、建立和完善各类支撑服务体系

为解决产业化所需资金“瓶颈”问题,努力吸引多样化的金融机构进入试验区为新技术企业服务,继续筹办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信用担保公司,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担保互助会的作用。

认真贯彻《劳动法》,抓紧建立社会保险机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失业和工伤保险。继续鼓励企业为职工投商业补充保险,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基本权益。

积极呼吁建立和完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尽早创办产权交易市场,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社会现存的大量闲置资源,以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的辐射扩散效益。

5.进一步加强试验区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是今后一个时期党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试验区党的建设要以《决定》精神为指导原则,按照市委、区委的有关部署,配合“二次创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个方面大力加强党建工作。

要结合试验区改革发展的实际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知识、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科学性和预见性;以《党章》的标准,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试验区经济的稳定、持续、高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舆论保证。

要大胆探索、稳步推进、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和组织建设。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健全民主集中制,保证各项决策符合试验区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继续探索适应试验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使试验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有一个新的突破。

要抓好以廉政、勤政为核心内容的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完善各项监督制度,抵制和清除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认真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强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教育监督企业党员经理、党员干部遵纪守法、依法经营。

从企业文化建设这一环节入手,推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试验区的精神文明建设。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开展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和交流活动,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敬业精神。通过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引导以及企业的实践,共同建设试验区文化,树立试验区精神,努力争取成为市、区乃至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单位。

要进一步抓好群团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二次创业”的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在我们共同奋斗的七年里,发挥了中关村一带的比较优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传统地利用比较优势已经有所削弱,现实告诉我们,再度辉煌,必须注重优势的创造和再创造。企业家们说,“一次创业”我们参加的是“远南运动会”,那时我们具有天然禀赋的优势;而在“二次创业”中,我们参加的是“奥运会”,竞争越来越规范、公平,但同时也越来越激烈。获取胜利的唯一途径,就是改革,创新,再改革,再创新!循环往复,直至永远!

标签:;  ;  ;  ;  

北京新技术产业发展试验区1995年工作报告_二次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