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和列宁论绝对真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绝对真理论文,列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37(2002)01-0010-05
在绝对真理问题的讨论中,笔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赞成绝对真理的一方,总喜 欢引用列宁;否定绝对真理的一方,则大多引用恩格斯。以至于有时人们不看论文的内 容和提要,只根据文末的引文出处,即能对文章的基本观点作出大致不错的判断。笔者 认为,这一现象说明了一个事实:革命导师们对绝对真理的论述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以 恩格斯和列宁为例,二人在理论的侧重点、概念的使用、原理的表述等方面有重大的差 异。本文旨在探讨恩格斯和列宁在绝对真理问题上的若干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 因,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理解、运用革命导师关于绝对真理的论述,是不无意义的。
一、恩格斯是如何看待绝对真理的
根据现有的材料,可以认为,恩格斯是完全否定绝对真理的。从恩格斯的著作中,我 们没有发现恩格斯在正面意义上肯定过绝对真理(顺便说一句,马克思也如此),相反, 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等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 理的代表作中,无情地批判了一切所谓的“绝对真理”。
首先,恩格斯认为“绝对真理”与“绝对理性”、“永恒正义”等一样,是一个没有 实际内容的空洞概念,如果把社会主义理解为是一种“绝对真理”,只能得出不伦不类 的社会主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的 见解:“对所有这些人来说,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它就能用自己 的力量征服世界;因为绝对真理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类的历史发展的,所以它在 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被发现,那纯粹是偶然的事情。同时,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在每 个学派的创始人那里又是各不相同的;而因为在每个学派的创始人那里,绝对真理、理 性和正义的独特形式又是由他的主观理解、生活条件、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程度所决定 的,所以,解决各种绝对真理的这种冲突的办法就只能是它们互相磨损。由此只能得出 一种折衷的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1](P58-59)毫无疑问,把社会主义理解为这样的 绝对真理,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相去甚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 主义,就必须否定这样的“绝对真理”。
其次,恩格斯把“绝对真理”理解为穷尽了人类一切认识成果的“终极真理”,认为 这样的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功绩 作了高度评价,并对根据黑格尔辩证法得出的关于真理的正确意见作了精辟的阐述和说 明。恩格斯在叙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后说:“哲学所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 尔看来,不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了;现在,真理是包含在 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 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 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 也无事可做了。”恩格斯又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 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 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 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2](P212-213)恩格斯还分析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他的体系 的巨大矛盾:一方面,辩证法否定了一切作为终极形式出现的绝对真理;但是另一方面 ,其体系却要求把黑格尔的全部教条称为绝对真理。“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 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2](P214)在恩格斯看来,否定一切绝对真理,坚持认识 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是“彻底革命的思想”,但是黑格尔的哲学体 系却要求有一个终点,这样的“终点”也就是“历史的终点”,这个终点就是黑格尔的 体系这样一个“绝对真理”、“绝对观念”。恩格斯把它称为“保守的方面”,把它看 成是“彻底革命的思想方法竟产生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的主要原因,也是黑格尔还 “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的表现。[2](P214)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就必须坚决摈弃这样的“绝对真理”。
最后,恩格斯认为任何企图获得绝对真理的做法都只能导致无法克服的矛盾,科学和 哲学的发展只能达到相对真理。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并不满足于他发现的辩证法,为了 “克服一切矛盾的需要”,他要完成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但是矛盾是无法消除的,因 为“假定一切矛盾都一下子永远消除了,那么我们就会达到所谓绝对真理,世界历史就 会终结,而历史是一定要继续发展下去的,虽然它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2](P2 15)可见,消除矛盾的做法却产生了更大的不可解决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要求一个 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科 学和哲学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就把沿着这个途径达不到而且对每个个别 人也是达不到的‘绝对真理’撇在一边,而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 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2](P215-216)恩格斯从来没有说过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有什么“辩证关系”,因为他压根儿不承认“绝对真理”。
遍查恩格斯的著作,我们看不到一句肯定“绝对真理”的说法。至于被列宁认为是肯 定了存在绝对真理的《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九节,恩格斯也从未承认过“绝对真理”。 恩格斯只是非常策略地承认“存在着永恒真理,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但他紧接着说 :在那些被称为“精密科学”的数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中,“如果有人喜 欢对极简单的事物使用大字眼,那么也可以说,这些科学的某些成果是永恒真理,是最 后的、终极的真理”;而在研究生物机体的科学和社会历史科学中,“谁要是在这里猎 取最后的、终极的真理”,那么他只能满足于一些“陈词滥调”和“老生常谈”,是不 会有什么收获的。[1](P126-129)说来可能有人不会相信,恩格斯甚至从来就没有肯定 过“真理的绝对性”。恩格斯只肯定人的认识、思维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但对于思维 成果,对于真理,恩格斯并不认为它们具有绝对性。恩格斯明白无误地指出:真理和谬 误的对立“只有相对的意义”,“今天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都有它隐蔽着的,以后 会显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同样,今天已经被认为是错误的认识也有它合乎真理的方面 ,因而它们从前才能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2](P240)这一论断与恩格斯对辩证法革 命本性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看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 —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2](P213)站在革命的批判的立场上, 恩格斯对“绝对真理”采取的是坚决否定、彻底批判的态度。
二、列宁关于绝对真理的论述
和恩格斯相反,列宁肯定绝对真理,并把绝对真理看成是与相对真理既相互区别又相 互统一的矛盾概念,认为正确把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 法。但在具体论述中,列宁关于绝对真理的解释却不是始终一贯的。列宁至少在如下四 种意义上使用绝对真理的概念。
其一,列宁认为绝对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客观实在。列宁在引述了莱维“人类参加到 绝对物中去”一句话后作出结论:“人的认识反映绝对真理(见本章第5节),人类的实 践检验我们的表象,确证其中与绝对真理相符合的东西。”[3](P104)在这里,列宁把 绝对真理作为人类认识的客观对象,是人们的表象所要与之相符合的东西。非常明显, 这样的绝对真理已经不是指人的认识成果,而是独立于人的认识之外的客观事物、客观 实在。列宁在括号中注明的“本章第5节”即《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 唯批》)第二章第五节也有相似的论述:“从现代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 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但是这个真理的存 在是无条件的,我们向它的接近也是无条件的。”[3](P135)这段话中的“绝对的真理 ”也不再是指人的认识,而是指客观实在、客观对象。在接下去的论述中,列宁还举了 模特儿、绝对自然等说明绝对真理的存在,更能充分证明这一点。
其二,列宁认为绝对真理是绝对正确的认识,相对真理是相对正确的认识,绝对真理 和相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的真理。列宁在引述了卢那察尔斯基说的“也许我们错了,但我 们是在探索”以后评论说:“这句话的前半句包含着绝对真理,后半句包含着相对真理 ,这一点我将在本书中力求详尽的指出来。”[3](P13)对于同样一句话,列宁将其分开 ,认为一半包含绝对真理,另一半包含相对真理。这里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都不是 教科书解释的那种真理就是非常明显的了。与此相应,列宁把“巴黎在法国”等等称为 “永恒的绝对的真理”(注意:恩格斯只说它们是永恒真理,而列宁加上了绝对真理), 也是在“绝对正确”的意义上使用的。
其三,列宁认为绝对真理也就是客观真理。列宁说:“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 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 样地承认绝对真理。”[3](P132)又说:“否定人的某些表象中的相对性因素,可以不 否定客观真理;但是否定绝对真理,就不能不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3](P121)在列 宁的论述中,客观真理本身也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它有时指客观事物、客观实在,有 时指真理的客观内容和事物的本质,有时指正确的认识,有时也指绝对真理。至于列宁 为什么要这样使用,则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其四,列宁认为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总和。列宁说:“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 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科学发展的每一阶段, 都在给这个绝对真理的总和增添新的一粟。”[3](P134)列宁并且断言:“在恩格斯看 来,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3](P133)在这个基础上,列宁详尽地论述了绝 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这些论述成为今天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真理论的重 要内容。
有必要对列宁的上述断言多说几句。恩格斯从来没有肯定过绝对真理,没有说过绝对 真理和相对真理存在“辩证关系”,为什么列宁会断言“在恩格斯看来,绝对真理是由 相对真理构成的”呢?关于这个问题,赵宝云先生早在1985年发表在《求索》杂志第5期 的论文《恩格斯提出过“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命题吗?》作过认真考证,指 出“这与列宁对恩格斯的论述作了并非原意的注释有关”。换句话说,上述断言实际上 是列宁对恩格斯论述的误解。至于列宁为什么会发生误解,笔者拟在后面的原因探析中 予以说明。
三、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绝对真理论述的差异原因探析
恩格斯与列宁关于绝对真理的论述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差异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 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代不同、论敌不同决定了处于不同时期的革命理论有不同的论述重点。恩格 斯和列宁都不是书斋里的学者,而是亲身参加革命实践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在哲学 研究方面的任务,不在于创立一个系统完备的哲学理论体系,而是根据革命实践的需要 着重论述当前急需解决的某一方面的哲学理论问题,因而其理论的重点是因时因地因论 敌的不同而异的。革命导师的哲学著作大多为论战性著作就说明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各种自命不凡的“高超的胡说”喧嚣的时代,是一个 “不动则已,动则创立一个体系”的时代,各种各样的自称为“绝对真理”、“永恒真 理”的理论体系“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1](P46)为了澄清理论是非,为了清算黑 格尔的所谓“绝对真理”留下的后遗症,特别是为了反击“硬把自己说成和教皇一样没 有谬误的很不寻常的人物”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恩格斯所着重论述的只能是认识 的相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只能对各种各样假借“绝对真理”名义混淆视听的理论体系 进行无情的抨击,因而其对“绝对真理”的批判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列宁所处的时代则 不同,他所遇到的论敌也不同。列宁处于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已经被无产阶级革命 实践确证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已经无条件地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一切思想体系” 。[3](P2)列宁认为,他所面对的论敌是一批“想充当马克思主义者”而又“对马克思 主义进行了真正的讨伐”的著作家。[3](P12)因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 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3](P439)这是一批“跪着造反”的人物,他们自命 为马克思主义者,当然不敢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而是“羞羞答答”地从后门偷偷地贩 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列宁关于绝对真理的论述,重在强调真理 的客观性、确定性、绝对性,以此维护、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批判形形色色的相对 主义和折衷主义,充分体现了其褒贬鲜明、立场坚定的特色。
第二,由于革命导师对不同的思想材料的取舍不同而导致思想方法、理论结论的重大 差异。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都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1](P404)我们 探讨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绝对真理的思想来源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例如,恩格斯和列宁 都从唯心主义辩证法大师黑格尔那里吸取了许多合理的思想,但是有证据表明,二人对 黑格尔思想材料的取舍是有区别的,在遇到不同的论敌时,这种区别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中着重阐述的,是黑格尔哲学中的“过程论 ”、“发展论”,是这一思想所揭示的真理的相对性、暂时性、不完善性;而对于黑格 尔十分钟爱的并花了毕生精力建构的“绝对真理”体系,恩格斯是持坚决的批判态度的 ,对于表现黑格尔“绝对真理”体系终点的“绝对观念”,恩格斯认为它纯粹是为了体 系的需要而设置的空洞概念,“其所以是绝对的,只是因为他关于这个观念绝对说不出 什么来”。[2](P214)与恩格斯不同,列宁在论述黑格尔的著作时,除了佩服其辩证法 的博大精深外,还对其中所蕴涵的“唯物主义”思想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对于黑格尔的 “绝对观念”,列宁也有与恩格斯完全不同的评价:“极妙的是:关于‘绝对观念’的 整整一章,几乎没有一句话讲到神……几乎没有专门把唯心主义包括在内,而是把辩证 的方法作为自己主要的对象。……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 主义最多。”[4](P253)在《哲学笔记》中,关于黑格尔《逻辑学》一书的摘要共有175 页,其中关于“绝对观念”的部分就摘录了35页。正是在这一段摘录中,列宁采纳了黑 格尔的许多重要概念,例如客观真理、绝对真理、绝对自然等等,用于丰富自己的思想 。
诚然,列宁的《哲学笔记》写于《唯批》之后,用《哲学笔记》的材料来说明列宁真 理观的形成有倒果为因之嫌。但实际上,黑格尔一直是列宁非常尊敬的哲学家,列宁研 究黑格尔哲学的工作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据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在1897 —1900年流放西伯利亚期间,就专门研究过黑格尔的著作。[5](P408)革命胜利后在列 宁的图书室中保留有多种黑格尔的著作,其中不少地方留下了列宁早年的批语。[6](P4 0)这些事实证明,列宁在《唯批》中的思想并不是孤立的,其产生和发展有前后相继的 关系。此外,二人对狄慈根评价的重大差别也可以看出恩格斯和列宁思想材料来源的不 同。列宁称狄慈根是“杰出的德国社会民主主义著作家和哲学家”[7](P61),在《唯批 》中,列宁共引用狄慈根的著作47处,其中有十余处是整段引用,并多次把马克思、恩 格斯、狄慈根并列相提。恩格斯对狄慈根的评价则没有这样高。恩格斯在肯定其成就的 同时也认为“这个人不是天生的哲学家,而是一个一半靠自学出来的人”,“术语自然 还很混乱,因此缺乏精确性,并且常常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重复同样的东西。其中也有辩 证法,但多半是像火花一样地闪耀,而不是有联系地出现。”[2](P373-374)特别能说 明问题的是,狄慈根请恩格斯审阅手稿而恩格斯“为了让女工收拾屋子”竟“完全把它 忘了”,[2](P373)这与列宁反复研究,多次引用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知道,狄 慈根的著作中是充满了绝对客观、绝对自然、绝对真理这些概念的。
第三,语言概念的歧义和多义性使革命导师在论述不同的问题时使用了同一个概念, 从而造成了他们的论述不一致的现象。以绝对真理为例,恩格斯和列宁所理解的绝对真 理是有区别的,二人各自对绝对真理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恩格斯把绝对真理理解为不依 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类的历史发展而独立存在的“绝对理性”、“永恒正义”,是穷尽 了人类一切认识的终极真理,因而对这样的真理采取坚决排斥的态度。列宁把绝对真理 理解为客观事物、客观真理,理解为真理中包含的客观内容和真理发展的趋势,强调的 是真理的客观性、确定性和前进性,因而肯定绝对真理的存在。这说明,虽然恩格斯和 列宁在论述中使用的是同一个“绝对真理”概念,但由于他们给绝对真理赋予的含义不 同,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论述的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实际上,不但绝对真理是这样 ,一切有关真理的概念、范畴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在德语中,Wahrheit是一个多义词, 它既可以解释为“真理”,也可以解释为“真相”、“实情”、“实话”、“真实”、 “真值”、“正确”等等,贺麟翻译的黑格尔《小逻辑》,有的还被翻译为“真面目” 、“绝对真理”。在俄语中,有两个词意思相同,但用法略有不同。一个是ПРавд а,另一个是Истина,都可以作“真理”解释,但后者更带有庄严色彩。列宁在 论述真理时,通常使用Истина。但这个词也是多义词,除了可以解释为“真理” 外,也可以解释为“真相”、“真话”等等,其引伸义还有道理、说法、论点、见解、 常识。所有这些,与汉语的“真理”概念的意义是不同的。汉语中的“真理”是一个神 圣美好的字眼。一般的真话、实话是不好称为真理的。警察对罪犯说:“你必须说实话 ”,但决不能把它改成:“你必须说真理”。但这两句话翻译成俄语或德语时却可以是 同一个句子。明乎此,我们就应该理解,由于语言文字等原因,有时对同一个概念会有 完全不同的理解。对于哲学概念这种高度抽象的思维形式,更难以做到完全准确,做到 百分之百的符合原意。这或许就是前述列宁对恩格斯的话产生误解的一个原因。
四、几点启示
第一,教科书中已经定型的关于绝对真理的论述,其本身并不是“绝对真理”。它们 并不是无条件正确的。一方面,它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以确定自己的真理性;另一方面 ,它即使是科学真理,其“真理的界限”也是相对的,“它随着知识的增加时而扩张, 时而缩小。”
第二,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绝对真理的思想有各自不同的论域,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其 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能以恩格斯的论述来批驳列宁,指责列宁;也不能用列宁的言论 去反对恩格斯,否定恩格斯。正确的做法是,在哲学理论的宣传和教学中如实地反映恩 格斯和列宁关于绝对真理的论述。鉴于以往教科书只是片面介绍列宁的思想,把列宁关 于绝对真理的论述看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一解释,因此今后应加大恩格斯论述在教科 书中的分量。
第三,传统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不全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马克 思主义哲学与列宁哲学是有区别的。流行的关于绝对真理的哲学解释和论述,其实是“ 列宁主义哲学原理”,把它笼统地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列宁和马恩都是不公平 的。一方面,它抹杀了列宁的理论贡献;另一方面,它把列宁的思想强加于马克思和恩 格斯。这种做法是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的。
第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往 我们的理论工作,强调宣传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逐字逐句的经学 解释成为范导的研究方法,缺乏科学研究所应当具备的批判分析态度。在这种情况下, 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认识到这一点,有目的有计划 地组织一些人做一些正本清源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收稿日期:20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