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师院中文编目系统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聊城论文,编目论文,师院论文,中文论文,简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馆的计算机应用开发系统始于1989年底。当时我馆仅有一台286微机,外接AR—2463打印机,整个微机系统配置一个UPS—600W不间断电源。另有一台MS—2401四通打字机。仅有一名既懂图书馆业务,又有计算机开发技术的馆员,是图书馆现代化所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些条件,馆领导决心开发一套适合于师范院校中小型图书馆特点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一、开发前期准备
1.建立开发课题组。由业务馆长亲自挂帅,以既通图书馆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馆员为核心,带领采编部、技术部、采访部等八名专业人员,组成开发课题组。从经费、设备、成本、进度的制定,到系统的调研分析,软件的开发调试,统一进行系统分析和组织化、制度化管理。
2.广学博采。业务馆长带领课题组人员,先后走北京、去省城数十家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和研究,了解图书馆自动化的最新动态和成果,掌握系统开发的第一手材料。
3.结合师范院校图书馆的实际,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开发最佳路线,走自己开发为主、联合开发为辅的路子。
4.从经济和技术条件出发,考虑投资小、见效快、维修方便和今后联机局部网的利益,确定采取边开发、边运行、边受益的原则。
5.鉴于中文占馆藏量的85%,确定以中文为基础开发,成功后再向西文发展的目标。
6.根据整体化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的核心是中央书目数据库,而中央库又是由采、编、典三个子系统共同建立,并为其所共享的因素,进而又确定从这三系统之一的编目系统为突破口进行开发的方案。采取分期分批,各个击破,从点到面,从单项到全系统逐渐展开,逐步应用的策略。这样可以缓解资金紧缺、设备不足的问题。
7.对编目工作进行系统分析。收集编目工作中的各种文书清样及编目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全部数据(包括:背景资料、外交资料、业务资料、实体资料);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画出数据处理矩阵表,以备设计输入输出。
二、系统研制过程及措施
研制中文编目系统,不仅技术上复杂,且工作量相当繁重。既要尊重工作人员的习惯,注重各工作环节的衔接;又要考虑到工作质量要求的格式化、标准化。同时,编目系统又是实时处理馆藏,要求系统运行正常,数据准确可靠。
1.软件设计
(1)软件环境采用目前处理速度最快的网络数据库FoxPro。该产品100%兼容DBASE、FoxBase系列,便于用户的二次开发和扩充;FoxPro的索引压缩技术和Rushmore技术非常适合图书馆这个数据量大、检索多而复杂的特殊环境;FoxPro与C语言的无缝接口,更使技术人员可以发挥出无限的创意;Windows下的FoxPro具有强大的对象连接功能,能轻松地处理声音和图像,只需要做少量的工作,系统就可以升级为多媒体产品。
(2)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技术。系统的基本模块为主控模块、函数库和参数库。其中函数库是为所有技术人员开放的,函数可以修改,可以扩充。参数库对最终用户开放,通过修改某些参数,适用于不同环境的管理系统。
(3)数据库的结构设计,以最广泛的适应性、最低限度的冗余性和最大限度的灵活性为原则,统筹图书馆整体自动化系统。采取CNMarc格式与关系型数据库结构变通的办法,确保输出类型规范化。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了美籍华人陈平山先生提出的E—R逻辑设计法。
(4)软件资源的共享系统,是一个庞杂的数据工程,涉及数据项达451个之多。在程序设计中对451个数据项,按处理要求进行分组,按组编制子模块,纳入函数库,同组内不同数据项的个性特点,以参数的形式传递给子模块。不同文种不同载体的文献,可同库而存,也可分库存放,但数据库结构完全相同。
(5)系统考虑易用性,为用户设计了两套并存的操作方案,即弹出菜单式和热键触发式。弹出菜单式——所有操作均用菜单驱动,引导用户一步一步达到目的。本系统支持鼠标器,用鼠标器操作菜单非常方便。热键触发式——即80%以上的操作都配有热键(HocKeg),一步到位。如字块的拷贝(∧C),字块的贴粘(∧∨)等。
2.其他方面的措施
(1)系统采取样板式语言设计。这样一个系统开发完毕,只需要简单修改,添加或删除样板,即可生成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软件,这样可使系统适用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图书馆。
(2)用多个数据库设计技术。本系统共设中央库、编目库、个别登记号库等12个数据库。再将系统分割成若干个功能独立、数据共享的模块。在引用时采取多工作区打开的方式进行工作。
(3)为节约存储空间和数据简短,且保证著录数据的完整性,我们将多数图书共有的著录项目如索书号、正题名、责任者、出版者、出版地、出版日期、版次、装订形式、开本、页数、单价和国际标准书号等,集中一起设为一个库;将少数图书具有的信息,如并列书名、分册书名、副书名、或丛书名、附注、复本等,另组成一个库,两库之间在程序控制下,用功能键F2联接,需要时调用。
(4)为使数据准确,以防丢失或差错,特定期将硬盘上的各种数据文档拷贝到软盘上。每批书输入结束,先打印校对草稿,无误后,再排版输出。每批图书完全处理结束,均从编目库转移到馆藏库(即中央书目数据库)。此后如果再发现问题或错误,可进入中央库、登记号库进行修改。
(5)为使输出的各类型、各款目的目录卡片有序化,组织目录简单化,便调动采编部的所有工作人员,经过一周时间,自建起了符合我馆实际情况的汉字笔形笔画顺序库。
(6)为防止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如停电、机器故障等),保证数据完整,系统配备了一套安全监控子系统。一旦发生意外,开机后本系统可自动恢复到原操作环境。
(7)为操作人员初学练习、观摹、自运行示范,本系统自配一套学习版,具有自演示功能,能够详尽地展示处理各种业务的操作步骤与处理各种情况的例子。
我馆自主开发的中文编目系统,于1992年初,正式投入运行。经过一年多的实际运行。证明本系统各项功能基本完善,使我馆中文编目工作实现了由手工操作向自动化处理的历史转变。
三、系统特点及功能
1.菜单驱动结构化。即框架填空式输入,界面简洁、友好,人机对话,交互提示,灵活实用。
2.汉字提示操作化。即从启动运行,到作业结束,全部以汉字提示操作。
3.标识符号程序化。即输入时,不用输入标识符号,输出时系统按标准自动加标识符号。
4.程序结构模块化。即整体系统由主控模块和若干个功能模块组成,逻辑分明,运用自如,便于功能修改和扩充。
5.输入差错鸣号化。当输入不合标准或有差错时,计算机自鸣警号,且光标指示在差错处,暂停运行,直至修改正确,方可运行。
6.一次输入多用化。只要将数据一次输入,即可将分类目录,按《中图法》顺序自动标目、排序和打印;将书名、著者目录,按笔形笔画自动标目、排序和打印;也可直接打印书标、书袋片,也可将数据转换到四通上进行打印;并能按输入起止时间或批次进行种类、册次和金额的统计浏览;还能打印新书通报、财产登记帐等。
7.输出成品类型标准化。即输出的卡片均按“普通图书著录规则”(GB3792.2—85)输出。
8.复本数据转换自动化。在打印过程中,对追加的复本有关数据,微机自动替换添加。个别登记号也由计算机自动处理。
9.检索途径多样化。可分别通过书名或索书号的一部分,或任何一著者、ISBN号、卡片控制号等,进行查找和检索。
10.成套书和多卷书著录简单化。只将其中的一种或一册正确输入,在程序控制下通过功能键F5进行记录复制,略加修改即可。
目前我馆的中文采访系统和典藏系统也相继开发完毕。1993年我馆的计算机应用开发项目已纳入“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批准由世界银行贷款30万人民币,分批分期购置全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