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革新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型课堂模式势在必行。在改革的大背景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的阅读教学?模式则应运而生,受到了当前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为此,本文特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如下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1 激发学生的热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例如一些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一节课的结束语,特别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当然,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要以自己的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扣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2 掌握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
3 品尝文章的美?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琢磨传神的词语。学生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以至咬文?嚼字,都是阅读过程所必需的。传神的词语,其精妙之处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教学《梳羊角辩的小姑娘》时,学生提出文中“捡了?了半截油条”、“拣了最刻薄的话”的“捡”与“拣”有何不同?通过琢磨,?使学生感悟到张丽认为小姑娘是个斤斤计较的人,对她十分不满。?玩味优美的句子。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这一段时,让?学生看画面读课文,听曲子读课文,想贝多芬创作的经过读课文等,使?学生的阅读期待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收获阅读的成果。阅读课文后,还需在整体上要对课文自觉地进?行品评鉴赏,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如读罢课文后,引导学生掩卷?深思,从写作技巧、思想内容、知识信息等方面自觉地总结收获,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要让学生阅读“活”起来,教师应该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富有磁力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调动起深刻的?情感体验,对课文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从而深入课文构筑的?情感世界,将自我融入课文之中,进而目睹生命的本相,听见真理的告?诫,悟得课文的真义,将心灵升华到对人生和宇宙整体体验的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也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同?时,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求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觉地去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论文作者:林茂盛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3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自己的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词语论文; 情感论文;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3年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