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运行惯性及其对宏观调控的影响_宏观调控论文

论经济运行惯性及其对宏观调控的影响_宏观调控论文

论经济运行惯性及其对宏观调控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惯性论文,宏观调控论文,经济运行论文,其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宏观经济自运行惯性与调控惯性的因素分析

惯性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物质运动原有趋势的延伸。在牛顿定律中,惯性是如此定义的:“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的性质,在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静止的继续静止,运动的继续运动。”在自然界的物资运动中,惯性是极为普遍的,在经济运行中是否同样存在着惯性运动?现实经济运动已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如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原有经济体制作用的依然存在、通货膨胀治理过程中原通货膨胀效应滞后影响、股票价格强势涨跌时股民心理趋势的延续等等。因此,宏观经济运行惯性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主体在运行与调控过程中所表现的原有运动趋势的延伸。

在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调控活动中,惯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的自运行惯性,即宏观经济在未实施调控行为前本身所具有的惯性;二是宏观调控的效应惯性,即因实施调控行为而产生的行为结果对后续经济的影响,也就是调控影响在未来经济运行中的延续。

影响宏观经济自运行惯性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经济运行的动能与势能。动能是指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经济运行的动能是指经济运行时具有的内在能量,是经济运行惯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运行动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效益。经济发展的规模,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量的规定性,是影响经济运行动能的首要因素。规模越大,说明经济发展的基础越雄厚,经济发展的内在能量越大。正如许多统计学家在分析经济发展时指出的,经济发展规模越大,则每增长1%的绝对量就越大。经济发展速度是影响经济运行动能的又一重要因素,速度越快,经济增长越迅速,经济运行的动能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能量迅速扩大,发展势头强劲。规模、速度是影响宏观经济发展动能的两大重要因素,但经济运行比自然界的物体运动要复杂得多。就自然界的物体运动来说,其动能的大小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但经济运动是人与社会、物资综合运动的表现,单纯的规模与速度无以反映经济发展的后续能力,也不能体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因此,经济发展效益同样是影响经济运行动能的重要因素。效益越高,其蕴涵的内在能量越大,经济发展的后续能力越大,对未来不定因素冲击的承受能力越大。就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说,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便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2.利益诱导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利益,它是经济主体产生强烈发展动机的源泉,符合经济主体的利益,就会产生经济发展的巨大活力。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利益的诱导作用存在双重意义:一方面,当各地区、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与国家的宏观利益一致时,它对宏观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当各地区、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与国家的宏观利益不一致甚至相冲突时,它对宏观经济的发展起迟缓甚至阻碍作用。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各地区、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与国家的宏观利益是一致的,但也在不少情况下存在矛盾。在此情况下,各地区和各经济主体将在自发利益的驱使下按原有的获利方向行动,使不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经济行为继续延续。

3.经济主体的意识倾向与心理状态。经济运动与自然运动的一个重大区别是人的意识的主导作用。经济活动是人们思想与物质运动的结合。然而,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具有一定倾向的,并且这种倾向容易形成某种定式。在这种定式思维的指导下,经济主体的行为仍将按原有方式延续。如1988年通货膨胀严重时,家用电器价格奇高,但价格越往上涨,买的人越多,买者惟恐今后更贵;而1990年家电价格大幅度下降后,更多的买者则袖手旁观,等待进一步下降。这就是人们意识倾向形成的经济运行惯性的表现。

4.经济运行的阻抗或摩擦因素。在复杂的经济要素中,有些是与经济运行方向一致的,有些则是与经济运行方向不一致或相反的。这些与经济运行方向不一致或相反的要素,便是经济运行的阻抗或摩擦因素。阻抗或摩擦越大,经济运行的惯性越小,反之越大。如经济增长,其阻抗与摩擦因素有资源数量限制、资源配置限制、管理水平低下、科技水平不高等等。

5.政治、社会与国际环境。政治、社会与国际环境是经济运行的外部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当这些外部条件与经济运行的原有方向一致时,原有经济运行的惯性越大,反之便小。社会稳定,精神文明程度高,政治气候良好,国际贸易与交往顺畅,则正向经济运行的惯性大,反之反向经济运行的惯性大。

上述影响因素反应了宏观经济运行所具有的内在构造,是经济运动本身的规律性表现。而当人们对宏观经济的原有运动方向与速度进行调控时,这种调控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即调控效应)也会形成惯性,其因素主要表现在:

1.调控力度。调控力度是调控作用力大小与调控强度的总称,是直接影响调控效应惯性的重要因素。调控力度大,调控效应强烈,被启动后的经济运行动能就大,效应的前趋性便强。相反,调控力度小,调控后的经济驱动力弱,调控效应的前趋速度小,惯性也就小。例如,以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紧缩力度越大,通货膨胀率的降低速度越快,但是,这种高强度的调控力度,对后续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使未来一定时间内的经济增长难以回升。1988年高通胀后实行的紧缩政策便产生了如此结果。“大跃进”时期为实现钢产量的“赶超战略”所采取的高强度行政驱动措施,对其后经济的恶性影响持续了近5年时间。因此,调控力度对调控效应惯性的影响是,当调控方向准确时,调控力度小,调控效应的惯性滑行时间短,调控行为的实施时间延长;调控力度大,调控效应的惯性滑行时间长,调控行为的终止时间相应提前,但因惯性滑行时间的未定性大,准确实现调控目标的风险也相应增大。因此,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当调控效果距离调控目标不远时,应逐步降低调控力度,弱化调控效应的惯性,以减少调控目标的实现风险。当然,调控力度与调控效应的惯性并不完全呈直接关系,有时调控力度大不一定其效应惯性大,而有时调控力度小则不一定效应惯性也小,这与具体的调控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2.调控手段。不同的调控手段具有不同的调控力度与时间特征,它们对后续经济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调控效应惯性。调控手段的内在能量越大,调控效应的惯性越大。如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由于其可以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构,其调控效应必将影响今后若干年。

3.调控环境与调控摩擦。调控环境是指影响调控效果的周围要素,它包括市场健全状况、企业微观基础、政企关系、地区关系、部门关系、国际关系与外贸环境等等。一个国家如果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的作用就会充分发挥出来,各市场要素的运转就会高效而有序地进行,市场自动均衡机制的启动将使宏观调控者更注重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宏观调控效率将显著提高。同时,从微观经济来说,若绝大部分企业均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具备了充分的自我约束能力,其投资行为、生产经营行为均能体现长远合理性,那么,宏观调控的阻力与摩擦将大大减少,调控效应的未来影响力就会大大提高。此外,地区关系、部门关系、国际贸易关系等等能充分理顺,也能给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环境,使调控效率提高,效应延长。相反,若调控环境不佳,把握调控力度的难度就会增大,调控稳定度降低,这必然使调控惯性不确定,最终影响调控效果。因此,调控环境对效应惯性的影响,就正如在一个平面上推动一个物体,若平面光滑(环境好),物体的运动惯性就大,反之就小。

4.调控行为的实施时间。一般来说,调控行为的实施时间越长,调控效应的滑行惯性越大。这就是说,在调控行为实施后,在经济运行速度一定的条件下,调控时间越长,调控效应的惯性越大。

5.调控对象内部结构的稳定性。一般来说,调控对象的稳定性越强,调控效应的惯性越大。因为调控对象的稳定性强,对其进行调控的难度便较大,而一旦经过调控实行了某种改变,那么这种改变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例如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稳定性相对于其他调控对象来说,稳定性是较强的,在运用调控手段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后,新的经济结构将对未来产生较长时间的影响。

二、宏观经济运行惯性对调控行为的影响

宏观经济的自运行惯性与调控效应惯性对调控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惯性影响调控时间。调控时间的确定与经济运行惯性和调控效应惯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惯性既影响着调控的开始时间,也影响着调控的结束时间。

1.对开始时间的影响。宏观调控的开始时间是指启动调控机制、实施调控行为的初始时间,是调控过程的起点。影响调控开始时间的惯性主要是自运行惯性,其影响主要表现为使调控效应滞后。经济自运行的惯性越大,调控效应的滞后期越长。由于宏观调控的具体对象、条件、目的等不同,其滞后现象大致可分为长期滞后、短期滞后和瞬间滞后三种。长期滞后表明调控效应产生于调控行为后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短期滞后是指调控效应稍微滞后于调控行为,瞬间滞后则体现调控效应几乎与调控行为同行。为保证调控效应产生的“及时”性,在调控时间决策上,应根据这三类不同的调控时滞,实施具有不同超前期的调控:一是远期超前调控,即根据经济运动的趋势和惯性,在某一可预见的状态出现较早以前便采取调控行为。它一般适用于那些调控效应滞后期长,如惯性大、稳定性强、范围广的调控对象。二是略前调控,即于某一可预见状态出现前不久进行的调控。它适用于时滞短的调控对象。三是同步调控或跟踪调控。它一般适用于对调控反应灵敏,或未来状态难以预见的调控对象。

2.对结束时间的影响。调控行为的结束时间是指终止调控行为的时间。调控效应的惯性是影响调控终止时间的重要因素。如前所述,宏观经济的自运行惯性是造成调控效应滞后的重要原因,它滞后要求调控行为提前实施,那么,调控效应的惯性则使要求调控行为提前终止。也就是说,当调控目标未完全实现时,应根据对调控效应惯性的预测,确切地了解“调控行为终止”与“调控效应消失”上的时间差异,并根据调控效应的滑行时间确定调控行为终止的提前量,以免因调控效应的惯性而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在正常情况下,调控效应的惯性越大,调控行为终止的提前量就越大。当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在宏观调控机制作用下产生新的变化以后,只要调控方向准确,调控力度适宜,调控结果就会以调控者设计的速度向目标逼近。这种速度包含了其向前运动的一定惯性,如果在调控目标完全实现时再终止调控行为,这种速度必然会使调控结果滑过既定的调控目标,形成调控过度。一般来说,调控行为终止的提前时间量应等于调控效应惯性期的长短,或者说,实现调控目标所需的时间应等于调控行为的实施时间加上调控效应的惯性时间。

第二,惯性影响调控力度。调控力度是影响调控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经济运行惯性则又对调控力度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从经济自运行惯性和调控效应惯性对调控力度的影响来看,调控前的经济运行惯性对调控目标的如期实现有较大的反向阻碍作用。如果此惯性较大,为保证调控效应的及时产生,就必然要加大调控力度。调控机制启动以后,调控效应惯性则影响到调控结束前的调控力度,若调控效应的惯性大,调控结束前的调控力度应相应减弱,反之应相应增强。

第三,惯性影响着调控手段组合的选择。调控手段组合是以消除反向调控效应、提高调控准确性和增强调控合力为目的的手段体系,调控的目标体系及其实现的难易程度不同,调控手段的组合内容也就不同,在综合搭配调控手段时,也必然要考虑经济运行惯性和调控效应惯性的大小。若调控前的经济运行惯性大,在调控手段组合中就应以产生效应快、调控力度大的调控手段为主;若调控效应的惯性大,调控手段组合也应因这种惯性而有所改变。

标签:;  ;  ;  ;  ;  ;  

论经济运行惯性及其对宏观调控的影响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