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代新闻周刊的报道风格分析_三联生活周刊论文

中国新一代新闻周刊的报道风格分析_三联生活周刊论文

试析中国新生代新闻周刊的报道风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生代论文,中国论文,新闻周刊论文,风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闻周刊,是指每周或隔周发行的,以报道时事新闻为主旨的期刊。与一般每日出版面世的有着极强时效性的媒体如报纸和电视不同,新闻周刊有着更为充裕的时间与从容的余地对重大事件进行深入、详尽的报道与述评。

中国新闻周刊的历史、背景

纵观中国新闻周刊的发展路径,线索是简明而清晰的。1918年由陈独秀主编的《每周评论》的诞生,揭开了中国新闻周刊发生发展的序幕。在此之后,1922年蔡和森主编的《向导》周刊及1925年邹韬奋创办的《生活》周刊,皆在当时名噪一时,影响深广。建国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新闻周刊一度消失,直至1980年,定位于“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的《半月谈》在北京问世,方改写了新中国无新闻周刊的历史。接着,于1984年,《瞭望》杂志在改为每周发行后也加入到新闻周刊的行列中来。这一时期的此类刊物,风格正统,严肃谨慎,政治意味较重而生动活泼不足。

自90年代中期始,一批风格迥异、被称为新生代新闻周刊的刊物陆续问世。仅在1996年一年内,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珠江三角洲的辐射源头广州,到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深圳,都推出了新闻周刊,且都获得了成功。它们分别是:《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与《深圳风采周刊》(后更名为《深圳周刊》)。

其中,《新周刊》创刊仅一年多,便登上了由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新生代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和英国市场研究局联合进行的“’98中国媒体大调查”所发布的全国半月刊阅读情况排行榜之第八位。在创刊两年中,其发行量更跃升达30万册。

新生代新闻周刊的大合唱还在不断汇入新的和声。1999年1月, 上海市第一家新闻周刊——来自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新民周刊》经过近一个月的试刊后正式创刊;同年9月25日, 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中国新闻周刊》试刊号第一期问世,并于2000年1月正式创刊。

本文主要围绕《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深圳周刊》这三份新闻周刊作些探讨。

新生代新闻周刊的报道风格

1998年7月, 《北京青年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新生代杂志发言》的报道,指出新类型的期刊正在悄悄改变城市的容颜:“新生代杂志的特质正在一步步模糊旧有的杂志类型,不再墨守成规,而是一同向新闻、文化抢滩登陆。”文章通篇充满了对新兴期刊的关注与赞誉。

细究新生代杂志获得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还在于其有别于传统刊物的新鲜的报道风格。

一、新闻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对于新闻价值的几方面要素,传统的做法十分侧重于即时性与重要性的贯彻,即往往致力于与民生大计休戚相关的重大事件的报道。相比之下,新生代新闻周刊更偏好于从小处着手,其倾心关注的范畴不再局限于硬新闻,且即使是较硬的新闻也常常被软化包装,譬如《13个女孩在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武汉中小学生服用安眠药的调查》(青少年问题透视·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新生代杂志选取了贴向地面、扎根地面的做法,谋求与读者建立一种亲切平等的关联。

二、调查性报道比例大幅增长

仅以1999年11月发行的一期《新周刊》为例,该期便同时推出了新闻专题——《中国足球不胜史》与新闻调查——《也说四大俗》等多篇深度报道。其中,《中国足球不胜史》针对中国足球失败惨重的现象,将其原因由外及里一一做了调查分析。共组织六篇文章——《中国足球“死得很难看”》、《从失败到失败》等,从多维角度去探寻事物表象背后的共同本质,为读者揭示了这项运动难获成功的根本弊端与症结,富有说服力。

给都市新兴读者群号准脉,并致力于出击其兴趣关注的最新指向,或是系统地调查研究某区域、部门乃至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使大众更准确地了解所处的环境及民众的普遍意见,成为可靠的监察社会、评估政策的客观依据,既时髦前卫又逼真无比地再现事实——新生代调查报道,绝佳地为自己,也为新生代新闻周刊树立了形象。

穆青先生曾撰文《我看新闻周刊》谈到:“新闻周刊的看家武器,是分析性、评述性、立体性的深度报道”;“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有价值的深度报道呢?据我看来,无非是两条:一要有过人的识见,二要有过硬的作风”;“能够深入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中去,能够和各式各样的人物交朋友,生活中的故事远比最富想象力者编造出来的故事生动、曲折、有趣”。是的,生活中蕴藏着最丰富的新闻矿石,但高质量的采炼与提取,却对我们的周刊记者提出了毫不含糊的要求。

三、大量采用调查数据、背景资料与图片报道

《三联生活周刊》在每期的前几页中设有一个名曰“数字”的小栏目,报道的全是意在说明一个数字的一句话新闻,譬如:“5 亿:据统计,2003年全球网络用户将达到5亿;11张:年初英国人遭流感袭击, 全英国据称只剩下11张空床。”小小巧巧的园地里虽不一定含有爆炸性果实,却也十分抢眼。数字精炼、准确的优势在此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与发挥。今天,得益于电脑水平与统计知识的技术支持,数据资料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新兴刊物的重视。另外,近年来随着新生代杂志的诞生,一种年头不久的新闻体裁——精确新闻,也正迈向成熟。

精确新闻,也称民意调查或数据调查或精确报道。准确地讲,它是把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新闻报道技巧融为一体,就某一题材通过科学、系统的抽样调查,最后统计为数据并据此报道的一种方式。在精确报道中,数据的地位甚至成了根本的核心与前提,也因此使得这样的报道更为客观与全面。

例如,2000年1月10日与1月17日在《深圳周刊》上连载的《深圳女性经济状况调查》便属于精确新闻的范畴。这一调查的目的,在于探索生存于最前沿特区城市的女性的直接反映其社会角色与地位的经济状况,内容含综合性的财政收入报告与各类典型消费分析,消费观念的个性分析等。调查样本基本数据涉及年龄层、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等多项因素,均采用简单明了的圆饼示意图标志,一望而知。

新生代新闻周刊的另一大倾向是常配发各类背景资料于报道之中,譬如,纵向的历史备忘录、横向的同类事件比较等,共同起到补充、说明、参考、衬托的作用,籍此力避就事论事之嫌,而进一步地开拓展示事物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及彼此间的广泛联系。新闻背景的功用早已是不言而喻的,可只有在节奏较缓也因而更为游刃有余的新闻周刊,其效用才得到了有利、全面的实现,新闻报道变得更加透明、丰满,不再是断裂的、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完整的。

大量采用图片,是新生代期刊又一令人瞩目的特色。《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对此指出:“那种排字密集、图片模糊,仅用来‘读’而不用来看的杂志时代已经逐渐消逝,图片的重要作用在今天已不容置疑”。随手翻开一本新生代刊物,不难感受到图片所占的分量与阵阵的视觉冲击。资料显示,美国《时代》周刊的图文比例是1∶2,国内的多数新闻周刊,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个比例。有时候,一篇报道的主体干脆就直接是图片(如《新周刊》开辟的“图片故事”栏目),夹杂的文字则变成了看图说话。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图片报道直接、客观、扼要、丰富的优势确为其它手段所无法相比。

新生代期刊在不断增大图片比例的同时,也对图片制作的水准与质量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既要做到忠实地记录现实,又要做到具有相当的美感。可以说,一本新生代杂志就是一堂生动的摄影课,其中的许多图片,构思精致,立意巧妙,封面照片更是挖空心思、用意精深之作。实际上,精彩别致的封面确实有先声夺人之势。资料表明,凡是图片做得较好的刊物,发行量可较原来激增50%,有时候,单单是封面的不同,便可直接对销售量产生较大影响。据报道,美国的传播学家曾做过实验,研究人在了解外部世界时对各种信息的接收程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所获信息中有20%左右来自文字,30%左右来自声音,40%以上来自图形。新生代杂志如此做足图片文章,自是有其一番道理。从后现代主义的荒诞、诡异的电脑设计到自然写实风格的古朴、宁静的乡村原野,新生代杂志的画面意境、领域跨度广泛,每每让人爱不释手。《新周刊》还在其职务中特设了“首席摄影”一角,更是匠心独运,开辟潮流。

四、生活方式类报道比例上扬

期刊,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它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由文化派生而出的商品。不管是就其商业目的还是其本身的属性来说,它都应该承载文化教化的作用。因此,对文化精神的表现与树立便成为期刊的一种必须。而将内在文化稍做外延,便会涉及到为人处世、生活方式的问题。

今天,新生代杂志中大量充斥着各种生活方式类的报道。它们通常是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或是向人推荐新兴的生活方式,从立业到消遣,都在告诉你可以怎样生活,可以选择何种方式,或明或暗,都正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城市居民的文化价值取向。

新时期的受众,由于文化程度的增高与社会联系的增多,生活、工作等各种活动的社会化程度也在相应的提高,人们对信息、娱乐、生活指导的需求既多又强,新兴期刊的诞生正好迎合了这样的潮流。

五、动感新颖的栏目设计与平易亲和的刊物风貌

新新闻周刊横空出世的姿态引人注目,它们纷纷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中觅到一席之地,其气息、风味可谓与《瞭望》等以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取胜的杂志反差鲜明。新兴周刊——印刷精美、装帧考究、图文并茂、栏目新颖等优点早已深入人心。就《三联生活周刊》而言,该刊每期分为“封面故事”、“社会”、“经济”、“科技”、“体育”、“文化”六大板块,以下又各自设有若干小栏目如“深度报道”、“生活方式”、“观点”、“流行”、“声音·数字”、“纽约明信片”等,集中反映了精英文化群倾心关注的焦点。值得一提的是,新生代杂志的栏目设置与媒介受众的转型、分化和重组有着至关紧密的联系,而并非“无心插柳”之作。多元化的媒介价值取向为传者与受者都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与自由度。譬如,在同一本杂志上,常常可以找到纵横捭阖、畅论时事的高层次深度报道,又不难发现一些围绕“麻将”、“凶杀”、“隐私”等低俗主题的纯消遣内容,这样的安排,无非是让人各取所需罢了。经过转型分化和重新组合后的受众群体则与广告商、媒介一起形成了日渐成熟的传媒市场,所有这些因素又一起为以新新闻周刊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大众传媒的突飞猛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新生代新闻周刊的普遍行文风格可归纳为亲切、平易、轻松感与个性化。娓娓道来的笔触仿佛有人在跟你吹吹耳边风或是促膝而谈。拿“新闻评论”来说,这种向来以正统严肃著称的体裁,在《新周刊》中被设计成为了“时尚评论”,在《三联生活周刊》中则成为了“生活圆桌”——一群青年精英各抒己见的调侃。行文当中所展现的率性的话语,睿智的见解与果敢的判断,都充分流露了新生代记者的个性风格。

新生代期刊的一切软化包装与轻松愉悦的界面只是为了使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再缩短。几乎每一本新型周刊都在扉页上设立了“编读往来”专栏以便听取反馈意见,读者状况调查问卷的印发更是家常便饭。《深圳周刊》还在其中设立了“发稿单”这一子栏目,将该期的一篇重头报道之初、复、终审意见展示于读者之前。基于这些得力举措,广大热心读者纷纷涌入新生代期刊的园地中来,栽花、挑刺,进言献策。

中国新生代新闻周刊从诞生至今,历时不长却已然站稳脚跟,主要归功于其独树一帜的报道风格与传播特色。新型新闻周刊对各种地域文化碰撞的聚焦,对新旧转型期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冲突的关注,或者只是对一个普通人寻常一天的追踪报道,都反映了其报道风格的趋向——更关心个体与人,关注实在之物,关注人在社会中的状态与利益。顺着这条思路走下去,假以时日,中国新闻周刊一定会更好地创办与树立起自己的风格特色,屹立于期刊之林。

标签:;  ;  ;  ;  ;  

中国新一代新闻周刊的报道风格分析_三联生活周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