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开发人才资源的时效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效性论文,人才资源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物质资源相对匮乏,而人力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发展经济、迎接挑战的战略抉择应是充分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并发挥这一优势,以弥补其它资源的不足。
开发人才资源与开发其它资源一样,需要有战略规划,需要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但人才资源与自然资源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人才资源具有时效性。人才资源的时效性是怎么形成的?在开发人才资源中,哪些障碍影响时效性?如何抓住人才资源的时效性,加速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就此谈点肤浅的认识。
决定人才资源时效性的四个因素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也有时效性问题,但总的看它处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中,有的资源上百年不开发,其绝对量基本是不变的。人才资源则不同,它有一个不断生长又不断自我消失的过程。一个时期忽视了人才资源的开发投入,就会使一个时期的人才资源荒废,出现人才断层。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才资源的动态特性,适时合理地开发利用每一个时期和每一个空间的人才资源,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益,推动社会的发展,就是人才资源开发的时效性。决定人才资源开发的时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个:
生理因素。人才资源是由单个具体的人构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其才能的发挥要受到年龄、体力、精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者研究认为,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创造力旺盛的高峰期,每个人的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早晚、长短都不一样。因此,必须适时地抓住人才创造力的高峰期,充分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如果总认为年轻人来日方长,现在不使用,将来仍有机会,这次不用下次用,就会错过人才的最佳创造期,造成人才浪费。
心理需求因素。与其它资源相比,人才资源是一种最活跃的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自然资源对其自身是否被开发,早开发还是晚开发,是不会有主观意识和需要欲望的。人才资源却不同,其能量的大小要受到人才本身主观愿望、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心理因素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开发人才资源,必须注意人才心理需求的热点,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除了生理需求外,还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的需求的最高层次。强烈的实现自身价值的欲望和要求,是人才资源主观能动性的突出特点。现实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才由于没有及时地或合理地使用,造成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严重挫伤,或者使人才向外流失,或者在工作中消极应付,个别的还可能走向反面。如果“某人”在具备了一定才能,又有强烈的施展才能的主观愿望时,若能适时、合理地发挥其才能,那么,这个人的才能就会产生“奇效”,而且越是不断地开发越是能充分发挥,其效益甚至连人才自己也估计不到。我们常说“趁热打铁”,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开发人才资源,必须掌握这个规律。
社会环境因素。人才的成长,人才资源的开发,都是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的。我们研究人才资源的时效性,就是要力求做到从一定的客观环境和社会需求出发,及时开发和合理配置使用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任何人才,都要依赖一定的社会环境发挥作用。因此,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才资源,必须适时地开发、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否则,当一定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这一时期的人才资源就降低或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十年浩劫中,科技人才惨遭迫害。十年浩劫后,我们虽然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春天,但我们却面对着一个严峻的现实: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已经从兴起发展到高潮,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期抓住机遇,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不仅形成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罕见的高增长期,而且培养出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我们原有的科技人才队伍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无论从体力、精力上,还是在科学知识量上,都存在着不适应。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客观环境,他们不得不用数倍的努力弥补十年浩劫造成的知识空白,追赶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其中有些甚至被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无情淘汰。由此可见,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时代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科技发展因素。人才资源的开发推动着科学技术并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又要求必须更及时、更合理、更有效地开发利用人才资源。当代科学技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知识总量的增加日益加快,科学发明和发现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据计算,科学知识量的增加由公元初的1750年增加一倍,发展为本世纪80年代每3 年就增加一倍。科学发明到应用的周期从100多年日益缩短为5年、3年, 甚至几个月,如激光器从发明到应用仅用了2个月。 在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面前,人才资源的开发、配置和使用,必须讲究时效性。一个国家人才资源的开发如果落后于世界科技的发展,人才就不能称其为人才,如同科研成果不及时转化利用,几年后就变得一文不值一样。
影响人才资源开发时效性的几个障碍
开发人才资源,不仅仅是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障碍影响着人才资源开发的时效性。
陈旧的思想观念。实践中,种种陈旧的思想观念仍影响人才的及时发现和作用的充分发挥,如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嫉贤妒能,任人唯亲等。在人才开发、使用上的种种陈旧观念,是数千年来庸俗的传统偏见和保守的习惯势力的积淀。要破除这些常格,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利于发现人才、善于培养人才、长于使用人才、勇于保护人才的舆论氛围,尤其要使领导者具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用才之胆,聚才之方,从而使大批人才脱颖而出。
僵化的用人机制。在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诸多因素中,用人机制是关键的因素。有了好的用人机制,不但能把优秀的人才选拔上来,而且即使个别庸才选用到重要岗位,也能很快被淘汰。僵化的用人机制,造成良莠不分。失去竞争,就难辨优劣,常常出现不用人才而误用庸才的现象。
滞后的教育体制。我们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但形成了高分低能的弊端,而且影响了人的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只有将应试教育彻底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才能为大批人才的脱颖而出打下良好基础。
不良的社会风气。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盛的程度和发展的速度,取决于它的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和发展的速度;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又取决于它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又取决于全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的态度。尊重知识、人才辈出,是发达国家成功的基本秘决;忽视知识、人才枯竭,是落后国家失误的原因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春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逐步树立,人才资源的开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应该看到:对知识的价值,人才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没有真正解决,在全社会还没有完全激发出对知识的渴求,对人才的渴求。影响了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也影响了人才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
以注重时效性为基点,加速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
认识开发人才资源的时效性,仅仅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或者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要真正合理、适时、有效地开发利用人才资源,必须以时效性为基点,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战略规划突出时效性,形成人才早规划、早培养、早使用、早成长的良性循环。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关键内容。邓小平同志把人才视为关系改革全局、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他说“革命事业需要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科学事业同样需要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按照邓小平同志的人才思想,我国在人才战略规划中提出,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好三支队伍。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是落实人才资源战略规划的工作部门,必须增强选拔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率先尊重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积极为人才成长铺设阶梯,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的旧思想,树立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新观念。要扩大视野拓宽渠道,全方位选拔人才,实行选人、育人、用人一体化管理,注重培养、教育、使用相结合。要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做到人才流动的合理有序,实现整个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制定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敢于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排除障碍、创造条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不同于其它资源开发战略,必须充分注重时效性。具体讲,要注意三点:一是超前性,防止出现人才分布的失衡。因为人才问题受控制的因素较多,人才预测须综合考虑经济预测等相关性因素,还要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做出富有弹性的规划,并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校正。二是持续性,防止出现人才断层。人才资源投入产出效益具有迟效性,这个时期的投入要在另一个时期产生效益。某一个时期人才不缺乏,并不表明以后也不缺乏。由于市场经济讲效益,某一个单位、部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是短期的、微观的,为弥补市场缺陷,政府必须从事宏观规划的研究,持续不断地对人才资源开发进行投入,防止市场经济中的短期行为影响人才资源的持续开发。三是全面性,防止出现某些领域的人才空白。特别是一些经济效益表现得不直接的领域,如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具有间接性、多效性和长效性,但这些领域又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中必须全面规划,使各方面的人才能全面协调发展。
教育培训突出时效性,形成人才加速成长的“助推器”。我国教育正处在面向21世纪的关键时刻。适应开发人才资源时效性的要求,教育能不能成为大批人才成长的“助推器”,应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1)个性化。所谓的个性化教育, 就是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和培养个性特长,培养创造性人才。发展个性也并非不照顾时代共性,而是要让每个学生真正地认识自我个性、认识他人的个性,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尊重他人的公共道德品质。
(2)终身化。终身教育思想的确定和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 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及其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使得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一生的需要,只能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终身教育要求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一些现有的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在他们走出校门之后也能自己去获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满足社会需要。
终身教育还要求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各种力量,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各种渠道,建立全民学习的社会。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面向21世纪的中国,需要千百万优秀、杰出的人才。一个对人才资源的浪费无动于衷的民族,是注定要落伍的民族。注重人才资源的时效性,适时、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实在是推进我国实现跨世纪伟大战略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