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产业发展道路和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道路论文,中国信息产业论文,和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X (2000)04—0012—06
在发展高科技产业这一问题上有两派观点:一派是主张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建立中国科技创新优势,这种技术创新论以IT企业家为主要代表。主张技术创新并没有错,但是,如果忽视了中国需要继续进行工业化的国情,片面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忽视传统产业的发展,这就成了片面的技术创新论。另一派则主张现阶段大力发展中国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依靠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积累资金,从而为改变资源禀赋结构创造条件,最终促使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这是比较优势论[1]。这两派观点都有一点道理,但又都存在片面性。 对立双方一直争执不下,谁也不能完全说服谁,谁也不能驳倒谁。双方都不反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分歧的实质在于究竟怎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实,资金短缺只是影响了中国进行技术创新的初始规模。难道要等到传统产业积累了大量资金然后才能去搞创新?难道要等到工业化完成以后再推进信息化进程?
一、从比较优势论能不能内生出一个技术创新机制?
坚持比较优势论的学者主张:中国不宜在耗资巨大的CPU 芯片等核心技术上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低,IT硬件产业应该大力发展以组装为主的产品。而中国应该发挥在人力资本上的比较优势,在软件开发、生产方面可以大有作为[1]。 虽然比较优势论正确地指出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与美国不同,应该承认中国目前资金短缺的现实。但是,比较优势论片面强调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的重要性,极力论证比较优势模式可以自发内生出一个技术创新机制,从而引发一系列明显的逻辑矛盾:
1.在承认发展电子商务需要大量资金的同时,又主张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络企业[1]。那么,对于资金短缺的中国, 此处遵循的究竟是比较优势还是比较劣势?岂不是自相矛盾?
2.中国移动通信和中国联通、中华网、新浪网和世纪永联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融资,生产要素组合已经突破了国界限制,尤其在中国加入WTO前后,怎么能够关起国门来考虑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
3.与比较优势论所言相反,在留学人才大量滞留美国的情况下,中国目前在人力资本方面实际上是处于比较劣势。恰恰是智力劳动的价格便宜,正是中国软件人才向外国流失的根源。反过来,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并不是因为人力资本的价格便宜,反而是因为回国创业的收益较高,是为了获得股权、期权等更高收益的资产。
4.IT行业标准要求硬件和软件之间相互兼容,不发展硬件关键技术,软件的开发就必然会受阻。英特尔CPU芯片如果得不到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支持,就是一堆废铁;而如果微软Windows系统与英特尔CPU不兼容,也不能运行。
5.比较优势产业积累资金是有极限的。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美国市场上将受到东南亚和拉美国家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西欧市场上受到东欧国家越来越激烈的竞争。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传统产品结构性生产过剩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在金融领域的反映。更何况,在今天,中国难以有20世纪70~80年代在冷战背景下美国扶持日本的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
6.在比较优势论看来,在IT尖端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中金融资本是第一位的。我们认为,恰恰相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依赖的主要不是金融资本,而是人力资本和信息资本。
光论资金实力,芬兰和瑞典离美国和日本相距甚远。可是,芬兰诺基亚与瑞典爱立信、德国西门子共同研究开发的移动通信标准GSM, 可以与美国的CDMA移动通信标准进行抗衡。日本在移动通信技术开发上竟然还输给了北欧小国。 而网络设备制造业的世界市场, 也主要由美国CISCO、朗讯和加拿大北方电讯所分割。 尽管日本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但在20世纪90年代IT核心技术领域,纷纷丢盔弃甲,一败涂地,无法攻破IT行业标准所设置的市场防线。用金融资本能买回一个现代化吗?
二、关键技术制高点之争实质上是行业标准控制权之争
一谈到发展IT关键技术,人们往往就说中国没钱,发展IT业能行吗?发展高新技术,首要的关键条件并不是有多少钱,否则,怎么去解释诺基亚与爱立信的成功?所以,必须搞清楚中国掌握IT关键技术面临的困难究竟是什么?其实,争夺IT技术的制高点,关键在于能不能掌握IT技术的行业标准。以IT业最有名的Wintel标准为例,Wintel就是微软操作系统Windows与Intel公司名称的英文缩写,先来回顾一下微软与英特尔的发迹史。
IBM公司最初开发微电脑时, 放弃了所有软硬件都独立开发研究的传统,转而去购买现成的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当时微软的比尔·盖茨去西雅图一家小公司购买了一套DOS操作系统, 并以出让许可证的形式和极低的价格销售给IBM, 但是要求保留在未来向其他客户销售这种系统的许可权。IBM以其世界知名品牌, 为英特尔和微软占领市场充当开路先锋,却没有对Wintel标准要求专用权。这是IMB 犯的第一个重大错误,从而不知不觉地丧失微电脑的行业标准。后来IBM 又犯下第二个重大错误,不知道微电脑对大型电脑是一种革命性挑战。为了阻止微电脑对IBM大型电脑的冲击,IBM竟然停止了对微电脑技术开发升级的支持。颇具战略眼光的康柏公司抓住机遇,继续采用Wintel标准的升级芯片,迅速在全世界推出了康柏电脑,将IBM排除在升级之外。 英特尔与微软相互合作,不断推出了康柏电脑,不断推动操作系统和CPU 芯片的升级,迅速占领并垄断了全球市场。微软与英特尔共同确立的Wintel标准取代了大型计算机的IBM标准, 也牢牢地卡住了日本发展独立的微电脑产业的脖子。
微电脑专业化分工的技术产品之间具有高度依赖的相互兼容性,这种兼容性就构成Wintel标准的技术基础。相继生产阶段之间的纵向分工结构, 以及相互依赖的平行生产环节之间的横向分工结构, 都是围绕Wintel标准展开的。英特尔与微软作为核心企业,控制着微电脑核心技术的Wintel标准,自然就掌握了微电脑CPU芯片高计算速度和Win- dows版本升级的主动权。上下游生产外围设备的技术标准都必须与Wintel标准相兼容,只要Wintel的技术一升级,就带动与微电脑相关的整个上下游厂商的软件技术的升级。
而Wintel标准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市场垄断性,任何一种改进型技术如果与Wintel标准完全不兼容的话,就不会被市场所承认,就没有市场份额,必输无疑。
中国发展IT关键技术面临的首要困难,是没有掌握IT关键技术的行业标准。当然,中国在这方面也不是无所作为,例如,我国已经开发出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就被国际电联采纳, 拥有可与欧洲、美国两大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当的专利技术。
三、IT行业标准的经济学透视:无形资产价值的存在形态
英特尔芯片和微软操作系统之所以迅速占领市场,是因为它们被安装在IBM电脑中。IBM世界知名的计算机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的价值,实际上被市场悄悄地转移出来,再移植到Intel芯片和Windows操作系统共同组成的Wintel标准之中。IBM之所以稀里糊涂地丧失了巨额财富价值, 根源在于IBM不了解:在信息经济时代,行业标准是比商标品牌、 技术专利权更重要的无形资产。
通过上下游企业、相关平行企业认可并遵守某一技术标准后,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极高的市场占有率,这一技术标准才能成为行业标准。形成行业标准的经济原因是,如果有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技术标准,既极大地降低了横向分工的平行生产环节之间关于技术标准的信息沟通成本,又极大地降低了纵向分工的相继生产阶段之间的产品交易成本。总之,遵守Wintel标准,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微电脑开发、研究和生产的效率,降低行业的总成本。
微电脑芯片每18个月性能提高一倍而价格却降低一半的名垂青史的摩尔定律,实际上反映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双重结合,将Wintel标准建立在不断扩大的市场占有率之上。Wintel标准作为一种信息设备制造业最重要的信息资本,实际上是将技术和管理的人力资本,转化为市场所承认的一种新的资本价值形态,可以称之为信息资本。信息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内涵与外延基本相同,当然略有区别。信息比知识的内涵更广泛,知识是信息的一个子集。信息资本是反映利用人的知识和智慧来进行创造性劳动所形成的一种资本形态,知识资本是信息资本的一个子集。
但信息资本与人力资本则有着本质的不同。人力资本是处在生产要素投入阶段的一种资本价值形态,其潜在价值尚待进入市场得到检验之后才能被承认。在人力资本投入生产阶段之后,凝聚着知识和智慧的创新性劳动的硬软件产品被市场所承认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无形资产价值形态,才是信息资本。人力资本能不能得到IT市场的承认,不仅仅取决于技术的先进程度,还取决于能不能将先进技术转化为被市场所认可的行业标准。要将先进技术转化为“行业标准”,企业家的“管理创新”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仅仅有技术创新而没有管理创新,先进技术与市场占有率并不能直接划等号。而原来相对落后的技术在杰出企业家的商业运作之下,反而可以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进行技术的快速升级,最终形成“行业标准”这一最重要的信息资本。
IBM在Wintel标准上所犯的错误, 其根源在于企图用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来控制Wintel标准这一信息资本。IBM自以为拥有了对IBM电脑的商标专用权,就可以实现对微电脑市场的控制。通过商标专用权只能实现对原子形态的IBM电脑的排它性占有。但是, “行业标准”作为信息经济时代的无形资产,与作为工业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商标专用权”,有着本质区别。因为行业标准是一种由“市场协作关系”形成的信息资本形态,所以,上下游的相继生产阶段和平行的生产环节对Wintel标准的认可,才构成行业标准的核心价值。
同样,“行业标准”作为信息经济时代的无形资产,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技术专利权”有着本质区别。行业标准是对市场“开放”的技术标准,通过提高市场占有率进而实现市场垄断。如果技术专利权对市场不“开放”其技术标准,垄断的仅仅是知识产权,并不能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扩大,从而不可能成为行业标准。
争夺IT关键技术制高点的实质是争夺行业标准。而在行业标准的形成过程中,比金融资本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而比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信息资本。在人力资本的成果被市场承认以后,人力资本才能成为信息资本。所以,需要有一种对人力资本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激励机制。本文与比较优势论正是在这一点上有着根本的分歧。
四、打破行业标准的市场垄断需要技术创新取得突破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与网络传输技术发展的结合,既然网络连接功能不能进入计算机CPU,而网络又需要计算机技术, 比较合理的过程就自然是计算机功能不断向网络链路的各环节扩散。将计算功能移出微电脑,以嵌入式计算芯片的形式放入顶置盒、各种家用电器、各种通信工具,是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IT技术要越来越充满人情味,才能成功地市场化。
打破现行行业标准的垄断,往往依靠技术创新,从不同的技术路径上提供的新的盈利机会,诱使新的厂商进入新的行业和新的技术平台上展开竞争,以新的行业标准取代旧的行业标准。微电脑Wintel标准在形成过程中,必须打破IBM对大型计算机的行业标准的垄断。 从大型电脑到微电脑,再到信息家电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计算技术从由中央计算控制室走向办公室和家庭的过程,是集中计算模式走向分布式计算模式的过程,是电脑技术从高深莫测的天堂走向凡间的演变过程。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信息家电作为微电脑的一种异质替代产品,其大幅度降价必将显著地刺激其需求量,信息家电将从存在替代弹性的需求结构中挤掉微电脑很大一部分市场空间。事实上, 高度复杂的Wintel标准有95%的功能是多余的,一般消费者很少应用它,却承担着它的开发成本。为了取得市场生存空间,微电脑的品种结构将进一步多样化,市场也就必然进一步细分。复杂的微电脑可以满足计算机高手们的需求,而简单的信息家电则可以满足普通百姓的需求。Wintel标准不得不简化多余功能以降低成本,夺回被信息家电的异质替代竞争所抢走的市场。
Wintel标准的防线在分布式网络计算模式下已经不攻自破,被撕开了数不清的缺口。单极的Wintel霸权已经退缩并固守在日益萎缩的微电脑市场一角。在未来,复杂的微电脑Wintel标准与简单的信息家电标准将分割个人计算工具的市场,而且,无处不在的简单化信息家电的市场需求量远远超过微电脑。信息家电和日用产品的嵌入式计算芯片,其业界标准尚处于形成之中,美国IT厂商不可能像在微电脑时代一样占领“所有网络节点”的“行业标准”。连资金如此雄厚的日本都攻不破Wintel 标准, 中国同样没有必要从正面去攻“即将逝去光辉”的Wintel标准,而应该迂回包抄到Wintel标准的侧面,绕开被Wintel标准牢牢把守的微电脑防线,从不同的技术路径进行创新,创立中国控制下的信息家电的全球行业标准。
中国以前开发出与微软在技术水平上相当的软件产品,均因为必须与Wintel标准兼容而中途夭折。当时自由软件Linux 在技术上尚不成熟,中国开发应用软件缺乏一个系统软件平台,不得不与Win-tel 标准的系统软件兼容。现在不同了,Linux 代表的网络分布式计算模式, 对Wintel 标准代表集中计算模式是一个革命性的挑战,
而且Linux 与Wintel 不同, 是开放源代码的。 从而, 中国软件业可以不再被迫与Wintel标准兼容,改变被Wintel标准牵着鼻子走的局面。中国可以在自由软件Linux的基础上开发应用软件和芯片,摆脱Wintel 标准对中国进行软件技术升级的压制。信息家电的计算芯片对半导体生产工艺的要求都较低,能充分发挥我国现有的半导体生产能力。信息家电种类众多,如手机、数字电视、DVD、电视机顶盒、个人数字助理等等, 英特尔公司很难垄断全部标准。我国一旦开发出信息家电计算芯片和配套软件,就可以形成强大的信息家电生产能力。这样比较优势与创新优势可以同时发挥出来,在资金积累与信息家电的技术创新之间就可以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环。
美国厂商也瞄准了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信息家电的全球业界标准的竞争将是异常激烈的。事实上,中国目前开发低端技术水平的信息家电产品,硬件和软件技术水平尚有待于提高。仅仅发挥比较优势是不能占领信息家电的市场空间的,需要进行累积性的技术创新才能在与美国厂商的竞争中取胜。
五、创新突围理论与市场主导下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
现在有一种说法,开发信息家电的技术含量低, 与英特尔公司CPU芯片不是一个技术档次,算不上IT技术创新。那么,评价技术创新的标准是什么?是静态意义上的“高精尖”,这是动态意义上的“创新”?其实,低端技术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可以不断升级,只有通过累积的技术创新,才能摆脱西方对IT最尖端的关键技术的垄断,一步到位是不行的。
以通信技术为例,50年代中期,每条跨洋话音线路的成本,大约值100万美元;1998年同一条跨洋话音线路的成本,仅值1 500美元而已。再以微电脑为例,它刚刚诞生时,其功能与大型计算机相差甚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Wintel联盟通过技术创新,微电脑性能每18个月提高一倍而价格却下降一半,取代了大型计算机的主导地位。同样,为争夺“分布式个人计算机”的庞大市场需求。由于信息家电的市场准入壁垒极低,竞争将异常激烈,这将促使信息家电厂商选择技术创新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恰恰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内生出节约成本、降低价格来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动力机制。在竞相降价、长期利润为零的趋势的压力下,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获得创新利润。市场竞争的压力,再加上社会保护“创新的垄断收益”,成为促进创新的动力机制。追逐降低成本和大幅度降价,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寻求技术创新导致异质替代的竞争优势。技术本身,是在竞争机制和市场需求驱动下的一个内生经济变量,这是“创新突围理论”[2]。值得指出的是, 社会保护创新主体从市场中获得创新利润,而不是鼓励以冒牌的创新名义从政府财政补贴中获得寻租收益。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秩序和制度,这与滋生“设租”与鼓励“寻租”的制度安排,是不能划等号的。鼓励创新并不意味着政府就一定要以损害市场机制的方式介入创新过程。
判断政府要不要直接干预微观经济运行的惟一标准,就是看政府干预是否提高竞争效率。如果政府放任厂商垄断所带来的垄断成本,高于以行政手段打破垄断带来的竞争收益,那么,政府的自由放任就不是符合经济学的效率标准的。比较优势理论忽视了社会保护技术创新利润的重要性,担心技术创新导致政府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汇率和其他要素的价格,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1]在市场失灵、 市场无法打破厂商垄断的情况下,政府用行政手段分拆垄断厂商,就成为维护公平竞争的自由市场秩序所必不可少的。认为政府保护技术创新进行的直接干预,只有走压低利润、汇率和其他要素价格的途径,进而认定政府干预就一定要损害市场机制,这完全是对自由市场经济精髓的一种误解。
没有必要怀疑中国人的创新能力,真正要怀疑的是中国是否形成了提高技术创新加速度的市场竞争机制。
六、建立中国技术创新体系的两个关键环节
风险投资机制的精髓是分散化的风险由若干个微观主体承担,从而最好由市场来配置和分散风险。构造有效的所有权制衡和分散化创新决策的风险投资机制,是建立中国技术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的关键环节。目前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设立风险投资的难点,是政府没拿出足够的资金去建立投资基金。各级政府一哄而上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基本上是直接用财政拨款来作为资金来源,结果造成大量呆帐和坏帐,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寻租”导致的资产流失。所以,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足够的资金,而在于在何种制度安排下进行风险投资[3]。如果没有一种将投资效应内部化的制度安排,不能保证投资责任和收益的对称,这种风险投资制度就必然会失败。一个缺乏有效的所有权制衡的经济,是不可能有效利用资源的,因为社会无法确切地知道各种资源利用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无从发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途径,因而也就无法扩展市场规模、增加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度[4]。
即使在一个存在所有权制衡机制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技术创新的选择事先由政府作出,就存在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一旦政府产业政策失误,会延误一个国家的整体技术创新进程。在全日本厂商形成的一体化株式会社的行业间横向资金补贴和日本政府财政补贴的体制下,日本跨行业的株式会社与美国半导体行业进行动态随机存储存取器的竞争中,日本赢了。原因在于,动态随机存储存取器,从本质来说是一种赶超型而不是一种创新型技术,信息是比较充分的,有一个明确的赶超路径,此时资金实力比技术改良更重要。在日本与IBM 争夺大型机领先地位的竞争中,日本与IBM一起输了, 输给了资金并不多的微软和英特尔的Wintel标准。因为在美国分散化的风险投资机制下,技术风险有很多创新企业分别承担,从而不会全军覆没,总有一家厂商脱颖而出。
光有风险投资机制还不够,在风险投资退出之后,技术创新的产业化仍然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建立中国的高科技创业板市场,不但是解决风险投资的通道的需要,也是在风险投资退出之后,技术创新的产业化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支持的必不可少的制度安排。所以,建立中国的技术创新体系的第二个重要的关键环节是,应该建立从国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主的体制,而不应该将向外国金融机构寻求贷款作为技术创新产业化的主要资金来源,以规避外债支付能力不足导致债务危机的金融风险。
[收稿日期] 2000—05—11
标签:人力资本论文; 英特尔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垄断竞争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风投论文; 风险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