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外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_教育论文

论国外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_教育论文

论外国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体系论文,外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0)04-0066-06

过去的100年,人类的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当我们对中国教育进行回顾的时候,总忘不了使用“天翻地覆”、“成就斐然”等等令人鼓舞的话语,但当我们反思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时,却常常想起“危机”、“挑战”等字眼。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还普遍沉浸在由于教育的大发展而导致的“过份乐观”和“满怀信心”的气氛之中时,就有人提出了教育危机的警告。此后,“危机”成了西方发达国家讨论教育问题时的热门术语,但前苏联和中国是例外。就世界范围而言,不管是采纳“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提法, 还是“知识经济”的提法,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即社会和经济格局正在或即将发生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根本变化。而由于自身的惰性,教育的变革与其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有一个明显的反差。“这是一场世界性危机,是有史以来出现的第一次这样的危机”[1](2页)。我们认为,在这场危机中,中国不能也没有幸免。在观念、体制、内容、方法等几乎每一个教育领域,我们没有一点高枕无忧的资本和理由。因此,我们必须在重建中国教育的高度上来认识和实施外国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

外国教育课程是高师教育系(学院)的专业课程,包括“外国教育史”、“比较教育”、“外国教育论著选读”、“外国当代教育”、“外国教育哲学流派”等课程。本文拟就其体系改革问题提出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学界大方。

所谓“外国教育”,在主流上是指“西方教育”。所以,对待“外国教育”的态度实质上是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中国史学界对“西方中心论”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泱泱文明大国怎容另一个“中心”的存在!我们对这种心态表示充分的理解。同时,对中国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也是我们不能赞同的。然而,就世界文明的发展轨迹而言,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主流无疑是西方文明。对此,我们应当有一点必要的客观和大度。况且,中国文化和思维模式是否会象一些学者所憧憬的那样统领未来世界,也并非不可能。

学习外国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一种开放的姿态,也是使学生——未来的教师——理解、把握教育的一把钥匙。

首先,外国教育课程系列是教育理论的主要源泉之一。我们知道,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基于人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基于人们对教育本身的认识。教育在其自身的长期发展中表现出许多现象、特征和规律,教育理论就是对其进行的总结和概括。外国教育课程向学生揭示了各国、各地区教育发展的过程。它不仅如实地反映了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为学生深刻认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揭示了各国教育的演进和沿革,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态,对强化学生对教育的内在特征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大有裨益。可见,通过这一课程系列的教学,学生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加深刻、丰富和生动,可以有效地强化他们的教育科学修养,防止教育理论的空洞、教条与僵化。

其次,我国今天的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深受外国教育的影响。自近代以降,中国逐渐受到外国教育的影响。一些中国学者走出去,一些外国专家走进来。许多有关外国教育的著作出版发行,登堂入室。如:我们今天对儿童人格、意志和自主性的强调,与卢梭和杜威的主张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一般的教育目的向具体的教学目标转移,主要是布卢姆的思路;教育测量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技术也基本上是舶来品。在学校制度与管理方面,中国现代学校基本框架充分借鉴了外国模式。“6-3-3制”源于美国,后传到日本和中国;班级授课制成于夸美纽斯,后流行于全世界。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普及义务教育、终身教育等诸多方面,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例证。事实表明,外国教育的影响已经根植于中国教育之中。要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必须对外国教育及其发展历程有完整的把握,也必须对历史的精华与糟粕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从历史反思的角度看,欧洲国民教育制度产生于18世纪,中国近代教育框架形成于晚清;中国现在所流行的课程内容和方法正是杜威甚至斯宾塞所批判的对象;而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也与20世纪初欧洲新教育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很接近……总之,我们应当承认落后。除了迎头赶上,我们别无选择。

如果我们同意“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大致相同的轨迹”,我们也应当认可“人类教育发展具有大致相同的轨迹”,这正是我们开设外国教育课程,以求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的根本原因。正如康德尔所言,研究外国教育“意味着对本国的哲学进行批判性的探讨和挑战,从而更清楚地分析本国教育制度的背景及其基础”[2](16页)。深刻认识中国的教育,我们需要外国教育作为参照;改革中国的教育,我们也需要外国教育作为借鉴。这还可以从教育所主要涉及的两个方面——人性和文化得到证明。一个中国儿童和一个美国儿童在人性的基本方面没有多大差异,他们都需要关怀、爱和发展;都对善意有积极的应答,都对压抑产生本能的反抗……如果教育的核心是对人性的关照,我们就不应当给教育的人为差异以太大的空间。

再次,如要说外国教育课程的一大功能是学习与借鉴,那么,了解当代外国教育的作用则在于扩展视野,跟踪动态,洞察教育改革与发展之先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世界教育发展的动力源已经明显地由过去的教育内部因素更多地转向外部因素。跟历史相比较,今天的教育与社会发展和全球问题保持着更大的正相关性。这种格局要求未来的教师具有更广阔的视野与思路,把握社会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因果互动关系,切准未来教育的演进趋势。只有这样,他们对未来社会成员的教导与影响才具有先见性、深刻性和全面性。

现代教育的发展有许多不同于既往的特点。过去,教育通常只是一个文化问题。今天,它与国家实力和经济进步密切相关。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得到更深的发掘。舒尔茨在这方面的研究堪称典范。基于这种认识,过去更多地与个人、家庭和社团相关联的教育,现在被普遍地视为国家的职能。教育是一种高效益的投资的观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各国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开发,有关国际组织也推波助澜,形成前所未有的蔚然景观。

从文化的角度看(这可能是教育差异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侧面),人类的文化必将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而逐渐趋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预见到,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3](15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体化格局更加明显,并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过程还要加快。与一体化趋势相对应的多元化态势也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民族、国家的差异和教育发展的差异成为政府制定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这导致了教育发展战略的多元化。教育观念的多元化既基于教育发展战略的多元化,也基于教育中的民主与参与意识的确立。教育中的国家主义、个人主义、能力主义、平等主义等等观念既冲突又共存。教育正在告别往昔的“单色调时代”。

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学习外国教育的先进经验,我们才可能具有平和的心态与广阔的胸襟。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首先走向世界,而文化教育上的借鉴不过是整个开放的一个环节。

中国教育正面临一次深刻的变革。按照我们的理解,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彻底扬弃。除了观念更新、制度重建而外,在操作层面上,决定教育变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而师范院校正是培养教师的“工作母机”。我们必须意识到并且肩负起教育变革所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事实上,我们对教师的角色、职责等等的认识决定着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全新的构想。

千百年来,教师一直被视为“教书先生”,传授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在西方教育史上,从古希腊的智者派到赫尔巴特,从古典主义到永恒主义,“主智主义”一直大行其道。直到20世纪60年代,“追求卓越的智力标准”在美国还大有市场。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的科举制度和现今的应试教育也反复强化了教师作为“教书机器”的功能。与此相应的,是初中等教育恒久不变的以“三R”(读、写、算)为主的课程结构。一些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却一直被视为所谓的“豆芽科”。传统的教师观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也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失衡,这在赫尔巴特和凯洛夫教育学体系中有充分反映。这种格局是过去经济和科技缓慢发展的产物。社会的缓慢发展决定了知识的缓慢增殖,从而导致学生在受教育期间对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劳永逸、受用终生的思想,教师的意义和作用也就严重地向“知识”倾斜。这种陈旧的教师观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受到严重挑战。

1.知识的更迭加速,使“人们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接受的教育再也不能使他们过一种称心如意的生活”[4](129页)。教育已经不再是一次性的了,学生时期所接受的知识的持续有效性也不再可能。这就要求我们谋求新的教育价值取向,对教师的作用和要求也应予适当调整。“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不仅在重要性,而且在影响上,教师的作用将大大减小”[4](77页)。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日益成为教师工作的中心。

2.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的人格、个性、意志和兴趣日益成为教育的基本依据。过去,教师是在教学生;今天,他是在培养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教师的权威也应赋予新的意义。“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5](108页)。这就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修养、更健康的心理和更精湛的技巧。

3.对“教育工艺学家”的观念应予更广泛的拓展。现代教师不仅应当成为专业领域的学者,还应当成为教育学、心理学专家;不仅应当具备专业课程教学的精湛技能,还应当对影响学生成长的诸多环境、心理等因素有深刻的洞察与把握;他应是一个专门人才,也应对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全面的领悟。“那种以为精通某些知识就足以将它们传授给他人的说法已经过时,那种不是把个人全面教育而是把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作为目的的内容教育学已经被超越”[5](269页)。

变革传统教育格局,培养一代全新的教师,外国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首先,未来的教师必须对教育的含义和意义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这需要对外国教育的发展史以及西方教育哲学进行全面的掌握,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中——外教育比较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望未来的教师抛弃“上施下效”说和“传道、授业、解惑”说等教育观念,勇敢地张扬人本精神与终极关怀,把人的发展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这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根本所在。同时,外国教育课程体系的学习,是拓展学生视野的一个重要途径,使他们对多元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功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采取宽容的态度。教育的工具意义的庸俗化理解和实际运作必须尽快加以扭转,不然,中国教育整体上的现代化仍然没有着落。这也有赖于千百万教师教育素养的切实提高。

其次,对外国教育理论的广泛学习和了解,对于学生未来健康的教师角色意识以及良好的心态和方法体系的形成,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不能否认,中国传统教育中有许多优秀遗产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光大,但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则被严重扭曲。一方面,与教育一样,教师作为“治国君民”的工具,被纳入“泛统治秩序,赢得泛统治地位”[6](67页),获得了“师道尊严”的“神圣”地位,这就难怪我们有的教师在体罚学生,给学生脸上刺“贼”字时底气那么足。与此相应,在教育和教学方法上,单向的传导与灌输成为时尚,少有对学生人格的充分尊重和对学生心理与个性的充分考虑。在这些方面,欧美重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以来,有许多可资学习与借鉴的理论和案例。

总之,中国传统教育对教师的定位与培养的种种误区,经过更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洗礼将得以彻底克服,从而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中国教育的真正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每一个课程(体系)都有其特点,把进步和改革的理念与这些特点相结合,我们就能找到调整和改良这个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操作策略。

外国教育课程体系有下述三个主要特点。其一,我们面对的都是异国他乡的非土生土长的教育现象和学说,囿于不同的历史、文化、民族、社会制度等背景和条件,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具体运作自然有所差异。诸多特色各异的教育形态正是文化多样性的反映。生长在一个特定的尤其是比较封闭的文化中的人们对此缺乏科学合理的认同感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异域文化中所包含的对我们既新鲜又有益的养料。其二,外国教育课程体系所涉及的内容广博。在纵向上,既有说古论今又有预见未来,跨越了人类所有的社会形态;在横向上,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既有南南比较,也有南北借鉴。课程体系既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哲学、教育思想),又包括教育实践(教育制度、法令、教学)。其三,表面上看,外国教育课程的领域是教育,但各国、各民族的教育的发展与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和条件发生着极其密切的关联。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育“只有联系周围环境才有意义。它们和周围的环境有着生态学意义上的多方面联系”[7](31页)。我们确信,人们对教育的认知图式必定是综合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基于上述种种特点,我们尝试对外国教育课程体系的调整及其教学方法的改良提出某些构想。

首先,外国教育课程体系调整的总的原则应当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洋为中用。1.外国教育课程体系所展示的是一幅博杂、广泛、从古到今的动态画卷,涵盖了国外教育(理论、制度、内容、方法等)发展演进的全部历史。在课程体系的调整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必须注意点、线、面以及广度与深度的通盘考虑和合理的安排,做到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有广泛的涉猎,使学生在各个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2.改变外国教育课教学中传统的就教育论教育的作法,把教育放在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背景框架中加以诠释与把握,使学生掌握理解与分析教育问题的正确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要防止机械的综合和简单的分析等不良倾向,对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政治和哲学不能作为评判教育的唯一尺度,教育家政治上的保守性不能天然地决定其教育学说的落后;唯心主义哲学家也可能在教育理论上颇有建树。3.厚今薄古,古为今用。教育历史的源流应予清晰梳理,但课程重点应放在近现代,尤其要着重介绍国外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动态。在教材处理及课时安排上要对历史和现实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不能平分秋色,更不能本末倒置。要注重对现实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内容的教学,如人才观、育才观、量才观的历史演进,心理学的介入与教学方法的改进,国家在近现代教育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普及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等。通过这些努力,相信对学生跟踪世界教改动态、接近发展前沿会大有裨益。4.在介绍外国教育的同时,适当加入中国教育的相关材料,使学生通过比较,能够对外国教育和中国教育有一个客观公允的把握和判断,防止夜郎自大和崇洋媚外的心态和倾向。5.对课程框架进行适当调整,在编年史单一线索的基础上逐渐加入国别史和专题史,从而建立起双线索或多线索框架。6.在介绍发达国家成功的教育经验的同时,注重介绍现代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改革,如教育经费的投入、扫除文盲、普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等。在很多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具有更大的可比性,从而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当牢记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教师,我们现在的基本态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总之,我们反映在学生面前的总体面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些未来的教师,成为他们将来模仿的对象。因此,我们的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修养,在教学中贯彻教育性教学的原则,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变过去“教书先生”的形象,把全面培养人的“教育”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在教学上精心设计、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收的传统格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教与学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把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育才能的训练结合起来。寄希望于他们在未来实践中有良好表现,态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是根本。

在外国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悖于我们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加以变革。1.把能力的培养始终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现代教师正在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转向研究型、全能型的教育工作者。要求未来的教师树立这样的观念和意识,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首先做到这一点。为此,要彻底改变满堂灌的做法,合理地选择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自学、讨论、研究引入课堂。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也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上也要贯彻这个原则。考试命题应向能力测试方面倾斜,平时成绩也应作为学业评价的基本内容。因为在常态下(如课堂学习和讨论中)的表现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水平。2.把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中外教育比较的教学与研究。纵向比较能够揭示发展和进步,固然是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方法,但在过去的教学中横向比较几乎被忽略,这对学生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总体格局进而深人认识中国教育十分不利。所以,横向比较大有用武之地。诸如文字和学校的产生、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德育观、师生观等等都是很好的素材。3.加强关联教学,树立整体意识。世界是统一的,教育的发展也不是独立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尤其是与中国教育实际的联系。同时,要把教育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教育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杜绝就教育论教育的低级教学形式。

收稿日期:1999-08-27

标签:;  ;  ;  ;  

论国外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