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50年的基本结论下50年的基本着力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着力点论文,结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上50年实践的基本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50年,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就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邓小平在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3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这一基本结论凝聚着全党全国人民的心血,是付出巨大代价和艰辛的劳动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基本结论,不仅是建国后33年奋斗历程的总结,也是十二大以来近20年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科学结论。因此,认真而深入地研究这一基本结论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过去50年的曲折与辉煌,而且有利于正确地把握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的基本着力点,从而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以及他对该问题的丰富论述,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现阶段到底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主体部分。笔者认为,邓小平是从社会主义本质、制度、体制、政策法规和人等层面加以论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基本内涵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在实践和理论探索中逐步提出和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73页)邓小平是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相结合的视角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破除了离开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仅从生产关系上、仅从社会制度上看待社会主义的误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社会主义。我们党和国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没有把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没有提出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往往“以阶级斗争为纲”,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重大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地把握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鲜明地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内涵,也是从几十年实践中得出的基本结论的真谛之所在。
基本内涵之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斗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立国之本和护身的法宝,也是50年实践的基本结论中仅次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结论。我们与主张西化的人们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现代化,而在于要不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如果丢掉了四项基本原则,就抛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是说这一制度已经十分完善,没有什么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了。恰恰相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特别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如何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一步完善起来,这是一个重大课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须的四项基本原则,虽然我已经说过都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邓小平文选》,第2卷,179~180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对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和对象的理解,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所有这些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丰富和发展。
基本内涵之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逐步建立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社会主义。传统的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搞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邓小平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我们党经过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成功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正在深入开展。与此同时,对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正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在改革开放前,我们未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体制)分开,不敢进行改革。在实践中我们逐步弄清了体制是为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但并不决定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传统社会主义缺乏活力的根源在于体制僵化。对僵化的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体制,这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50年实践基本结论的重要内容。
基本内涵之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基本路线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社会主义,是坚持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由于对实际情况的错误判断和理论上的失误,主要执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致于“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果断地停止使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为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各项事业出现蓬勃向上的局面。就是在“八九”政治风波后和苏东国家解体剧变的情况下,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繁荣发展。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基本上做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都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保证了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不仅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而且修改、制定和执行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规,形成了法律体系。法律带有国家意志,它把社会主义本质、制度、体制、政策等变成法律法规条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更健康的发展。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大大加快了法治建设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法治健全的社会主义,是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
基本内涵之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亿万中国人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认识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建立和完善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制定和执行政策法规都离不开社会主义的人,都要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380页)“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381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地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就是要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使得广大共产党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使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为驾驭市场经济的、清正廉洁的、带领亿万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述五个层面中,社会主义本质处于最高和最深的层次,社会主义制度即四项基本原则处于第二个层次,社会主义体制则处于第三个层次,政策法规处于第四个层次。他们的关系犹如四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而人则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上述四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的统揽全局的关键地位。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表现在以上五个层面的各个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上五个层面的有机的统一体,也是这一有机的统一体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下50年实践的基本着力点
50年实践的基本结论,回答的是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这种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构成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这一思想理论观为不仅是对上50年实践的科学总结,也为下50年的实践指明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力点。
基本着力点之一,就是不断发展生产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这是下一个50年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也是各项工作中第一位的着力点。发展生产力,最根本的最坚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真正落实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靠提高亿万人民群众素质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生产力,首先要提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把科技的创新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逐步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都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教育。教育是基础,为了发展经济、发展科技首先要发展教育。把教育作为基础性产业,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优势。这样既培养了人,又拉动了内需,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
中华民族在下一个50年必然迎来祖国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世界经济加快全球化进程的形势下,面临知识经济提出的挑战和机遇,必须自觉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始终把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并把发展成果运用在增加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第一位的需要。当前需要很好地研究和解决扩大就业门路,解决失业和富余劳动力问题,很好地研究和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这也是长期的任务。
基本着力点之二,是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邓小平指出,坚持和发展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一项十分重大的任务,既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又是重大的理论任务。这决不是改头换面地抄袭旧书本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邓小平文选》,第2卷,180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一个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的任务。党的十五大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而把这一理论变成完全的现实仍需要一个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也需要敢冒、敢试、敢闯的精神。认为改革仅仅局限在体制范围内,不能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所改动、有所完善是不对的。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仅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要完善基本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
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反对台独势力,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图谋,实现祖国统一是当前和下世纪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党和政府所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为了祖国的统一也必须搞好大陆的现代化建设,尽快增强综合国力,准备充分的条件。
基本着力点之三,是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改革要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里最为艰巨的是把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这是我们改革面临着一场攻坚战。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如抓大放小,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企改革的方向等。但我们应该看到,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从整体上摆脱困境还有相当的距离,仍需我们付出大量的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已逐步取得成效,在金融、财税等各个领域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但是,从总体上看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不完善,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和政府适应市场化程度较低。
不仅要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地还要进行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在这里政治体制改革任务较为艰巨。要建立有利于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巩固和发展的,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要进行机构改革,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要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力的解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无论是政治体制改革还是文化体制改革既要考虑政治和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又要考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问题。
基本着力点之四,是坚持和健全政策和法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行之有效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基本法律和法规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但我们必须看到现有的政策和法规并不十分健全和完善,我们还要看到客观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不断完善和发展政策法规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的着力点。我们的许多经济政策法规,如金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外贸政策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完善各项经济政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我们的政治政策也有待于完善和发展,例如对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气功协会等各种群众团体的民主权利和义务等政策都需要完善。我们的文化政策也需要完善,如个体文化户和私营文化企业的经营范围和作用等。
基本着力点之五,是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着重提高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班子成员的素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党建设的好坏,执政党会不会驾驭市场经济,能不能正确处理国际风云和国内诸多问题,能不能自觉地清除腐败现象,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提高全体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员素质,根本的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和教育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真正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带头人,我们的党员是为人民的幸福服务的模范,我们的人民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自觉地把祖国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搞好下一个5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述五个基本着力点,是缺一不可的。其中最根本的是发展生产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和创新体制,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目的的制度保证,制定和执行政策法规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途径,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特别是提高党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的素质,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把握基本着力点必须把握住根本,解决关键问题,完善基本制度,改革和创新体制,坚持和完善政策法规。
三、正确把握着力点的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之一,是正确处理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和基本着力点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回答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2页),从而得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基本结论”。
今天我们要正确地把握下5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着力点也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离不开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离不开我国人民的现实生活水平,离不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现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离不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我国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情;改革和创新体制,离不开现有体制对生产力发展、对综合国力的增强、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际作用的评价;制定和执行政策法规,离不开国情,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离不开我们党的现状,离不开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现状和问题,离不开目前我国各族人民的实际素质状况。一句话,只有认真地坚持和执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才能正确地把握下5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着力点,才能正确处理各个着力点之间的关系。
基本条件之二,是正确处理坚持和创新的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理论(即邓小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是来自实践的,是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武器,也是正确把握下50年党和国家工作着力点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如果不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那么把握下50年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建成富强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将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反复强调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群众,反复强调认真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客观情况在变化,实践在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深化。因此,我们说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不是机械地套到现实中,而是要根据丰富多彩的、不断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坚持和贯彻执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需要知识和技术创新等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和健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制定和执行政策法规,加强党的建设,提高亿万群众的素质都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亿万中国人民在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创造性活动中不断前进的。应该认识到,把“坚持”和“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是正确把握下5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着力点的又一个基本条件,是我们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不竭之源。
基本条件之三,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与基本着力点之间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强大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保证。我们只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正确把握下50年的基本着力点。我们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我们的发展是各个层次的,包括生产力、社会制度、体制、政策法规和人等层面,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的改革包括社会基本制度的完善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革新。我们的稳定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稳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连续性。只有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稳定的政治和社会局面。因此,正确把握下50年基本着力点也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条件,两者互为条件、互为结果。
基本条件之四,是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与基本着力点之间的关系。下5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基本着力点,每个着力点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仅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还要提高文化生活水平和政治生活水平,而要提高政治文化生活水平只有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够的,还要提高精神生产力,还要发展民主政治生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仅包括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还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制度,还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一文化制度,社会主义体制,不仅包括市场经济体制,还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体制。社会主义的政策法规,既包括经济方面的,又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人本身既是经济人,又是政治人、文化人,提高人的素质既要提高作为经济人的素质,又要提高作为政治人、文化人的素质。因此,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正确把握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的基本着力点的一个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之五,是正确处理国内和国际的关系。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政治素质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